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标准的设定是评价实施框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标准是衡量内部控制效果的一把标尺,是进行评价活动的依据。准确合理地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复杂而多变的内部控制,需要有具体的标准进行参照。具体来说,评价标准是内控评价的相关评判指标,是对各控制要素的分类及细化。只有依据这一标尺,才能衡量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好坏。
1.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1)制衡性原则。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内部控制是一种“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设计机制。内部控制应当在管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及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因此,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该符合制衡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力求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准确地反映评价客体的状况。指标的设计避免出现歧义,确保语义明确;指标的选取及分类标准应符合逻辑;指标的设计应当标准化,便于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对比及分析。
(3)合规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符合相关的法律和规范的要求,对于现阶段来说,主要是应当符合财政的《单位内控规范》中的相关规范的要求,同时,还要着眼国际化,指标的设计还应当符合COSO框架的要求。
(4)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达到全程控制、全员控制和全面控制。评价指标应该覆盖单位决策、执行及监督的全过程,应贯穿全部的经济业务和事项;指标应当覆盖到单位的全部员工和领导;指标应当覆盖单位内控设计与运行层面的全部控制要素。
(5)可行性原则。指标应当与内控的实际设计和运行保持一致性,以便让每一个指标的评价都可以对号入座;指标应当便于评价者进行选择式评价,或者能够进行量化计算;指标应当便于评价者进行直观地评价,避免陷于态度模棱两可的困境。
2.评价指标的选取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的指标到底该如何选取,是当下国内学者研讨的一个争议点。财政部2012年的《单位内控规范》中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层面划分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本地区(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整体提升,提出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落实评价指标和标准。国内一些学者也根据上述划分标准,提出指标的构建也应划分为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应依据COSO五要素来对指标进行归类和划分。总体上看,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基于COSO的整体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才刚刚起步,短期内采用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评价标准更具可操作性。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评价指标(www.xing528.com)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评价指标,除了选择有代表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外,还要考虑指标的权重。指标的选取是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权重的设置是有效评价内部控制的保障。
表11-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评价指标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