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用户接受和扩展的持续使用行为研究

基于用户接受和扩展的持续使用行为研究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用户接受及其扩展的持续使用行为理论是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任务-技术匹配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整合技术接受模型的改进和扩展,认为持续使用行为是首次采纳在时间上的延伸,与首次采纳接收信息系统时具有同样的概念集,仍以原有初始采纳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切点,解释用户后采纳行为,即用户持续行为。文章最重要的贡献是证明了TAM可以用来预测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具有较好的解释效度。

基于用户接受和扩展的持续使用行为研究

基于用户接受及其扩展的持续使用行为理论是依据计划行为理论(Thero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任务-技术匹配理论(Task-Technology Fit Theory,TTF)、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DOI)、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的改进和扩展,认为持续使用行为是首次采纳在时间上的延伸,与首次采纳接收信息系统时具有同样的概念集,仍以原有初始采纳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切点,解释用户后采纳行为,即用户持续行为。

1.计划行为理论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Ajzen和Fishbein(1985)[4]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如图2-1所示。认为用户对完成某一行为容易或困难的感知能够影响用户的行为意愿。当个体感知行为控制能力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强。

图2-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M.H.Hsu和C.M.Chiu(2007)[5]在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DPTB)基础上,整合先前信息系统理论和实验结果,构建了用户电子服务持续使用的模型,将原有TPB模型中行为态度解构为感知有用性、感知风险、感知娱乐性;主观规范解构为个人内在影响、外部环境影响;感知行为控制解构为网络自我效能感和感知控制力。研究发现用户电子服务持续使用意向是由网络自我效能感和满意度决定的。

E.Pelling和K.M.White(2009)[6]以原有的计划行为理论(TPB)为基础进行扩展,引入了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两个变量,预测17~24岁年轻人持续应用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Web sites,SNWs)的意图和行为,研究发现自我认同和归属感影响年轻人对SNWs上瘾倾向,态度、主观规范、自我认同对预测年轻人持续使用有显著影响,应用这些发现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变年轻人高频率应用抑或防止年轻人社交网络成瘾的现象。

M.M.Al-Debei和E.Al-Lozi(2013)[7]将感知价值引入计划行为理论中,用来解释用户持续参与Facebook的意图和行为。研究发现用户持续参与意图和感知价值对用户持续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则对用户持续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N.Hajli(2015)[8]等扩展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将社会支持引入模型中,对驱动用户持续参与在线社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社会支持和感知价值对在线社区用户持续参与有显著影响。

H.Ajjan等(2014)[9]利用解构的计划行为理论探索企业内部即时消息(Enterprise Instant Message,EIM)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内部知识创造、知识转移、知识留存的影响,同时验证了用户持续使用EIM对企业知识管理具有积极正向的影响。

K.G.Boakye(2015)[10]利用计划行为理论,整合了质量框架,对用户持续应用移动数据服务的意图进行了实证研究,41.4%的移动数据服务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受系统服务质量和服务移动性的影响,该研究的重要发现是用户体验作为中介变量对用户的持续应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技术接受模型研究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11]是Davis在TRA理论基础上于1986提出的。TAM广泛应用于预测和评估用户对新IS/IT的接受程度,Davis认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用户接受新IS/IT的主要因素,并指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决定态度的关键要素,从而影响用户的行为意愿和实际行为。技术接受模型如图2-2所示。

图2-2 技术接受模型

Venkatesh和Devis(2000)[12]对已有TAM1进行修改,引入主观规范等社会影响因素,形成新的模型TAM2。随后,Venkatesh和Bala(2008)[13]在TAM2的基础上引入了计算机自我效能等因素作为锚定变量,将感知愉悦性和客观可能性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初始阶段用户的采纳受感知易用性影响较大,随着持续应用,经验的增加降低了感知易用性的显著作用,并且感知娱乐性和客观可能性的影响增强。

Taylor S等(1995)[14]借助技术接受模型(TAM)验证了430名有经验用户和356名无经验用户在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上是存在差异的,两个群体除了态度,其他影响因素对持续使用意图均有积极正向影响,经验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的关键因素,对于有经验的用户,持续行为意愿和持续行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且意愿会转化为持续行为;相反,无经验的用户通过感知易用性增加持续使用的意图,但对持续行为的影响较小,不一定会生成实际行动。文章最重要的贡献是证明了TAM可以用来预测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具有较好的解释效度。

D.Gefen(2003)[15]根据TAM模型对网上购物有经验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进行研究,将习惯(habit)变量引入TAM模型中,研究结果表明习惯变量不仅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有显著影响,对持续使用意愿也有积极正向影响。(www.xing528.com)

S.S.Kim和N.K.Malhotra(2005)[16]以用户接受理论TAM为基础,提出了两阶段纵向模型来分析基于Web的个性化信息系统用户的评价和行为是如何演进的。随着时间的演变、用户应用信息系统的使用率不断提高以及经验的不断累积,其对信息系统的评价和使用行为也会发生改变。文中强调了持续使用行为中四种不同的机制,即技术接受模型的过程、连续更新机制、反馈机制、重复的行为模式,并指出长期使用会使用户形成一种习惯性行为,对其持续使用行为有显著影响。

P.Ifinedo(2006)[17]利用技术接受模型TAM对波罗的海爱沙利亚地区的大学生持续使用网络学习工具的意愿进行研究,并将技术特征和用户特征引入模型中,研究结果显示技术特征和用户特征对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有积极影响,感知易用性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则没有影响。

R.Naidoo和A.Leonard(2007)[18]研究金融医疗网站的电子服务客户保持率行为时,利用TAM模型并引入了服务质量和忠诚两个外生变量,验证了感知有用性、服务质量和用户忠诚对持续使用电子服务的显著作用,高感知有用性环境下,感知有用性是用户持续使用的唯一因素,但是在低感知有用性环境下,服务质量对持续使用意愿的作用更显著。

Tseng,S.M.(2015)[19]利用TAM模型分析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质量特征对用户持续使用网络在线服务(Web-Based Self-Services,WBSS)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感知质量对感知使用有积极正向影响,对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也有显著影响,应该为用户提供所需且正确的信息内容,而感知使用对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3.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研究

Goodhue(1995)[20]提出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ask-Technology Fit,TTF)用来解释信息技术对工作任务的支持能力,如图2-3所示,从任务特征、技术特征和个体特征三个方面强调IT与任务匹配程度,若具有良好的匹配程度,则表示产品具有良好的绩效或利用率。

图2-3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

王长林等(2011)[21]利用TTF理论构建移动政务后采纳阶段用户持续使用模型,认为感知匹配和感知有用与用户满意度成正相关,TTF显著影响感知有用。

4.整合技术接受模型及其研究

Venkatesh和Devis(2003)综合上述已有模型,引入动机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构建了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22]。如图2-4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用户行为意愿和使用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期望效用、期望努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并在预测用户行为意愿与实际行为的过程中设置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探讨控制变量对行为的影响。

图2-4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

Chiu C.M.,Wang E.(2008)[23]利用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引入主观任务价值(Subjective Task Value)变量研究网络学习者的持续使用意愿,结果表明感知绩效、努力期望、技术自我效能感、成就价值、效用价值和内在价值对用户持续使用有积极的影响,积极的主观任务价值与感知绩效、努力期望一样都是促进学习者持续使用网络学习的行为意愿的重要因素。

董婷(2013)[24]利用UTAUT理论,并将感知风险、情境和满意度引入模型中,对移动支付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275位有经验用户的调查认为使用情境通过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间接影响,而绩效期望、感知风险、社会影响对持续使用有正向影响。

Sun Y.等(2014)[25]利用UTAUT模型对中国320名SNS用户持续使用意愿进行调查,结果证明了相较TAM、TPB等单一模型,UTAUT能够更好地解释用户持续使用SNS行为,认为感知有用性、使用满意度、信任、主观规范、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对用户持续使用SNS有重要影响。

采用用户接受TAM及扩展模型研究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文献存在以下不足:①采用横截面研究方法(Cross-Sectional Field Study)获取到的数据为静态数据,无法体现用户持续行为的动态变化;②TAM及扩展模型的理论思路是延续用户初始采纳行为时的态度、意向去预测和分析用户持续行为,其构建的模型对用户持续行为的解释度不高,已有学者验证了此观点(Limayem M.C.,2003[26]),究其原因,持续行为不单是初始采纳的延续,它还受到心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采用经典IS采纳理论解释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