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休闲街区的相关文献评述

城市休闲街区的相关文献评述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知网输入篇名关键词“城市街区”精确搜索发现,截至2017年,发表在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共156篇。国内外以“城市街区”为主题或对象,并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与街区经济有紧密关系的商业街区和历史街区两个方面。上海作为国内重要的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之一,其城市休闲街区的数量和影响在国内首屈一指,“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和上海新天地更是典范,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城市休闲街区的相关文献评述

城市可划分为五类:①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②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③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④500万以上1 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⑤1 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2014)。

街至少有六种释义:①街道、街市(《现代汉语词典》);②交通主干道(highway);③公共大街;④为车辆交通预留的公共通衢之行车道;⑤包括两侧房屋建筑财产在内的公共街衢;⑥在一群或一片排屋或寓所之前或之间的道路(《韦氏第3版新国际英语足本字典》)。

区至少可包括六种等级的区域:①行政区域;②经济区域;③地理区域;④文化区域;⑤保护区域;⑥城市区域。如城区、社区、商区、街区等(1)。综上,街区显然属于城市区域中的“街区”。

结合本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本研究中的街区是指总占地面积不小于3万平方米的城市休闲街区。

在中国知网输入篇名关键词“城市街区”精确搜索发现,截至2017年,发表在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共156篇。

从发表论文的学科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领域,发表数量分别为78篇、41篇和13篇;从发表年度来看,2017年20篇,2016年17篇,2015年10篇,2014年14篇,2013年8篇,其他年份87篇;从研究层次来看,工程技术(自科)类52篇,基础研究(社科)类45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类31篇,其他类28篇。

国内外以“城市街区”为主题或对象,并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与街区经济有紧密关系的商业街区和历史街区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目前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五个层面:①在概念层面,Stansfield、Stephen、Burten shaw、Getz、保继刚等学者提出了“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城市旅游中心区(CTD)”“城市旅游商业区(TBD)”等新颖的概念(2),并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②在规划设计层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时代发展所引起的规划设计变化,国内则以案例研究为主。于洁等学者注意到了文化软实力在街区规划设计中的独特作用,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其中。③在评价层面,多以定量的实证研究为主,评价内容较为完善,模糊评价与层次分析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④在发展策略层面,国外学者主要针对街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大都围绕某一特定方面阐述其对街区发展的作用,或者是针对某一特定街区来讨论其发展策略。⑤在历史街区研究层面,国外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已从政府主导转移到公众参与,而国内仍以实证研究为主,同时将有机更新、和谐社会及其他一些人文理念融入历史街区保护之中(洪增林,2013)。

基于此,洪增林(2013)提出了商业街区的概念,即“商业街是指能够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综合性、专业性和社会性需要,以具有商贸功能和一定规模的街道建筑物为载体,由相应数量的商业及服务设施按照街道空间结构进行商业业态布局,以生产、经营商家为主体,实行专门管理,形成一定的经营和销售规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开放式商业群体”。由此可见,传统商业街区旨在满足人们日常的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同时,洪增林(2013)将商业街区的建设发展划分为投资决策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商家入驻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可以交叉或同步进行,彼此相互影响。并“运用系统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回顾总结国外商业街、中国历代商业街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街区经济的环境、要素、结构、功能,构建了街区经济的系统模型,重点分析了街区经济系统的建设、管理、融资三个子系统,并对街区经济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价及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此外,An(2016)运用空间组织行为对城市娱乐中心的游客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中指出要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

上海作为国内重要的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之一,其城市休闲街区的数量和影响在国内首屈一指,“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和上海新天地更是典范,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004年出版的《上海名街志》是目前为止全面记述上海名街历史发展及概貌最具权威的著作。在对上海城市休闲街区进行研究方面,比如郑时龄,等(2000)、王伟强和姚威(2000)、周澍临,等(2001)关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不同视角研究;姚昆遗(2000)和严国泰(2000)分别对上海衡山路休闲街的功能定位和品位提升进行了探索;郑正(2003)研究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规划与对策;孟海燕(2005)基于吴江路休闲街的实践就城市空间休闲气氛的营造提出了独到见解;汪宇明,等(2006)以上海新天地为实证对象,深入研究了都市社区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模式与存在的问题等;笔者也曾经对上海休闲街区的整体空间布局和商业网点结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从发生学的角度,将国内城市休闲街区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利用旧城区老街传统的人文建筑风貌优势形成的休闲街区,如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苏州观前街等;②在已有商业街区的基础上更新与积聚形成的休闲街区,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北京王府井步行街等;③借助街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沉淀优势,结合中心城区的改造而生成的休闲街区,如上海新天地等;④在城市新一轮服务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对老厂房仓库等陈旧建筑物的再利用而形成的休闲街区,如上海8号桥、田子坊,北京798艺术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李彦伯和诸大建(2014)回顾关于城市更新决策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城市历史街区更新发展的“回应性决策主体”模型。该模型期待政府积极寻求同企业、同社会的合作,实现由传统的“以任务为中心”向“以关系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及模式转变。(www.xing528.com)

2015年底至2016年初,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带队以挨家挨户上门的形式,对上海田子坊进行了首次全面的摸底调查。课题组详细记录并整理出了上海田子坊内586家商铺的目录,主要包括店铺名称、所在位置、商业网点、经营时间和雇佣人数等信息。同时随机抽取并结构性访谈了48家店铺。通过问卷数据调研并研究证实以下结论:首先,商业网点同质化与低端化趋势明显。此次研究证实,服装店占22.92%,手工艺品和餐饮业占比位居其后,而文创店仅占2.08%。与田子坊曾经半数以上是文化创意店形成鲜明对比。其次,经营状况呈现出游客多、顾客少的特点。“人气旺盛、财气不足”致使盈利的店铺仅占27.08%。第三,租金高导致店铺租约普遍较短。60平方米店铺的租金可以达到4万元/月。目前,经营时间不到1年的店铺超过20%。第四,经营环境亟须改善。在经营遇到问题时选择自己解决的店主占68.75%,16.67%的店主会向管委会寻求帮助。展望未来,近六成的商户正在犹豫是否继续留在田子坊,准备维持现状的店主占比27.08%。但就整体而言,大批高学历者与外来者还是喜欢那些弥漫着老上海味道的建筑和弄堂构成的迷宫及其营造的特有文化氛围(3)

现有研究文献表明,城市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被关注与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且在城市街区概念、规划设计、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等方面均已有一定的成果,特别对历史街区的研究青睐有加。从基本概念的界定角度来看,“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城市旅游中心区(CTD)”“城市旅游商业区(TBD)”等概念将本地游憩与外来休闲旅游功能进行了分离(4),不利于城市休闲街区本地游憩与外来休闲旅游双重功能的有效发挥,本研究将对此开展进一步探索。从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来看,以某条特定休闲街区发展的过程性描述或以某一视角对某条特定休闲街区进行探索的研究成果居多,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随着城市休闲街区逐渐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新常态,针对某条特定休闲街区研究成果的借鉴意义的局限性将愈发明显,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鉴于此,本研究尝试跳出城市休闲街区看城市休闲街区,从经营模式的角度探讨城市休闲街区发展的一般规律,用于指导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休闲需求的增加,城市传统商业街区休闲商业网点比例在慢慢提高,商业街区休闲化发展趋势显现;同时,商业街区的全新形态——休闲街区建设的速度也在加快。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伦敦的牛津街、纽约的第五大道、香港的兰桂坊(5)、北京的798艺术区和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区、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和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等。城市、街区、商圈和景区高度融合(王晓云等,2015)的特征逐步显现。商业街区休闲化的客观存在与趋势也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与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年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休闲街区建设,休闲街区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以上海为例说明传统商业街区的转型历程。上海商业街区现代化发展历经的三次标志性评选可以作为传统商业街区转型的标志性事件。第一次是1999年,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命名了10条首批专业特色街,比如上海老街、雁荡路休闲街和衡山路休闲娱乐街等(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04)。第二次是2003年,综合考虑了街(区)在上海的名气、地位、城市整体功能中的作用,现代化商业的规模、程度,拥有的旅游景观和历史文化积淀等因素,评选出“上海十大名街”和“十二大著名街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04)。第三次是2005年,上海市旅游局组织评选出“十大休闲街”,排名依次为新天地、南京路步行街、滨江大道、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衡山路、梅川路欧亚休闲街、中山东一路(外滩)、上海老街、七宝老街和朱家角北大街。

通过三次评选(命名)可以发现:首先,名称由专业特色街转变为名街(区),再到休闲街;其次,组织主体由市商务委员会转变为市地方志办公室,再到市旅游局;第三,街(区)商业休闲化程度日益凸显。上述系列变化标志着上海商业街区由此步入休闲化时代。这一发展趋势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命名的2007年到2010年的50条特色商业街区发展中同样得以印证(上海市特色商业街调查摸底情况报告,2012)。

在传统商业街区转型的过程中,商业综合体(6)无疑正在成为商业街区的崭新形态。在功能上,商业综合体或许比城市休闲街区更能满足本地居民的游憩需求,但从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和对外来游客吸引的角度来看,商业综合体无法与本书界定的城市休闲街区相提并论,它主要满足本区域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游憩需求,可归类于广义的城市休闲街区范畴。因此,从空间形态上看,城市商业街区正在经历由平面向集地上、地下、空中于一体的“立体化(7)”趋势、由线形街道向街区转变的过程;在发展理念上,从追求经济效益向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转变;在交易方式上,正在向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智慧化”趋势发展。

随着城市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围绕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进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多视角、多维度的特点。比如Heeley(2016)对欧洲城市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Cárdenas-García,Pulido-Fernández & Pulido-Fernández(2015)就新兴城市文化旅游目的地对游客满意度进行了探讨;Liszewski(2015)针对城市旅游空间进行了案例研究;Xu(2015)以杭州为例就中西游客对传统中国城市目的地的地方依恋进行了分析;Miralles & García-Ayllón(2015)以西班牙为例就短期城市规划对大众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展开探讨。

此外,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研究(Papadimitriou,2015)、生态功能承载量评估(Rahmani,Fakhraee & Karami,et al.,2015)、策略评估模型(Carlo,2015)和城市旅游再生与创新(Booyens & Rogerson,2015)等也成为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研究的重要内容。

作为城市休闲与购物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休闲街区既可以作为城市与购物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也可以作为休闲与购物旅游目的地。因此,其利益相关者至少包括游客、当地社区居民、经营主体、合作伙伴与政府等。将城市休闲街区置身于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大环境中,不仅有利于对其功能进行准确定位,还可借鉴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一般理论对其经营模式进行科学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