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商纣王残暴无道,姬昌要讨伐纣王迫切需要人才。当得知年已古稀的太公很有才干,不惜屈尊亲自相迎,并同乘一车返回,尊为“太公望”。太公由此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先辅佐文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国力日渐强盛。后来又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一战大败商朝军队,进而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初分封,姜太公辅助两位君主在“灭商兴周”活动中可谓居功至伟,因而被封为齐国君主。在齐国他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吸引了更多民众依附齐国,使齐国成为周王朝为数不多的大国之一,开创了齐文化的先河。经历了无数磨难和砥砺之后,姜太公在晚年用无可争议的历史功绩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抱负和理想,堪称是大器晚成的典范。据说,曾经弃太公而去的前妻马氏在他功成名就之后试图破镜重圆,太公就把一盆水泼在地上让她捡回,马氏见覆水难收,只好含羞而去。这样的处理方式,至少说明已经眉毛胡子一大把的姜太公,还真是一个擅长冷幽默的天才呢。
姜太公的鱼钩是直钩还是弯钩没有必要刻意去考证。其实,无论是历史上真实的姜太公,还是已经被神话和传说演绎了的姜太公,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的确是一位公认的杰出人才。问题在于,这个流传千古的成才故事能够带给后世什么启迪?
首先,成才贵在坚持。有一幅漫画很能说明问题:有人挖掘埋在地下的宝藏,很辛苦地挖了很多坑,每次还差一点就能挖到宝藏的时候,他总是选择放弃,再去挖新坑,结果一直挖不到宝藏。成才的道理与此相同。如果要从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杰出的人才,就必须有过人的才能和过硬的本领,更需要有一颗坚忍不拔的恒心。如果没有姜太公72年的坚持学习与努力上进,肯定就不会有姜太公钓鱼而被周文王发现并重用的故事了。坚持不仅要体现在学习方面,也要体现在工作方面。人类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在风雨中坚持下去,才有机会见到雨后的彩虹。(www.xing528.com)
其次,人才也要舞台。中国有句古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大致的意思是如果酒酿得好,即便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慕名前来品尝。但是,如果引申为是优秀人才就可以稳坐钓鱼台等待愿者上钩则未必成立。姜太公历经磨难,勤学苦练,70高龄时也没有遇到明君。这时候他没有继续观望等待,而是四处打探,得知姬昌广施仁政、求贤若渴,然后他就风尘仆仆来到渭河边用直钩钓鱼的方式引起姬昌的注意,最终被重用并成就一番大业。从这里可以看出,姜太公的愿者上钩是有前提的。他不仅自己做好了充分的信息调研,而且选在了可以被姬昌注意到的渭河边。这就说明,即使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也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个舞台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来给你搭建,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搭建。
最后,评价依赖结果。对于人才的评价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是基于结果进行评价肯定是最基本的逻辑。“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极端评价方式自然不足取,但是“以成败论英雄”还是值得借鉴的。后世之人对于姜太公的尊崇认可甚至于神话演绎,虽然离不开一定的感情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他的丰功伟绩。无论是协助国君灭商兴周,还是治理齐国深得人心;无论是牧野一战定乾坤,还是《六韬》一书传天下,姜太公都用无可辩驳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雄才大略,成就了自己的传世美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