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压力分析:从压力源到幸福感的四方面分析

压力分析:从压力源到幸福感的四方面分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跟过去6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压力分析部分也分别从压力源、压力感受、压力应对以及幸福感4个方面进行分析。而在社会压力源维度上,生源地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压力分析:从压力源到幸福感的四方面分析

为了跟过去6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压力分析部分也分别从压力源、压力感受、压力应对以及幸福感4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压力源分析

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每个维度分别有3道题目,以及从2012年开始新增的关于主观幸福感的题目,一共包括13道题目。

1.不同维度压力源的总体得分

由图10-23可以看出,压力源的调查结果与往年大体相同,家庭、社会依旧是最受关注的压力源,个人方面的压力源依旧不被求职者重视,不同的是学校方面的压力源得分有所降低,从2014年的9.32分降到了8.85分。

图10-23 不同维度压力源的得分

2.去基层工作的意愿对压力源的影响

图10-24 去基层工作的意愿对压力源的影响

从图10-24中可以看到,愿意去基层工作的求职者,在社会压力源和学校压力源两个维度得分,高于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求职者;可以考虑去基层的求职者在四个压力源维度上得分均高于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求职者,说明这些求职者虽然有意去基层,但仍然存在很多纠结,这些纠结一方面说明在个人的想法与行为之间仍有冲突,想去与真正去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另一方面,家人的不支持甚至反对、外人的看法等,对于想去基层求职的毕业生来说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压力源。

3.生源地与压力源

图10-25 生源地与压力源

从图10-25中可以看出,在家庭、学校与个人三个压力源维度上,相对于来自城市的毕业生来说,来自乡镇和其他(海外)的毕业生会感受到更多的现实压力。而在社会压力源维度上,生源地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4.兼职经历与压力源

图10-26 兼职经历与压力源

图10-27 学生干部经历与压力源

从图10-27分析发现,有过兼职经历的求职者,在家庭和学校维度上的压力源得分高于没有兼职经历的求职者,而在社会和个人维度上的压力源得分低于没有兼职经历的求职者;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求职者在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压力源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求职者,而在家庭维度上则没有显著差异。

5.学历与压力源

图10-28 学历与压力源

从图10-28中可以看到,求职者的压力源得分基本上有随着学历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6.入职阶段与压力源

图10-29 入职阶段与压力源

在不同入职阶段的求职者中,往届毕业尚未入职的求职者在个人、社会、学校与家庭4个维度上的压力源得分都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见图10-29)。

二、压力感受分析

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情绪和行为感受。每个维度各2道题目,共6道题。

1.压力感受总体分布

图10-30 压力感受总体分布图

表10-1 就业压力感受分量表上的总体得分情况

从图10-30和表10-1可看出,今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14年的压力水平(16.91),与2013年的压力水平(18.17)相当,仅次于2009年的压力水平(19.12)。

2.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由图10-31可以看出,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仍然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此结果与历年的数据基本吻合,说明年轻的求职者在情绪管理的意识与技能方面仍需提高。

图10-31 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3.专业类别与压力体验

参与调查的人群一共涉及22个不同的专业类别(见图10-7)。我们选择了其中人数最多的5个类别,进一步分析他们的压力感受发现:在这5类人数最多的专业中,以经济/金融类专业的群体感受到的压力最大,机械类的群体感受到相对最小的压力(见图10-32)。

从图10-33中可以看到,两类重点高校的学生所体验到的就业压力均明显低于其他四类普通高校。此结果也揭示了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普遍拥有的优越或者优势心理。

4.学生干部经历与压力体验

图10-34的结果表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求职者所体验到的就业压力显著低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求职者。表面看来,担任学生干部似乎会承担更多的事务压力,但正因为这样,反而使得这些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求职者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这也就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实际能力与抗压能力,因此,他们更少受到心理压力的困扰。

图10-32 专业类别与压力体验

图10-33 学校类别与压力体验

图10-34 学生干部经历与压力体验

5.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

图10-35 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

从图10-35中可以看到,随着期望工作地点从一线的直辖市到基层的乡镇,求职者的压力体验几乎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这一趋势与2014年的调查结果相同。到底是因为想回避更大的现实压力才期望去更小的地方工作,还是因为想去小地方工作会带来更多的内在压力体验呢?在大城市工作,显而易见的是更大更多的外在现实压力,诸如住房、交通、竞争、生活环境等,但要离开求学的大城市而去(或者回到)偏远的小城乃至乡镇工作,这与“人往高处走”的常态思维是不相符的,因此,期望“往低处走”的人表面上似乎回避了大城市的外在现实压力,但实际上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内在心理压力,诸如担心他人的看法、个人职业发展等。

6.入职阶段与压力体验

图10-36 入职阶段与压力体验

随着入职阶段的不同,求职者的压力体验会有显著的不同。往届毕业尚未入职的人,其压力体验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次是应届毕业尚未入职的人,而应届毕业已经入职的人所体验到的压力甚至低于在校的低年级学生,对于求职者来说,找到工作才是硬道理。不过,比较两类已经入职人群的压力体验,应届毕业生已经入职的人群所体验到的压力明显比往届毕业生已经入职的人群低,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刚刚找到工作的成功喜悦冲淡了现实的压力,另一方面,刚刚入职的人群可能还没有体验到更多的职场压力,因此,他们的压力体验明显低于往届毕业已经入职的人群(见图10-36)。

7.毕业选择与压力体验

图10-37 毕业选择与压力体验

与2014年不同的是,2015年毕业后打算出国的学生,在几类人群中所体验到的压力最大,相对于陌生的职场环境来说,国外环境的不可知性与不可控性显然更为突出,在申请出国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诸多的不可知性与不可控性,而这些也正是导致压力体验增强的主要因素。(www.xing528.com)

压力体验仅次于“出国”选择的是“等几年再说”的人,相对于有明确目标的人来说,那些困惑于选择而仍然没有主意的大学生,显然也会承受更多的压力体验,就像现实中的拖延族,“等几年再说”常常会使得压力随着“拖”的时间延长而递增,因此,那些等几年再说的人群体验到相对较大的压力同样也就不足为奇了(见图10-37)。

8.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

图10-38的结果与前几年的基本相似,求职者的压力体验基本上有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换言之,过低的期望月薪反而体验到更高的压力。自身能力强、压力体验小的求职者,在求职时有相对高的期望月薪;而自身能力弱、压力体验大的求职者,在求职时自然会有相对较低的期望月薪。因此,在增强自身实力与抗压能力的同时,求职者还需要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以利于在求职时提出更为合理的期望月薪。

图10-38 期望月薪与压力体验

9.不同学历与压力体验

图10-39 不同学历与压力体验

从图10-39中可以看到,专科生和硕士生的压力最大,“高压硕士”现象再次出现;博士生的压力体验虽然在图中显示是最低的,但因为在整个调查中博士人群的样本量太少(106人,占总人数的0.7%),因此,依据此图还不足以说明博士人群的压力最低。

10.去基层的意愿与压力体验

图10-40 去基层的意愿与压力体验

图10-40的结果揭示了压力感受与是否愿意去基层的意愿无显著关系。

11.生源地与压力体验

图10-41 生源地与压力体验

从长期来看,尽管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求职者最终成就不一定就比来自乡镇的大学生求职者高,但就毕业求职的阶段来说,这两类求职者所拥有的外在资源确实差别很大,因此,他们所体验到的就业压力也就有了显著的差异(见图10-41):来自乡镇的大学生求职者所体验到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来自中小城市的求职者,更高于来自大城市的求职者。这一结果与去年的完全吻合。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就业不仅仅是能力问题,个人所拥有的现实资源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以及就业过程中的压力体验。

三、压力应对分析

能否有效缓解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是否合理。在就业压力应对的题目设计上,我们选择了两种应对方式,分为自我调整与向社会寻求帮助,我们为每种方式分别设计了2道题目,共计4道题目,试图寻找每个维度的积极应对或是消极应对情况,在计分方面,我们采取了反向计分,举例而言,如果A的自我调整得分很高,那么说明A在自我调整方面的问题很大,处理的相对被动,并因此带来很大的压力。

1.压力应对方式

图10-42 社会支持维度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

表10-2 社会支持维度应对方式分量表总体得分

图10-43 自我调整应对方式总体分布图

表10-3 自我调整应对方式分量表总体得分

从图10-42、表10-2、图10-43、表10-3可以看出,总体的被调查人群采用社会应对方式的平均值(5.7)只是略低于众数(6),采用自我调整应对方式的平均值(5.3)也低于众数(6),表明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在选择缓解压力的应对方式时,无论是采取自我调整,还是寻求社会帮助的意愿与行为都是比较积极的,这一点与前几年相比有所改善。

在具体的压力应对方式上,我们把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主动解决问题等应对方式定义为积极应对,把自己独自忍受和回避问题定义为消极应对。一般来讲,积极应对可以减少部分的压力而消极的应对反而增加新的压力。下面对不同因素与压力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尝试做进一步的分析。

2.是否独生子女与积极应对方式

图10-4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积极应对

注:图中为反向计分,即得分越低越倾向于积极应对。

图10-44显示,与前几年的情形不同,非独生子与独生子女在采用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诸如寻求社会支持、主动解决问题等方面已无差异。

3.是否兼职与消极应对

图10-45 兼职经历与消极应对

从图10-45可以看到,有兼职经历的求职者在压力的消极应对方式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兼职经历的,说明有过兼职经历的求职者在应对压力的方式上更多地采用积极的自我调整,而更少采用消极应对。

4.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与消极应对

图10-46 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与消极应对

图10-46表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求职者更少采用消极应对。

5.期望工作地点与消极应对

图10-47 期望工作地点与消极应对

与前面的压力体验趋势相似:求职者的消极应对随着期望工作地点的边远化而越发明显,而选择去海外的求职者反而更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与期望去大城市工作的求职者相比,期望去乡镇工作的求职者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更多地采用消极的诸如回避、独自忍受之类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反而体验到更多的压力。因此,如果只是想回避现实的压力而期望去边远的乡镇工作,其实并不能真正地减缓压力。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正视各种现实压力才是应对压力的正确途径(见图10-47)。

6.毕业选择与压力应对

图10-48 毕业选择与压力应对

相对于其他就业选择的求职者来说,选择毕业后等几年再说的求职者本身就是奉行回避与拖延的人生哲学,因此,他们在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上的得分显著地高于其他几类求职者也就不足为奇了(见图10-48)。

四、幸福感

从2012年开始,我们在调研中增设了有关幸福感的相关问题。今年得到的结果如下:

1.幸福感的人群分布

图10-49 幸福感的人群分布

可以发现调查对象处于偏向不幸福的状态(反向计分:分值越大幸福感越低。平均数为3.08,略大于中位数3),其中,感觉幸福的人数为1041人(6.6%),比较幸福的3353人(21.3%),一般的6461人(41.1%),不太幸福的3029人(19.3%),不幸福的1844人(11.7%)。与去年的偏向于幸福的状态相比,今年的求职者偏向于不幸福的状态,这种幸福感下降的结果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今年的就业压力在增加(见图10-49)。

2.幸福感与压力体验

图10-50中的结果表明,压力确实让求职者不爽!压力体验与幸福感之间几乎是直线相关。压力越大的求职者感受的幸福感越低(不太幸福、不幸福),而感受到比较幸福或幸福的求职者体验到的压力也越小。

图10-50 幸福感与压力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