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与个性化学习计划

改革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与个性化学习计划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制订满足社会需求,具有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围绕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教材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参照国内外专业认证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学校通用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标准。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制订满足社会需求,具有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规定课程修读办法。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点面结合、立体交叉、因材施教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制订大类培养、跨学科专业培养等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合作育人新局面,努力构建由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卓越工程师(或其他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主辅修专业/学位等多种形式构成的“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可自主选择按专业、专业类和专业大类等不同形式招生。

3.强化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完善创新创业培养环节,积极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多种类型的科研训练与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课程学习、项目训练、平台打造、产品孵化进行高度融合,形成“理论教育、实训环节、实战环节”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或增加绩点制度,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竞赛活动获取创新实践学分替代选修课学分,对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论文、调研报告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或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者,可适当获取部分选修课替代学分。(www.xing528.com)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结构优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围绕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教材体系。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加强项目课程和教材建设,不断丰富项目库、案例库,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选课、选学要求。甄别引进一批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本行业的最新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学校新设课数量年均不得低于总课程数的2%,选修课比例不低于30%。遴选建设一批精品开放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共享制度建设。

5.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分制改革中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构建学科门类广博、层次各异、数量充足的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开放课程平台、课程学习网站等,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和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