1.我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演进发展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是随着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对经济规律认知,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而演进形成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经济发展滞后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严重失衡,其中又以工业产品和基础设施等的数量短缺最为突出,对经济质量的追求只能是在数量规模层面,质量意识也只停留在微观产品质量层面。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更加突出了旨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数量第一”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总量规模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最重要指标。与此相伴随,经济发展质量意识、高质量思想也在升华,党的十三大提到了“要为不断提高我国产品质量而努力”,开始有了国民经济要“提高质量”的思想萌芽;党的十四大后我国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认识有了更新的发展,1995年党中央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发展指导方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法。党的十七大更多地提到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更加强调“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经济发展要聚焦到质量效益提升、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风险防控、民生改善等方面。2017年12月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又做出了面向全领域的“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判断,并明确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作为“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将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丰富、跨越为全面高质量发展思想,首次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升到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的高度,这是党的理论又一次重大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再丰富和再发展。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重要体现,近年来国家各部委相继在各领域出台了各种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2018年7月,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8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出台«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科技部等出台«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科学高效利用林地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实践,也是新时期经济高质量主题的积极践行。
2.新时期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既要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也要注重质量效益的提升,质量的内涵范畴也在不断地延伸,从商品质量延伸到整个产业的规模结构优化水平、质量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等。
(1)高质量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当前国际贸易摩擦日趋激烈,中美贸易战前景未明,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变,加之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时期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www.xing528.com)
党的十九大指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是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必须要立足大局、抓住根本,看清长期趋势、遵循经济规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逐步演化。要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基础能力、人才规模、市场空间、产业体系等方面的潜在优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决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提“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在政策上做出前瞻性安排,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于供给端,供给端的质量决定了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结构的动态均衡。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动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向实体经济发力,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破除无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更有效地应对市场需求,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营造创新创业发展良好环境,打通制约创新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促进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使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落实到企业,企业是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的落脚点,要增加要素的有效供给,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作用,进而完善企业营商环境,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激励和保障。
(3)经济双循环背景下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也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从三个维度切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动能转换。增速维度是统计数据的呈现,最容易被观测到;结构维度是产业层面的呈现,是发展质量的形态;动能维度是发展的动力所在,是最核心的本质,创新驱动是根本。此三者转换过程就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将在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也必然要在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深入开放和不断循环中得以完成。因此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对需求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克服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问题,而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布局和举措,要求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可以看出,“双循环”格局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主动适应全球百年大变局的中国经济发展新体系,对内要求以深化改革为根本手段,通过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实现规模的扩张、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对外要以扩大开放为主要渠道,要求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基石,进一步推动出口产业结构化升级、质量进步、创新发展,既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也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改善外部环境,实现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简单追求速度转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微观层面要通过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使创新形成的新经济动能真正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宏观层面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平衡发展促进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高。此外,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要加快推进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促进产业要素合理优化配置,有序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