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基本上代表了这个国家的主要竞争力,而创新能力的强弱则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才数量与研发投入状况。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曾经多次强调:经济的竞争最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
2017年6月15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在这次排名中,中国上升了三位,位居全球第22位。总体而言,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总排名中延续了上升的势头,在商业成熟度和知识与技术产出方面也获得了高度评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在研发公司的全球分布、商业企业的研究人才、专利申请量和其他知识产权相关变量等指标上表现优异。这些指标得分较高来自像华为这样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在人才、研发和管理上的持续高投入终于开始结出丰硕的成果。
2017年4月18日,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中国排名第54位,印度排名第92位。新加坡对人才的吸引及发展能力排名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这个排名结果意味着,对中国而言,全球人才竞争力的确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根据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的最新研究资料,虽然目前我国科技人才回流越来越多,已经初具规模,此外还有大量科技人才通过短期入境和合作研究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服务,但是从总量上来看,流入的科技人才与流失的科技人才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大。截至目前,中国仍然是全球科技人才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人才竞争力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中国与印度不仅是邻国,而且都是世界人口大国,同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同属于新兴经济国家。印度历史上科技人才流失的情况一度非常严重,直到20世纪90年代,印度政府才开始意识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开始逐步推出一系列吸引海外科技人才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印度海外公民卡”计划以及“学习印度”计划。虽然目前印度与中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印度很可能成为中国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因为印度未来相对于中国更具备“人口红利”与人才优势。
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最重视人才流动和人才吸引的国家。据统计,美国41%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移民,电子工程研究生71%来自中国,42%理工科的博士来自其他国家。相比而言,中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世界移民比率平均水平为3.2%,发达国家的移民比率超过10%,印度则是0.4%。中国的移民比率还非常弱,只有0.06%。因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是农民工人口的流动创造了中国过去30年的辉煌,而未来30年,中国要发展为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的国际人才来中国发展。(www.xing528.com)
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看来,未来万物互联的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基因技术的全面融合将使人类步入下一个“全新的、令人激动和恐惧的新时代”。为了战胜恐惧,中国必须以教育为本,重振乡村教育、职业教育,提高教师待遇,重视普遍教育,以人才为发动机去推动下一个30年的变革。
2014年8月21日,李克强总理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历年获得者代表座谈交流时指出:“要转变中国过去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2016年6月1日,李克强总理再出硬招,决定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措施,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无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在职业资格领域,进一步解放“人才”,解放“人力”,核心要义便是要把“人”的力量解放出来,激发“人才”的创造力,释放“人力”的巨大潜能。
无论是培养并激发国内人才,还是吸引并利用国际人才,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只有持续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依靠人才驱动才能实现国家的创新驱动。归根结底,人才是每一个国家最稀缺的战略资源,也是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