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本书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以扩展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EECM-ISC)为基础,从理论分析角度对已有文献中关键的影响因素进行选取和提炼,从质性分析角度利用德尔菲法对确定的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价,最终科学合理地设置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得理论模型。其具体过程如下:
[3]依据EECM-ISC模型的理念,当用户的期望被确认,那么用户就会感到满意,也会积极地影响用户行为意愿、认知和情感信念,并且愿意产生持续性行为[4][5]。大部分采用EECM-ISC模型的研究者通常都用感知有用性来表示用户使用后的认知期望,即再次确认或再次期望。在众包情境下,用户的认知期望不仅来自感知有用性,仍然存在诸多要素影响用户的再次期望,而且用户对不同信息系统对象的再次期望也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已有研究表明,扩充用户使用后,认知期望所包含的内容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用户持续性行为,从而提高模型的解释力[6]。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第3章从动机理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对众包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的分析,融合众包实际应用情境,构建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如图6-1所示。
图6-1 众包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②依据期望价值理论的成就价值、内在价值、实用价值和代价四方面内容,结合上述章节中对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动机的质性研究和分析,认为成就价值包括自我形象和个人重要性,内在价值是指感知愉悦性,实用价值包括名誉、社会认可、奖励,代价包括时间成本、学习成本和知识产权。依据社会资本理论,并结合已有研究文献的相关内容,在众包环境中互惠、信任、社会规范很好地体现了社会资本的关系维、认知维和结构维。依据社会认知理论“认知-环境-行为”的理念,人类会通过结果预期执行行为功能[7],人们形成对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预测未来行为的可能结果,并为自己完成有价值的未来设定目标。因此,将知识自我效能作为重要的研究变量。另外,用户持续知识贡献也会受到用户对以往知识贡献行为的认知(即累积经验)的影响,累积经验会使用户更倾向产生持续性行为。
③众包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是具有主观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行为过程,从上述章节中对用户持续行为过程的分析可知,其行为可以分为有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有意识行为过程可以在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下解释和预测用户持续行为究竟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而无意识行为过程是在内外部因素不变的理想情况下,个体存在自动重复过去行为的倾向,形成情感依赖最终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常规行为,往往发生在潜意识中,是自动行为倾向的一种反映。一旦个人产生习惯,那么则有可能反复体验享受和满足,其作用不仅是针对具体情况的自动化习惯,而且也是持续行为的前因,以增加现有行为持续的可能性。因此,将习惯作为变量引入模型中,以判断习惯是否是影响众包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的关键因素。(www.xing528.com)
④因变量定义为持续知识贡献行为。持续行为是持续意愿的未来表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以行为意愿代替实际行为,尽管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是用行为意愿代替实际行为会导致最终的研究结果存在偏差,Davis对两者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系数仅为0.35,结果表明用行为意愿代替实际行为并不科学。因此,本书将持续知识贡献行为作为因变量。
⑤根据众包情境的特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依据知识资产流的相关概念认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的结果主要有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留存。众包本身就是以“用户创造知识内容”为核心,为企业或组织的知识创造提供知识来源,也促使企业或组织对业务产生新的知识和见解[8][9]。在众包的过程中,知识流在用户与发包方之间流动,用户将知识与经验转移给发包方,同时,转移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创造。对于未中标的方案或者用户以往参与众包活动贡献的知识都会在众包平台中留存。所以,用户贡献的知识以创造、转移、留存三种不同的形式作用于众包的整个过程中。
综上所述,本书确定的众包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6-2所示,模型图中的18个变量均为潜变量,需要设计量表。根据变量的类型分,其中有9个外部变量,7个中介变量,1个调节变量和1个结果变量。此外,本书还将考虑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之间的差异。
图6-2 众包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