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蔬菜批发市场的优化渠道模式

基于蔬菜批发市场的优化渠道模式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采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换方式,可以使蔬菜种植户及时收回成本,不会影响蔬菜种植的扩大再生产。此外,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模式加重了蔬菜经营者的仓储费用和运营成本。连锁超市的迅速发展和农超对接运营模式的推广对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是一种冲击。

基于蔬菜批发市场的优化渠道模式

(一)基本内涵

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渠道模式主要包括“农户→销地批发市场→零售终端→消费者”、“农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终端→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终端→消费者”3种模式。

在这几种蔬菜流通模式中,批发市场作为流通渠道的核心部分,发挥着集散功能,衔接着各种经济组织,上游是由合作社、经纪人、收购商、批发商等组成的巨大的中介网络,它们连接着蔬菜生产者,下游是由超市、便利店、社区菜店、农贸市场等组成的零售终端,它们连接着消费者,批发市场则贯穿着多环节的纵向流通的分工体系,在整个渠道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主要优点

1.流通环节多,充分发挥长渠道优势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为长渠道模式,参与的渠道成员较多,较长的流通链可以使蔬菜进入广阔的市场,同时庞大的流通网络及信息保障提高了流通渠道中参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了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

2.交换方式快捷,便于农户及时收回成本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模式对蔬菜的品质没有硬性的规定,各种档次的蔬菜均可在这里出售。同时,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采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换方式,可以使蔬菜种植户及时收回成本,不会影响蔬菜种植的扩大再生产。

3.发展基础比较稳固,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的采购习惯 我国的蔬菜批发市场是20世纪80年代在农贸市场基础上分化出来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产物。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模式很好地承接着蔬菜生产者和零售终端,起到了连点成线的“集聚”功能和快速分拨的“分散”功能,有效解决了组织化程度低的小生产与多样性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的衔接和匹配。(www.xing528.com)

蔬菜批发市场及农贸市场的蔬菜品种多且新鲜,营业时间较长,摊位较多,迎合了人们对蔬菜在新鲜度方面的特别需求,符合城镇居民逛市场的传统生活习惯和购物方式。

(三)主要缺点

1.分销渠道长使得蔬菜损耗严重、成本过高 蔬菜属于生鲜农产品,脱水较快,保鲜期有限,长链条多环节的流通模式使得蔬菜在运输过程中损腐率较高。此外,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模式加重了蔬菜经营者的仓储费用和运营成本。

2.流通环节多使得流通费用高、蔬菜价格上升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的特点是参与主体多,流通渠道链条长。蔬菜从生产者要经过多级批发商才能进入零售环节最终到达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势必造成利益的层层盘剥和成本的逐层放大。北京市政协委员做过的一项调查表明,流通主体在批发市场至少要缴5种费用,包括摊位费、进场费、招标费等,这些费用在每一个流通环节进行累加,最后将一揽子汇入蔬菜的最终成交价格,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形成了蔬菜农户销售时“菜贱卖难”和消费者购买时菜价“居高不下”的两难局面。

3.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渠道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特点 分销渠道中涉及蔬菜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渠道参与者,一般情况下,处于渠道上游的卖家比处于渠道下游的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产品质量和成本的信息,在农户与批发商和批发市场进行交易时,买卖双方要经过反复的衡量对比和一系列的讨价还价,而且交易形式多为一次性交易,合作关系不稳定。

4.超市的迅速发展对批发市场的挤占 近年来,连锁超市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购物场所。据统计,2008年我国连锁超市销售规模达1.2万亿元,门店总数达12.1万个,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达11.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据统计,通过大卖场、标超、折扣店、便利店等零售店渠道销售的家庭食品用品比重从1999年的10.57%逐年攀升,于2006年超过50%,并在2011年达到61.65%[1]。连锁超市的迅速发展和农超对接运营模式的推广对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是一种冲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