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历史老问题。但就是这么一个老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随着时间的飞速流逝,如果不继续追问,说不定又会变成一桩“历史悬案”。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去看望已经94岁高龄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也是我国国防事业“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向温家宝提出了一个已经困扰他多年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其实,钱学森提出的问题,早在20世纪的时候,就有一位英国学者已经提出过,这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李约瑟的问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把这个问题称之为“李约瑟难题”。由此可以看出,“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从实质上来说,不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瓶颈,其实一直都与人才相关。
李约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给出了一些他自己也不甚满意的答案:比如说中国人没有形成适于科学发展的自然观;比如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局限;比如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人的思想束缚;比如中国人过于注重道德式的定性而忽视数字式的量化;比如封建官僚思想对竞争环境的压制。
钱学森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事实上,他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前面,还有一段话:“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学森是清朝时期因“庚子赔款”而派出的第七届留美学生,留美之前在民国国立交通大学毕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确出现了一批学术大师,不过,按照现代科学的划分来看,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很难找到通用的国际标准,因此只能是国内自己的评价。自然科学领域中除了物理学界的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叶企孙等人之外,也没有几个能够达到世界级的水平。按照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观点,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学术体系创建的阶段。总体来说,尽管有少数科学家已经进入科学前沿,个别科研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总的水平还是低的。(www.xing528.com)
从“钱学森之问”来看,钱学森针对当前中国的人才困境提出的问题,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才培养问题,这个问题教育系统责无旁贷;第二个层面是人才使用问题,也就是让优秀人才在社会中脱颖而出的机制问题,这个就不单纯是教育问题了,而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问题。
有一个现象是必须引起注意的,那就是环境的改变对于人才的影响。这个现象就从钱学森本人说起。钱学森1935年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55年费尽千辛万苦,冲破重重阻挠才得以回国。因此,他在美国的20年不仅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而且也让他养成了西方式的思维和沟通方式,那就是简单、直接。所以,他刚到国内的时候,有时候对下属的批评就让喜欢讲人情世故的国内研究人员难以接受,说他说话伤人。在秘书的提醒下,钱学森后来就慢慢改掉了简单、直接的习惯。
或许,“钱学森之问”只是钱学森本人在经历了蜿蜒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的反思,重点并不在于具体的答案,只是促进大家对人才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2016年5月,习近平主席就我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才。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这不仅意味着政府在人才理论认识上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也意味着国家对人才问题的重视程度已经被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政策的确令人鼓舞,如果真能落到实处,困惑大家已久的“钱学森之问”或将就此迎刃而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