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势造就英雄:探析宏观环境对成功的影响

时势造就英雄:探析宏观环境对成功的影响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认为:“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意思是特定的历史与社会环境条件可以造就杰出人才或英雄人物,而英雄人物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环境。这里说的环境,其实是指宏观环境,也就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大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国内教育事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在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堪称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

时势造就英雄:探析宏观环境对成功的影响

中国有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晋朝文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也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这两句话都是在强调人的成长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但自己并不察觉。犹如《孔子家语·六本》中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清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认为:“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意思是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条件可以造就杰出人才或英雄人物,而英雄人物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环境。这句话不仅强调了环境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揭示了人才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里说的环境,其实是指宏观环境,也就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大环境。

人从生到死都是生活在环境中,因此环境可以影响人、塑造人、激发人、改变人。这种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至于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一方面取决于环境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人本身。和谐、公正、积极、健康的环境会激励人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人才“倍出”。不过,“出淤泥而不染”的杰出人才也不在少数。从个人的成长来看,顺境多纨绔,逆境出人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不过,从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角度来看,环境的状况与人才的成长是正相关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会有效促进人才的大量涌现,而恶劣的社会文化环境会阻碍人才的正常成长,就如同盐碱地里难以收获庄稼一样。如果拿美国与津巴布韦相比,欧洲与非洲相比,环境的优劣对于人才成长的意义就会非常明显。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是目前中国高校中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之一。他不频繁在外界出头露面,也不热衷于去申报什么课题经费,而是潜心教育管理,潜心研究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一次演讲中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看法:“我们不否认中国人才缺乏创造力,缺乏领导力,缺乏影响力。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的直觉是,恐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所以创造环境(或者说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在这里,钱颖一强调了有利的环境对于杰出人才出现的重要性。他的观点其实很明确:与其花费大力气去培养人才,不如去培育环境让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在分析中国和印度两国创新人才培养状况差距时,一向话锋犀利的钱颖一对中国教育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抨击:“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扼杀潜在的杰出人才的问题。”他甚至认为,中国教育扼杀创造力,扼杀了潜在的杰出人才。如果不给予重视,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

钱颖一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并非危言耸听。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国内教育事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在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堪称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另一方面,教育体制僵化、教育腐败频发、师生关系紧张、师德学风低下等现象日益严重。中小学校的课外有偿“补习班”等现象不仅加重了贫困学生的家庭负担,也成了无良教师变相敛财的工具。甚至有人大声疾呼: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也有人认为中国目前世界一流人才断缺,其根源在于教育,深层原因在于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

被称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曾经说过,影响他一生的四句话分别是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梁漱溟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以及马寅初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说这四句话的都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教育家或大学教授,教育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

不只是教育环境,整个社会宏观环境对人才的成长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比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www.xing528.com)

为什么拼命考上北大、清华也不如早买一套北京学区房?为什么国内上市公司都要靠卖北京学区房才能保壳活命?万达集团总裁王健林说“什么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到底是洞悉世态还是口无遮拦?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亟须解决的重大隐患,也折射出了国内对于人才成长的诸多不利因素。

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不仅使中国实体经济深受其害,而且一线城市的房价暴涨也开始驱逐优秀人才。“土地经济”不仅是危险的经济模式,更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形态。如果大家开始把考取北大、清华的价值和北京一套学区房的价值做对比,不用怀疑,社会一定是出了某些问题。因此,中央政府及时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说明国家已经下决心解决此问题。

从社会长远发展和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说,政府不仅有责任创造一个利于人才成长的宏观环境,而且还要积极推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2017年年初,英国伦敦市市长萨迪克·汗宣布推出一项投资700万英镑的数字人才计划,旨在引导年轻人进入数字、技术和产业创新领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计划特别重视女性、少数民族及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工作及学习机会。

伦敦为什么要对青年人才提供资助?有学者对1500年到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峰值为37岁。这项数据表明,科学研究更适合青年人,应该给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利于他们真正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反观国内,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论资排辈现象并未消除,学术腐败和学术霸权现象也不绝于耳。供职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虽然学历很高,精力旺盛,但是却很难获得有力的科研资助。人才计划很多,奖励计划也很多,但基本上都是锁定已经取得科研成果的“高精尖”人才或“海归人才”,对于真正需要得到支持的那些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很多青年人才来说,即使再有潜力和精力,也难以跻身各类人才资助计划行列。

国内每年的政府公务员招生考试都会被无数的报考者挤爆,场面之火让人难以置信。而各级政府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却一直亟待完善。

2017年5月7日,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在京去世,享年98岁。同一天,某演艺明星的老婆在医院待产,包下VIP总统套房及车位,雇佣近10人看护。这本来是两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社会舆论对这两件事的关注程度却出现了“冷热两重天”现象。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科学泰斗去世并未引起社会的多少关注,相反,娱乐明星产子却引来了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和宣传,更有大量群众点评与围观。当一些有良知的人以“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来缅怀吴文俊的时候,还有大量社会群众在津津乐道于那些演艺明星们的八卦轶事。更为令人担忧的事情是,现在的很多中小学生受不良社会文化的侵袭,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很多青年学生胸无大志、贪图享乐、爱慕虚荣、追星追剧、道德意识淡薄、感情观念随意,甚至以丑为美、是非不分。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人才的悲剧。试问,如果普罗大众都不能改变对科学的态度,社会如何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不可否认,个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能动性。古往今来,乱世之中出英雄,逆境之中出人才也并不少见。一方面,作为有志于成才的个人来说,无论什么环境之中,有希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坚持,有坚持就有机会,有机会就可以成才。环境优劣自己说了不算,不放弃希望却是自己说了算。另一方面,必须看到,近年来国家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视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更是表明,人才成长的春天已经姗姗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