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海西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对经济社会建设也正在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通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着力打造福建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正以“软实力”助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勃兴的文化产业渐渐成为福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8%,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12.8个百分点。[3]2013年福建文化产业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1180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4]
“310”行动计划进展顺利。一是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2013年共完成投资67.8亿元,新入驻文化企业332家,产值达536.3亿元,其中,闽台(福州)文化产业园核心区、惠安雕艺文创园、仙游工艺产业园3个园区产值均超过百亿元;福州、厦门闽台文化产业园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福州、泉州广告创意产业园获准设立国家级广告示范园区,集聚效应显现。二是十强文化企业的户均主营收入、税前利润、净资产分别为16.3亿元、2.3亿元、12.5亿元,均大幅增长;1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取得突破。三是十大重点项目全部完成规划设计,部分建成或运营。[5]
粤东、浙南、赣东南地区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多年来,汕头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一直保持在8%左右,高于广东省5.5%左右的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揭阳市核心层文化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8%,增加值实现翻番。2012年,温州市颁布《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强化一核、提升两翼、发展四副、全面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新布局;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为4.0%;2014年出台《关于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打造。
目前衢州市产值500万元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共有78家,主要集中在印刷、电影等传统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9%,就业人数1.9万人。2013年,赣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6.94亿元,同比增长9.4%。抚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4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75亿元,占GDP比重为2.6%;文化产业年报单位个数为638家,增加151家。上饶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金额达107.6亿元,在建过亿元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34个。丽水市发布《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着力打造全国特色工艺品名品区、全国生态休闲养生示范地、全国文化用品制造集聚地三大特色高地,到2016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
2.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
近年来,福建数字出版、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几大新兴业态产值悄然上升,2011年实现增加值222.63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广告业和动漫游戏业2012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增幅分别为43.1%和35.8%。从2009年至2012年,福建省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省内动漫游戏等软件产业,新兴文化业态迅速成长,突破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6]目前福州市动漫企业已逾100家,其中国家级动漫企业8家,2012年全市原创动画作品产量列全国第四位,福州动漫基地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位。
比如,网龙网络有限公司凭借先进的研发核心技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推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网络游戏产品以及无线软件产品,成为中国民族网络游戏、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领跑者和海外市场拓展的先行者。网龙公司自主研发的《魔域》、《征服》、《机战》等产品已行销全球6大语言区,网龙公司成为美国市场上最大的中国网游运营商、中国第二大网络游戏出口商,在阿拉伯语市场居于领先地位,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8.8亿元。
由福建省时代华奥动漫有限公司制作的全球首部茶文化原创动画片《乌龙小子》获得好评,该公司还制作完成了国产经典动画作品《黑猫警长》影院版、绿色网络社区《茶园物语》等。目前,全省动漫游戏业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拥有网龙、吉比特、天晴数码、青鸟等知名大型动漫游戏公司,网络公司在网游原创开发领域已跻身国内第一梯队,产品已行销全球六大语言区。2013年,全省共有60部动画作品获得播出许可证,共31850分钟,总时长同比增长35.7%,居全国第三位。
2013年汕头市充分利用其信息技术的优势,支持从事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动画漫画、数字广播电视、数据库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新兴文化企业发展,开拓数字网络服务新领域。汕头市澄海区是迄今为止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工艺玩具城”荣誉称号的唯一地区,“玩具+动漫”的工艺玩具业使之走出了一条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继广东奥飞动漫上市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后,广东星辉车模、广东骅威玩具等先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
2013年第六届温州动漫文化节以“倾城而动·漫享生活”为活动主题,以“规模化、市场化、娱乐化、品牌化”为目标,首次采用“节、展、会、赛”多板块互动方式举行,引进3D魔幻画、恐龙、铁乐园等大型动漫项目,引爆百万群众的关注热潮。鹰潭市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龙虎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金字招牌,成功引进了水寨宋庄、龙虎山文化创意园、天元度假区、仙女岩码头改扩建、龙虎山大型实景演出等20多个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额30多亿元。
2013年丽水市重点推进数字电视、影视文化基地、文化创意园区、重点网络媒体、电影院线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手机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衢州市不乏亮点文化产业,如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开化根宫佛国、国家级动漫企业甲壳虫动漫股份有限公司等;还有许多有待推进的特色文化产业,如遍布全市的根石工艺产业、数目可观的非物质文化产业以及儒学文化产业等等。
3.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培育,福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福建深入实施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国产动漫产业工程、茶文化产业工程、影视基地建设工程、广告创意基地建设工程等五大文化产业工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报刊服务、出版印刷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广告等十大文化产业,产业布局结构持续优化,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目前,福建已建成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1家,其中国家级的6家;厦门和福州分别获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影视动画综合实验园”。厦门市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为提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厦门软件园内,厦门游家网络公司运营的4399游戏动漫平台目前已聚集用户数过亿。福州市积极推动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目前,福州市已建成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榕都318文化创意艺术街区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形成动漫产业集聚区、工艺产业集中区和重点文化旅游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7]
近年来,粤东、浙南、赣东南地区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聚集效应亦进一步提升,动漫游戏、印刷包装、玩具生产、光盘生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汕头、温州等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温州、赣州等地印刷产业集聚区块较多,丽水、潮州等地的文体产品和工艺品集聚区块较多。汕头市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培育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金平和龙湖的包装印刷业、潮阳的光盘音像业、澄海的动漫玩具业等三大聚集度高的区域性优势产业。
温州是“中国印刷城”、“中国制笔之都”、“中国教玩具之都”、“中国商务礼品市场基地”,这些产业在国内外都占有较大市场;该市的印刷行业在全国的行业优势特别明显,涌现出可达、曙光、富康、东经等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0多家。潮州市是中国瓷都和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2013年潮州市陶瓷的花式品种已经超过30万个,陶瓷及其附属产品总产值500多亿元,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出口量最多的陶瓷产区。鹰潭市的木雕及铜工艺品生产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优势,成为重要的城市名片。(www.xing528.com)
4.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
福建省积极培育文化中介组织,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目前有网龙科技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1家企业进入辅导期;2013年福建省电影票房收入达7.2亿元,居全国第十位,同比增长47%,增长率全国第一;海峡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入运营,首期募集10亿元,已投放1.7亿元。[8]2012年2月,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等福建主要文化企业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在福州揭牌,倾力打造艺术产业运营、文化产权交易和文化产业投融资三大平台,大胆探索“福建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和资本相结合。该所全新艺术品交易平台——海峡艺术品交流会,2012年交易量达到5000万元。[9]
同时,福建省级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至2016年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相关文化产业项目和转制文化企业。目前全省需转企改制的105家出版发行单位、电影制片厂、电影公司(院)、电视制作机构和6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实现转企改制。[10]此外,在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政策引导下,福建民营资本挺进动漫游戏、数字印刷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全省民营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已达34家,占全省影视制作机构总数的58.6%。[11]2011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比重高达87%。
粤东、浙南、赣东南地区的文化市场主体也发展很快,先后组建了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赣南日报报业集团、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等比较大型的文化企业集团。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于2010年12月挂牌成立,当年总收入5亿多元,总资产16亿元,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目前每天播出广播电视节目170多个小时。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的成立,是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个新的传媒及其产业主体的诞生,从此温州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朝着打造温州最具影响力媒体、浙江省领先、全国一流地级广电传媒集团的目标奋勇前进。
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兴办文化产业。目前,在汕头市的文化产业中,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公有制、股份制、个体所有制以及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发展格局,其中以民营企业的发展最为迅猛,玩具业、印刷业、音像业中民营企业比重高达90%以上。潮州市目前有各类民办印刷复制企业800多家,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多亿元。梅州市引导民营文化企业依托客家文化资源,突出客家文化元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5.文化体制改革效应不断显现
自文化体制改革以来,福建省先后组建完成了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等传媒集团。2013年,福建全省89家承担改革任务的一般国有文艺院团已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撤销或划转任务;33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完成改革任务;市县两级组建了全额拨款、参公管理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统一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同年,福建广电网络集团成立,宣告了全省网络资产和人员全部划转集团管理,初步形成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
2014年1月,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在福州挂牌,这意味着原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和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正式合并。组建新的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是福建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福建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是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的重视和加强。目前,新组建的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正在以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改革效能。[12]
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通过改革,福建国有文化企业的规模效益和整体实力已明显体现。比如,省广电网络集团整合后,下辖69家分公司、3家全资子公司和东南网络公司,总资产过百亿,员工近万人;2013年1月至8月收入和利润分别比整合前增长39%和24%;截至2014年5月,集团拥有有线电视用户65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530余万户,累计高清电视终端突破100万台。
福建省杂技团通过转企改制激发了活力,面向市场的精品明显增加,其中年演出数百场次的杂技《灯偶》就是代表,杂技团也成为国内外杂技界的一支劲旅,2013年杂技《灵魂向远方——绳技》获得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金奖。
福建省直属6个艺术院团把艺术创作与市场经营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演出场次、收入不断增长。2014年8月由福建省文化厅组织福建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以生动的剧情艺术再现了800年前我国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商船竞发、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繁华景象,充分展现了福建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沟通各大洲商贸往来、维系东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好评如潮。
龙岩市永定县对土楼艺术团和汉剧团进行重组,注册成立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人事、薪酬等都按市场规律运作。经过转制发展,该团队伍稳步壮大,梯队建设趋于完善,活力迸发。从大型交响诗《土楼回响》到原生态歌舞集《土楼神韵》,再到福建首部原创歌剧《土楼》,以永定客家土楼为题材的“客家土楼三部曲”风生水起。永定这个人口不足50万的山区县,如今形成了“小县大文化”的独特景观。
粤东、浙南、赣东南地区文化体制改革亦卓有成效。比如,赣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按照“采编经营两分开”的构架和“一媒体一公司”的模式展开,职工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大提高,2010年,集团运营收入达5000多万元,同比增长了10%以上。赣州电视台、广播电台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以频道制改革为核心的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双丰收,其中赣州电视台收视率达0.45%,创历史新高。赣州市文化院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卓有成效,2007年以来,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演出6000多场(次),演出收入达500多万元。
6.文化产品服务出口快速增长
福建省发挥独特优势,“走出去”成果丰硕。2013年全省文化产品进出口额达15.6亿美元,居全国前列。共有18家企业7个项目获批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13]闽台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福建着力打造对台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两岸文化产业界从文化往来走向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目前,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已逐步拓展到表演艺术、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网络动漫、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各领域。尤其是借助海峡两岸文博会、版博会、艺博会、茶博会、图交会等经贸文化活动平台,闽台文化产业界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对接。
2013年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博会签约文化产业投资项目126个,总签约额375.4亿元;其中合同项目68个,合同金额169.8亿元,比增达66%。在福州和台北分别创办的“闽台书城”和“台闽书城”,以及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旗下的海峡书局与台湾业界开展合作,推动了两岸在图书发行、版权贸易等方面的对接。此外,闽港文化企业在资本、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也正在推进。2011年在香港举行的闽港动漫产业合作洽谈会上,现场签约4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1166万美元。省动漫游戏行业协会与香港数码娱乐协会签订了动漫人才合作培训协议。
2013年,粤东、浙南、赣东南地区文化产品服务出口也迅猛增长。比如,汕头市澄海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区域品牌国际影响力,拓展海外市场,走向境外设立中国澄海(迪拜)玩具展示中心,先后组织企业参加纽伦堡玩具展、香港玩具展、香港服装展、广交会,并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澄海玩博会,进一步提高了澄海玩具的知名度。玩具产品实现“澄海创造”和“澄海营销”并重、市场营销内外并举,2013年澄海区玩具产值272亿元,同比增长13%,出口7.28亿美元,同比增长9%,玩具出口在国内、省内都位列第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