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实现添才而不恃才?

如何实现添才而不恃才?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长远来看,在个人成才的过程中,仅仅做到“添才”仍然不够。只有做到“添才”而不恃才,方可称得上做人有大智慧,才可以确保人生圆满。恃才傲物,恃才放旷,恃才不羁,恃才无恐,以上种种,皆不可取。如果曹操妒才,手下也不会兵强马壮、人才济济。因此,成才之路,并不全是顺境和坦途。只有切记“添才”而不恃才,才有可能胜利抵达人生终点。

如何实现添才而不恃才?

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是正艰难跋涉在成才的曲折道路上,还是已经在某个领域崭露头角,事有所成,进入人才行列,都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让自己在当前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第二,如何让自己保持已有的优势,不贬值,不退步,不被现实淘汰。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一个人如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何养成健康良好的心态。

纵观人类历史,大多数人在成才的道路上望难而却、半途而废;一部分人小有所成后就止步不前,最终昙花一现;只有极少数人不畏艰难困苦,不被世俗名利所扰,洞察世事,虚怀若谷,持续学习,谦虚谨慎,历尽甘辛,终成大器。

学习与心态虽然是两回事,但是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言,其实又是一回事。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养成良好的心态,才能不被暂时的困难吓倒,才能不因一时的成功而膨胀。所有的犹豫都来自内心的恐惧,所有的疯狂都来自内心的膨胀。

如何才能让自己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求知欲,求知欲来自于对知识的渴望。知道自己不足,才能渴望知识来弥补不足。知道自己不多,才能持续学习、积少成多。水低成海,山高为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告诫自己的学生:“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因为不断地学习到新的知识,才发现自己不知道的还很多。因为自己不知道的太多,所以要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思想上切实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养成良好的心态。学习能力是人才的第一能力,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天才不能使人不必工作,不能代替劳动。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地工作。人越有天才,他面临的任务也就越复杂,越重要。”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阿·斯米尔诺夫这样表述天才与学习的关系。如果天才都需要长时间地学习,普通人就更不必多说了。

在个人持续学习过程中,最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懒惰,最折磨人的问题是寂寞,最难控制的是情绪,最大的障碍是自负。曾国藩认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驰骋商界传奇人物李嘉诚也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的。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人生之路,就是能量的吸收与释放过程,小时候如星星之火,随着知识的增多和阅历的增长,如同在火堆上不断添柴加火,终会燃烧成熊熊火焰,淋漓尽致地释放出光和热,照亮他人,温暖自己。因此,个人成才之道,在于不断为自己“添才”,才不至于沦落到“江郎才尽”的地步。

从长远来看,在个人成才的过程中,仅仅做到“添才”仍然不够。只有做到“添才”而不恃才,方可称得上做人有大智慧,才可以确保人生圆满。恃才傲物,恃才放旷,恃才不羁,恃才无恐,以上种种,皆不可取。恃才的心态轻则容易让人心浮气躁,目光短浅,因小失大;重则容易让人心无敬畏,行为放荡,招惹是非,甚至招来杀身之祸。(www.xing528.com)

因此,位高权重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文武双全,才华横溢,虽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却一生谨小慎微,绝不居功自傲,绝不有恃无恐。反而总结如下:“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另一位曾为中国的领土统一立下不世之功的名将左宗棠曾说:“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句话后来被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引为名言警句,悬挂于办公室的墙上。

很多人对“孔融让梨”的传统故事非常熟悉。三国时期,孔融年仅4岁时,就知道把个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去吃小的,因此自幼就有“神童”之誉。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孔融入朝做官,参议朝政。在曹操专权时,自负于才情秉性,经常对时政高谈阔论,并多以讽刺、挖苦的方式与曹操唱反调,最后虽官至太中大夫,仍被曹操以不孝和谋反的罪名所杀,连妻儿也不得幸免。

孔融有一位好友叫祢衡,年少时就以文采和辩才为人称道。他不仅与孔融一样,性格刚直高傲,而且还喜欢指摘时事、目中无人。当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时,祢衡称病不见。曹操想要羞辱祢衡,就封他为鼓手,结果祢衡裸身击鼓反辱曹操。曹操后来把他送给荆州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进而又得罪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给性情暴躁的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羞辱黄祖而被黄祖怒杀,年仅26岁。

孔融与祢衡还有一位共同的朋友,就是因“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出名的杨修。杨修是曹操的主簿,素以思维敏捷、才华过人著称。不过他也恃才傲物,好出风头,哗众取宠,屡犯禁忌,介入曹操家事争端,最后为曹操所杀。

在三国时期,曹操是一个典型的矛盾综合体。一方面因重才、爱才、惜才而广聚天下英才,因此兵强马壮,实力稳居三国之首,并最终一统天下。另一方面,曹操又对人才毫不留情,大开杀戒。像孔融、祢衡、杨修、许攸华佗、周不疑等当时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先后被曹操下令所杀。有人就此曾经提出疑问:曹操到底是爱才,还是妒才?

其实,如果客观理性地看待曹操,曹操爱才是真,杀才也不假,但妒才却有些牵强。如果曹操妒才,就不会有《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才情和雄心。如果曹操妒才,手下也不会兵强马壮、人才济济。他百般笼络愿意归顺并臣服自己的人才,唯才是举,同时又大肆杀戮那些不识时务、恃才傲物、口无遮拦、屡屡犯上的人才。曹操看似杀才,实则诛心,只是一种政治手段而已,并不影响他一统天下、成就霸业。只是那些因恃才而不得善终的文人谋士们,却是白白丢了自家性命。

因此,成才之路,并不全是顺境和坦途。世界很复杂,人性更复杂。只有切记“添才”而不恃才,才有可能胜利抵达人生终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