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葛亮:喜剧与悲剧的人生

诸葛亮:喜剧与悲剧的人生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刘备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喜剧的开始,他的才华与谋略逐渐得以显现,在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可以说是好事不断,喜剧连连。到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挥师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方各部,诸葛亮也达到了人生中的喜剧高峰。喜剧高峰之后,诸葛亮的晚年悲剧已经徐徐开始。所以说,诸葛亮的人生悲剧与老领导刘备有脱不了的干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次读到杜甫的这首广为传诵的诗作《蜀相》,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其中既有由衷的敬意,更有深深的遗憾。

敬意是必需的。诸葛亮不仅是当时最识时务的俊杰之一,堪称“才智的化身”,而且其力助在当时实力弱小的刘备成就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也使其才华得以证明。无论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历史记载,还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传奇演绎,诸葛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智慧的代言人之一。虽然鲁迅认为《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之智的美化已经近似于妖,但并不妨碍罗贯中代表后世之人对诸葛亮致以的崇高敬意。

遗憾也是显然的。刘备三顾茅庐打动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以《隆中对》向刘备献策,进而在群雄混战之中成就蜀汉基业,三分天下。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虽然励精图治,南征北战,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但六出祁山,不仅北伐无果,自己也心力交瘁,抱憾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至死未能实现天下统一的宏愿。

人的一生犹如山脉,高低起伏本是常态;人的一生又如河流,曲折蜿蜒才是自然。每个人的生活中不仅有喜剧,也有悲剧,所以人生就是一出悲喜剧。中国传统的文学喜欢以悲剧开始,以喜剧结尾,要么是大团圆,要么是皆大欢喜,这样才符合人心中最朴素、最自然的良好愿望。诸葛亮乃是三国时期的旷世之才,不过,他的一生并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良好愿望。他的出场就以悲剧的形式出现,中间虽然有诸多喜剧,落幕却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充满了无尽的悲情与遗憾。正可谓虽一生殚精竭虑,却始终无力回天。

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未及成人却先后失去双亲,可以说人生刚开始就上演了一大悲剧。诸葛亮与弟弟跟随叔父长大,到16岁时,叔父病逝,自此便以一介布衣身份“躬耕于南阳”。不过,人生悲剧与生存逆境并没有使诸葛亮消极沉沦,反而促使诸葛亮勤学苦读,胸怀大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成为当时乱世之中杰出的青年才俊。

经过好友司马徽、徐庶等人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终于以诚意打动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详细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制定了先取荆州与益州站稳脚跟,进而再取中原的基本战略,也向刘备描绘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未来蓝图。这就是后世所称的《隆中对》。《隆中对》充分证明了在南阳隐居的诸葛亮绝非等闲之辈,而是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的杰出人才。

刘备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喜剧的开始,他的才华与谋略逐渐得以显现,在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可以说是好事不断,喜剧连连。赤壁之战中策划联吴抗曹,重创曹军,赢得发展良机。连取荆州和益州,说服刘备登基成立蜀汉政权,官拜丞相之职。“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以致蜀国国力大增,粮草充足,兵强马壮,为连年征战奠定了稳固的大后方。到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挥师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方各部,诸葛亮也达到了人生中的喜剧高峰。

喜剧高峰之后,诸葛亮的晚年悲剧已经徐徐开始。为了完成刘备的所托——“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六出祁山,连续多次开展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不过第一次就因错用马谡失街亭重镇而告败。其后几次,虽然各有收获,但都因种种因素而功败垂成。后来,在粮草、兵力、时机等各种条件都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诸葛亮依然坚持北伐,最终积劳成疾,溘然病逝。

诸葛亮留给后世的正能量还是很多的。自幼失去双亲却能在逆境中坚忍不拔,立志成才,堪称典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十六字箴言更是修身养性、治学处世的经典之论,比现在那些流行的“心灵鸡汤”不知要高明多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情怀可以说是职业精神的最佳写照,甚至可与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的“天职观”相媲美。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还是在文化上,诸葛亮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万世景仰。(www.xing528.com)

如此雄才大略之人,为何最终却落得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原因肯定有很多,不再赘述,这里仅从人才的角度来做简要分析。

其一,刘备的遗愿。

与曹操和孙权相比,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实力是最弱的,虽然头上戴了顶“刘皇叔”的高帽,但在乱世之中还真没几个人把这当回事。自从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刘备的势力不仅日渐壮大,而且形成与曹魏和孙吴的鼎立之势。刘备对人性的把握很到位,无论是摔阿斗,还是哭荆州,甚至是白帝城托孤,都有表演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刘备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知道每个团队成员的特点,清楚他们的优势与劣势。他对诸葛亮极为尊重,同时也了解他的性格: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事必躬亲、一生谨慎。可以看得出,诸葛亮的这些性格特征,如果借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术语来说,是典型的参谋型人才,或者说是优秀的智囊,但不是称职的统帅。正因为如此,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才放心。在刘备心里,可能更希望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并没指望他一定能平定中原,恢复汉室。但是,刘备还是不忘要再试探一把,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从这句托孤遗言,就可以看出刘备的诸多心思。他可能只是想用溢美之词套住诸葛亮,使他不要有非分之想,但是却无意中给诸葛亮打了一针兴奋剂,使他不顾一切地去发动战争,以完成先帝遗愿。因此,托孤遗言相当于让诸葛亮背了不该背的包袱,不冷静地去干不该干的事。悲剧的结局也就此埋下了种子。可以说,诸葛亮后来不惜频繁用兵,不顾现实状况和自身实力,甚至有时候不够理智地大举北伐,除了当时蜀汉所处的环境而导致的危机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尽先帝的托孤之责。所以说,诸葛亮的人生悲剧与老领导刘备有脱不了的干系。

其二,诸葛亮的局限。

首先,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魄力不足,谨慎过度。这就导致他对团队不够放权,不够信任,总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发挥团队的作用,做不到团队内部职责明确、层次清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帅再强大,也会被累垮。六出祁山时,诸葛亮曾羞辱司马懿,刺激其出战,司马懿了解到诸葛亮每顿饭吃得不多,但是还事无巨细,亲自批阅文书,就断言诸葛亮命不长久,于是坚守不出。果然不久诸葛亮就积劳成疾、吐血不止,最终在帅帐中病逝。

另外,在人才培育和人才使用上,诸葛亮也有很大的局限。统帅亲力亲为的结果就是属下缺乏历练并成长的机会,再加上连年征战,能征善战的将领死的死,伤的伤,更是加剧了蜀汉的人才危机。所以,诸葛亮逝世后,姜维北伐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囧事。要知道,当时廖化已近80岁,居然去战场做冲锋陷阵的先锋官,可知人才匮乏到了何种地步。在人才使用上,诸葛亮对待马谡和魏延的不同做法,更是自毁长城之举。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失去关中咽喉要地街亭,不仅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而且严重挫伤了蜀军的士气。排挤猛将魏延的做法,也是离谱得出奇。所谓脑后有“反骨”的说法本身就不靠谱,真实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两人的性格不合,思想不合拍。诸葛亮一生谨慎,魏延主张出奇制胜,因此诸葛亮一直压制魏延,导致魏延不满。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前对魏延的后事安排最终逼得魏延铤而走险,选择了反叛,使得本来就人才奇缺的蜀国元气大伤。至于在诸葛亮身故之后,他选择的接班人姜维在战略防卫上采取“敛兵聚谷”策略,放弃战略要地汉中的做法更是直接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迅速崩溃,招致了后人很多指责与批评。

其三,大环境的趋势。

无论再杰出的人才,凭借一己之力也无法与社会环境的大趋势抗衡。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这个意思。以刘备初期基础之薄弱,诸葛亮能够辅佐他与魏国和吴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已经难能可贵。东汉末年,群雄四起,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人民群众深受战争之苦,因此渴望统一已成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态势并无民意基础,想维持这种分裂的局面更是与民心背道而驰。再者,三国之中,以曹魏实力最强,诸葛亮所在的蜀国实力最弱。曹操本人不仅“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有其雄才大略,从诗作《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些诗句就可见其远大志向和开阔胸襟,因此旗下人才济济、兵强马壮,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并不是诸葛亮所效力的蜀国能够阻挡的。即使诸葛亮身负刘备重托,殚精竭虑,但是也无力逆势而动,扭转局面,创造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