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清 龚高健
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与闽台有关的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从互动的角度来考察闽台社会历史文化关系,是目前学术界“闽台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研究视角,且日益呈现出多元的趋向。近日,海风出版社出版了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国盛教授的新作《清代闽台“三通”与两岸经济互动研究》,该书既从“互动视野”来考察清代闽台“三通”问题,更采用了多维观察、整体把握的思想方法,具有更加宽阔的视域;同时它也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清代闽台对渡与两岸经济互动问题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开拓了闽台“经济亲缘”研究的新视域,非常值得关注。
该专著以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剖析及富有逻辑性的描述,厘清并彰显了海峡两岸这样一段历史: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之后,果断地结束了长期施行的海禁政策,渐次实行开海贸易与闽台对渡。其最早允许福建厦门与台湾鹿耳门进行单口对渡贸易。继而,在闽台人民私航、私口活动的推动下,逐步改为指定多口贸易,先增开泉州蚶江口对渡彰化县鹿仔港,福州五虎门对渡淡水厅八里坌口;尔后又准厦门、蚶江、五虎门船只通行台湾三口;进而又开通台湾海丰港、乌石港为正口。为了促进开海贸易和闽台对渡,清政府还不失时机地“薄征其税”。受惠最大的是粮食贸易,从而大大激发了民众开垦田园与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在两岸海上运输中,商运官谷是特别重要的项目;由此形成了闽台地区相对稳定的粮食调剂机制。清政府还在一定范围内鼓励了粮食商业性运作。在这一态势下,闽台之间及闽台与沿海各省之间的海上航道成为当时国内最繁忙的海上航线。台湾也一跃为国内贸易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后,这种海上贸易还形成了很长的经济链。它导致台湾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备与普及,闽台两地造船业的繁荣,闽台两地港市与城镇的兴起,闽商与台湾郊商的崛起,开启了新一轮、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由内陆向台湾的移民潮,形成了闽台区域的共同市场,等等。这一经济链条的形成与加强,说明两岸地区已成为既是互动又是具有有机联系的经济协作区。[1]
通览全书,该专著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说它“沉稳”,是因为它既非天马行空式的随意发挥,也不是空洞的纯理论演绎,该书展现了作者一贯以来的著述严谨、稳健扎实的学术风格。它既搜集了比较翔实、全面的资料,又能对资料加以梳理和理论的观照,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言其“厚重”,是因为该书不仅选题重大、立意高远,而且论据充足、分析深入、内涵丰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地说,该书主要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以多维互动的视野观照清代闽台“三通”。研究闽台对渡问题,互动的视野无疑是必需的。但作者没有局限于对清代闽台“对渡”问题的单向探究,而是以多维互动的视野来加以考察。由于该著探究的中心议题是清代闽台“三通”给两岸经济互动带来的影响,作者所要展示的既是闽台区域社会经济生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片段,也是清代中国社会经济互动变迁宏阔场景中的一个局部;但这个片段和局部是多维、立体的而不是单线、平面的,其间诸多因素交相渗透,众多问题互相纠缠。让人钦佩的是,作者采用了多维观察、整体把握的方法,关注并多角度考察了清代闽台“三通”之后,在闽台海上贸易兴盛的带动下形成的漫长经济链,通过对众多问题与事实进行彼此关照和多向度的考察,揭示了海峡两岸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
第二,以开拓创新的视角透视两岸的“经济亲缘”。时下,对于闽台渊源关系最常见的表述是“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渊源深厚的闽台“五缘”就像一根丝带牵系着闽台两地,体现着海峡两岸生生不息的血脉联系。其中,“商缘相连”展现的是海峡两岸在经济贸易上的紧密相关性。关于闽台之间、海峡两岸之间的经贸交往,是当下“闽台学”的热点问题,但鲜见从清代“闽台对渡”的视角来探讨海峡两岸的经济亲缘关系;而该书所展现的两岸“经济亲缘”,较时下常见的“商缘相连”,无疑是更进一步的渊源关系。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作者在十余年前撰写博士论文《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时对该选题的研究意义已有领悟。可以说,在选择研究课题的视角上,作者表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目光,不仅使该选题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更填补了相关学术领域的空白,可弥补闽台关系史、沿海区域经济史、中国古代港口史与航海史研究领域的不足。
第三,以“言必有据”的精神建构饱满的论题外延。一部好的著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扎实、丰富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史学有以史实说话、以科学立论,无证不立、无据不信的优良治学风范,这在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闽台互动研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要想使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同样离不开大量翔实的资料的铺垫。纵览全书,资料翔实丰富是其非常明显的一大特点,作者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运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准备工作。继而运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系统考察清代两岸对渡机制的形成与改革进程、清代“三通”(三口对渡)对两岸经济互动与共同发展的重大影响,揭示其蕴藏深层的社会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使该著具有更加宽阔的视域、更为饱满的内涵。翔实的史料、清晰的脉络和独到的见解无不彰显出该书的学术含量。(www.xing528.com)
该专著值得肯定的不仅在于其学术价值,还在于它的现实意义。“史学所以经世”,只有扣上时代的脉搏,学术才能推陈出新地发展。作者在选择“清代闽台‘三通’与两岸经济互动研究”这一论题时,一定有考虑到它所具有的特殊的现实意义,因而该书充分关照现实。书中最后一章“清代‘三通’与两岸经济互动的历史启示”,即展现了作者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意义的思考,展现了作者以更宏远的眼光关注历史,指导现实,衔接未来的现实视域。
当然,一个课题的研究不可能解决与课题相关的所有问题;而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又必然会发现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新问题。作为一项拓荒性和尝试性的研究,该书难免存在不足,但它已经为闽台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它不仅为闽台区域经济史、闽台港口史提供了不少具体而微的结论,而且留下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和探索价值的问题。因而,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但有助于推动闽台区域经济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闽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服务。
(原载《福建论坛》2010年第12期,人民网2011年3月29日全文转载,有修改)
【注释】
[1]参见汪征鲁给黄国盛专著所作的《序言》,见黄国盛:《清代闽台“三通”与两岸经济互动研究》,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