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管类专业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进入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研讨的学习方法,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实际性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美国哈佛商学院最早使用案例教学法,由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学院教师随之效仿,这种教学方法在全球被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适用于一些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课程,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难以采用这种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战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课程。现实世界中有许多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在这门课的应用非常广泛。
1.案例教学法的理念
案例教学法能够使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课程的理论来源于企业经营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这些理论也是用于指导企业创立、经营和管理的。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的定位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原理应用到未来的实际工作当中。案例教学能够使经管类学生在求学阶段就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给企业“开方治病”,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教师在不停地灌输知识,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人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往往会感到疲惫。而案例教学法采取的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完成案例的分析与研究,积极主动地挖掘验证案例背后的知识理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热情。
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进行案例分享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案例的选择、理论结合实践的分析、总结、PPT的制作、课堂的演讲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很难由一个学生独自完成,往往是5至10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在分工的过程中就会涉及领导、协调等问题,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企业的管理者最需要的。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对于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来说,案例教学往往贯穿于每一章节的授课过程中,包括教师的案例教学和学生的案例分析。这种方法的实施步骤包括案例选择、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分析、课堂的讨论以及案例总结。
(1)案例选择
案例的选择需要注意和理论内容的紧密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内容包括企业的愿景、使命,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分析,企业的战略选择、实施和控制等。选择的案例要能够涵盖当时授课章节的内容。例如,研究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时,应该选择大型的跨国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该公司是采取多国本土化战略、全球战略、跨国战略、国际战略中的哪一种或者哪几种的组合,而不应该选择一些还没有走出去的中小企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选择典型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从成立到发展壮大,会涉及企业战略管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选取这些企业作为案例能够更好地贯穿整个知识体系。例如,企业在成立之初往往会确立企业的愿景和使命,愿景和使命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环境不同,成功的企业会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的不同战略,发展壮大之后会进行国际化经营。成功企业采取的战略往往是与教材知识点相吻合的,可以作为正面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而大型企业的发展史更容易讲解产业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各个理论和战略选择,学生们也更能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当然,一些失败的案例也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补充。
将学生创业计划纳入案例范畴进行分析。已有案例的讲解和讨论是为了说明理论的正确性。对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的能力是学以致用。当今社会提倡创新型人才,需要创业者。许多学生在大学阶段就有了创业理想,可以通过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进一步完善渴望创业学生的创业思路和计划。在讲授完每一章节的理论和现实案例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业项目设计创业企业的愿景、使命,进行相关行业的宏观、中观环境分析,预测未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微观环境,需要采取的公司战略、竞争战略,以及如何进行战略的实施和控制等。
(2)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分析
教师在讲授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可以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通过案例引出教学内容。例如,让学生分析一家公司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引出要讲授的知识点;也可以采用案例论证法教学,首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分享一个遵循该理论获得成功的案例,或者一个没有按照该原则经营导致失败的案例进行论证;还可以采用案例推导法教学,在结合学生创业计划进行案例讨论时,可以通过同类行业的成功企业分析相关理论,然后运用这些理论推导学生创业项目未来应该采取的战略,让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
(3)课堂的讨论
课堂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当教师将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讲授时,可以让学生针对案例展开自由讨论。讨论方式可以是自由组合,也可以根据观点的不同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当学生分享小组研究的案例时,可以让其他的小组进行讨论,对该案例提出问题和建议。当学生分享未来创业项目时,可以让学生共同出谋划策,甚至可以分成小组探讨不同的创业方案。
(4)案例总结
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和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如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如果学生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赞赏。通过教师对案例的总结,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厘清问题的思路。但是,教师需要强调,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关键是找到最能够或者比较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要提高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
3.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适度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比较适合案例教学的课程,但是也需要注意案例数量的适度性。如果案例过多,又不够典型,不仅会造成学生理解的混乱,还有可能使学生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2)课堂气氛的调整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环节较多,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可能会发生冷场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理论,搜索相关案例。学生的讨论还需要教师的监督和管理,以避免一些学生利用讨论的时间闲聊。
(3)期末考核的比例
案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案例搜集、分析、PPT制作以及课堂的讨论需要占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案例作业作为平时成绩,并纳入期末考核。许多案例作业是由小组完成的,这固然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难以避免会有一些学生产生“搭便车”的心理,依赖别的组员完成作业,坐享其成。教师需要注意这部分成绩的比例和客观性,引导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团队合作中。
企业战略管理这门课程离不开案例教学。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备课;其次,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以避免学生“搭便车”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课堂的控制;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公平、公正地评分。
(二)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法(www.xing528.com)
经济法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平台课,其目标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经济法律、法规,能运用所学经济法律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守法、护法。作为一门面向经管专业学生的法律课程,教师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我们课程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并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新经管”+“双一流”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日益成熟,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能力有所提高,高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论坛,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具有国际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较少;缺乏高水平一流学科;自我创新能力不强;高校治理体系与管理模式混乱;等等。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提出“双一流”建设这一重大举措。“新经管”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探索经管学科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困境,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经管学科的发展需要。“新经管”建设的“双一流”时代意蕴何在?“新经管”建设面临的困境有哪些?在“双一流”建设助推下,如何切实加强“新经管”建设?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是解决“新经管”建设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1.“新经管”与“双一流”的时代意义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能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立足点。经管学科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领域,其发展状况和建设水平既关系到大学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管理行业的发展质量。“新经管”建设立足于“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对经管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成效显著。
(1)建设的总体目标
①“新经管”建设体现“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和要求。人才培养能力是衡量大学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双一流”建设是一项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出发点,以推进一批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为形式的重大教育改革战略。“双一流”建设作为一项突破性工程进行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双一流”建设是一项服务学科与高校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工程。“双一流”建设注重结合地区优势、高校特色进行创新,解决高校定位同质、目标缺失等问题,提升大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柳贡慧指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方大学也要积极进行“双一流”建设。“新经管”建设则是立足于“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对经管学科的改造与创新,推动经管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地方“双一流”建设。“新经管”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形式,注重创新教育重构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向复合型、创新型和信息化方向发展。“新经管”建设以数字经济、智慧管理、普惠金融等更新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针对性,创新教学方法。“新经管”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改革模式。
②“新经管”建设体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陈峰曾撰文指出,“双一流”建设以推进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为目标,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彻底颠覆了高校传统的学科思维。传统的经管类专业培养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互联网时代已彻底改变大学培养人才的方法与手段。“新经管”建设践行“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将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着力推动成果转化,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新经管”建设打破经济与管理分类培养传统,强化教学科研互动,以应用为目标,以创新为特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适应未来人才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和信息化高素质人才。“双一流”建设要求经管专业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加快专业融合步伐,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开拓出一条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信息化经管类人才的成功之路。
(2)建设的联系
①“双一流”建设为“新经管”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双一流”建设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协同创新型、多学科复合型和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双一流”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科研机制。另外,“双一流”建设要加强与世界其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中国特色加以优化引进,创建人才联合培养方案和科研联合攻关机制。胡乐乐认为,“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国家工程,为地方高校的学科调整提供了方向指引,“新经管”建设正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经管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双一流”建设对高端人才的定位为“新经管”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深化产教融合为“新经管”建设提供了协同育人的新思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了解学术前沿提供了新方式。同时,“双一流”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新经管”建设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是中国高校应该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
②“新经管”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张少华和周福盛等指出,“新经管”建设在“双一流”建设方向指引下进行具体的改革实践。一流大学必须把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变革教学模式。“新经管”建设积极探索专业升级改造新路径,注重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协同创新型人才;推动教学与管理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教”“学”的物理空间,注重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同时,“新经管”建设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特色专业方向、专门实验室、实习就业基地等。高校应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把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合理设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对于经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了解,高校要积极聘请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座,进而推动经管类人才培养以及对经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了解。
③“新经管”与“双一流”建设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重点,经管学科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领域,其发展状况和建设水平关系到我国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新经管”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领域,是“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面向所有院校,甚至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目标,为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双一流”建设适应时代发展,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为“新经管”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促进“新经管”建设不断改进。同时,“新经管”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能够检验“双一流”建设的合理性,促进“双一流”建设的不断优化。“新经管”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外在表现,“双一流”建设是“新经管”建设的内在要求,“新经管”建设与“双一流”建设互为表里、相互促进。
2.“双一流”助推“新经管”建设的方式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双一流”建设。黄永荣和崔艳等人认为,“双一流”建设为解决学科发展和高校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新经管”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改革实践,作为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领域,其困境解决策略可以从“双一流”建设中探索和寻求。但是,高校破除“新经管”发展困境,进一步加强“新经管”建设,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学科发展状况调整存在的问题。因此,解决“新经管”建设困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创新资源支持方式,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拓宽资源供给途径。孙俊华指出,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脊梁”,充足的经费资源是高水平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新经管”建设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加优质教学资源。“双一流”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多元投入、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双一流”建设要吸引社会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合作,可以通过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人才需求反馈机制等方式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帮助高校解决人才定位和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政府可以根据高校合理需求出台学费调整方案,提升学生对教育成本的分担比重。“新经管”建设的长期性要求高校必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除财政性教育经费外,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校友捐赠和社会捐献。高校要建立“新经管”建设专项资金,完善预算编制,提高资金预算的准确性。高校还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以获得企业赞助,扩大社会合作,建立多方支持的长效机制。高校通过企业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整个过程中,高校与企业能够进行信息与资源的共享,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此外,高校之间还可以建立大学联盟,在一定的约束规则下加强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2)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深化产教融合
①注重学科定位,发展特色学科。“双一流”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创新学科发展理念。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以传统经济管理学科立校的高校带来严峻挑战。“新经管”建设要推进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深化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必须改造课程模式与形式,重构课程体系,发展特色学科。正如伯顿·克拉克[1]所言:“院校的希望与其说产生于彼此的共同点,不如说产生于相互之间的差异。”高校要发展特色学科,就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植入课程体系中。高校还要通过大数据的挖掘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平台,构成教学管理的基础平台。通过建设智慧教室,利用信息技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化、智能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学习的能力。现代化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实现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从而能够运用实时控制和即时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理论教学、虚拟实验和实践操作集于一体。
②创建学科评估评价机制。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在坚持依法自主办学的同时,要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评价,实施与社会监督相配套的整改措施。科学有效的学科评估评价机制必须完善理事会制度,高校可以通过选举有代表性的理事会成员参与和协商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与措施,制定理事会章程,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措施和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估。“新经管”建设要对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创建科学的学科评价机制。史秋衡发现动态调整的有效性与学科评估评价结果密切相关,这就需要对学科评估制度进行完善。高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学科发展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具有开放性和学术自由的综合性学科评估环境。
(3)回归大学使命,注重人才培养
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新经管”建设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协同创新型、多学科复合型和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同时,一流本科教育的实现路径既要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更要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提高通识课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经管”建设要认真研究“双一流”建设相关政策,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新经管”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陈·巴特尔等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将人才培养、科研创作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
因此,“新经管”建设可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联动,推动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教学科研合作和联合人才培养。一方面,企业人员可以到高校进行研修和教学,高校教师可以参与企业业务活动和人员培训,增强高校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联合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共建特色专业、专门实验室、实习就业基地,在了解行业企业需求的同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还可以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把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合理地设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②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一流”评判的标准与评价指标离不开国际平台,国际化是通向世界一流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立足于“双一流”建设的“新经管”建设,必须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步伐。“新经管”建设要了解国际上经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必须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新经管”建设要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建立跨地区跨院校的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方案。同时,“新经管”建设要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性或区域性教学科研交流研讨会,营造更具开放性和学术自由的教育环境,建立吸引一流教师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独特优势。高校可以积极承办经管相关领域高级人才交流会,了解经管学科发展方向。一所大学要对世界产生影响力,就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我国高校要主动参与国际教育规则的制定,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高校要立足于自身传统特色和优势资源,强化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满足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一流师资队伍。“新经管”建设要利用人才成长发展规律,营造适合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打造一支与“新经管”建设相适应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创新团队与师资队伍。
(4)完善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模式
①完善校长负责制,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没有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将难以实现。立足于“双一流”建设的“新经管”建设,必须构建一流的管理体系,将决策权力与监督权力合理划分,有效配置。建立健全党政工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规范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另外,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宣传,引领高校全体师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高校可以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专业行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提升学术在大学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了促进“新经管”建设的有效开展,高校可以成立建设小组,由校长直接负责,这既可以提高“新经管”建设的活力与效率,又不会制约高校功能的发挥。
②创新教学科研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推进管理信息化。“新经管”建设要建立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强章程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引领。学科水平是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学术委员会作为高校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的核心,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必须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强化学术委员会的核心地位,创新学术管理模式。其次,完善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能够促进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代表大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扩大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加强民主协商,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新型管理模式。最后,大学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要从信息化建设体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推进高校教育和管理信息化进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平台,构成教学管理的信息基础平台,实现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实现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够运用实时控制和即时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理论教学、虚拟实验和实践操作集于一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促进高校管理的智能化与高效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