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创新能力与探索性创新能力是影响组织绩效的两个非常重要但是又有很大差别的基本因素(March,1991)。研究者认为,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二者也可以取得平衡与协调,并促进企业绩效。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实现组织双元能力的机制有三种:结构双元机制、情境双元机制和领导双元机制。
(1)结构双元机制
结构双元强调组织通过结构、任务或者空间上的不同层次设计来实现双元以协调探索和开发的矛盾。学者们认为,组织要处理好一致性和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在组织内部创建双元结构来同时获得开发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能力的融合,即一个业务部门集中在一致性和开发性创新上,而另一部门则集中在适应性和探索性创新上。通过在同一个组织内部建立不同的业务部门来实现开发性与探索性创新的机制则称为结构双元机制。其特点是采用空间分离的机制实现组织双元性,然而,组织中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以实现双元性的悖论仍需深入探索。
(2)情境双元机制
情境双元被定义为在整个业务部门同时实现一致性和适应性的行为能力(Gibson & Birkinshaw,2004)。一致性代表组织中不同类型的活动相互协同从而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适应性是指通过快速重新整合组织中的各种活动以满足变化的外部环境需求的能力。情境双元关注组织给定环境中的系统和程序的设计对于同时实现相互矛盾的需求之间达到平衡的影响,其目的是同时在整个业务部门实现一致性和适应性的行为能力。因此,情境双元是涉及一个单元中所有功能和层次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二元结构”。情境双元是在组织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创造一种情境,使组织能够在一个业务单元内同时具备探索能力和开发能力。通过在组织内部形成特定的情境或者环境,激励个体在分配一致性和适应性活动之间的时间与努力上作出决定。在情境双元中,实现双元是每一个成员的责任。从本质上来看,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他自己的功能领域内行动,同时还能抓住任务环境中的变化,并且根据变化作出反应。实现情境双元的组织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行为资源向着组织目标努力,而且也促进情感和认知资源追求这些目标的实现(Gibson & Birkinshaw,2004)。员工通过对投入情感、认知和行为资源的调整实现双元能力的协同。(www.xing528.com)
情境双元理论与传统的结构双元理论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不是通过二元结构的建立来实现双元能力,而是通过允许和支持组织中的个体依据自己对于如何分配一致性和适应性之间的努力这样一系列的过程、程序、环境、文化或者系统来实现。
(3)领导双元机制
领导双元是指来自高层领导的矛盾认知与行为的能力实现双元能力的机制。组织高管通过对组织战略的把控、多样化的认知、对资源的分配等行动,实现组织的开发与探索能力的协同。通过战略选择、制度设计等分别促进员工的探索能力和开发能力,进而促进组织的双元能力。这既需要高管团队在公司战略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同时,他们又要具有多样化的经验以及差异性的认知。领导双元也被认为是情境双元的决定因素,高管团队通过其矛盾性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及其组织制度与流程的设计对情境双元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