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形势凸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2014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短板效应越发明显。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是学校服务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要求。“创新创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提出的。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理念论、思辨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构建出的相对协调与完善的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理念体系,为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层次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较为具体的认识定位与实践指导。理念是一个靠内在逻辑发展,其中包含着逻辑的起点和诸多的逻辑中介,最后形成的逻辑终点将起点与中介纳为自身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协调体系。高等教育的理念是对高等教育内在的本质规律、价值取向,外化的功能、目的和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理论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生长性的理论体系。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理念从属于高等教育的理念。因此,它将更为具体地揭示创新创业的诸多方面。
(2)“创新创业+”为我国高校培养大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较为具体的推进模型与行为方式,以促使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由知识型向创业型转变。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目标引领性的活动。由于目标设定的层次、取向的不同,就使得行为主体要设计不同行为方式来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创新创业的目标是一个体系、一种模式,由不同的创新创业板块的分目标所构成,其合力最终成就了创新创业的总目标:培养大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国民经济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创新创业+”引导学校师生不断更新和升华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www.xing528.com)
(3)“创新创业+”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互为孤岛”的问题。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普遍存在未能将创新创业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问题,以及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应当是有机融合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依赖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承担的基本职责。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专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等学校应该将教育的触角从专业教育延伸至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充实素质教育的建设内容。
(4)“创新创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它适应了学生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创新创业+”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大学生是最具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因此实施“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其就业、创业提供直接的指导服务。同时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增长、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起到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