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2章工资行为决策理论,个体对损失比获得更敏感,因此减薪一定要慎之又慎,需要足够理由。不过,与加薪相比,从操作层面上看,减薪可能比加薪容易,因为公司减薪无一例外都属于经营困难,而公司经营困难,员工每天都很容易感受到,员工即使不情愿但也无法拒绝。
当公司遇到较大经营压力时,应该在裁员之前先减薪。在2001年和2002年两次裁员之前,著名的科学仪器设备跨国公司安捷伦都首先采取减薪。2001年5月安捷伦全球员工减薪10%,同年10月恢复原来的工资水平。2002年2月再度宣布员工减薪5%、高级经理减薪10%,至8月第二轮裁员时恢复。在裁员之前尝试别的方案,即使最终无法避免裁员,但员工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
公司有权制定职工减薪办法,但要注意必须符合法律的员工告知程序规定。《劳动合同法》规定单位工资制度必须向职工公示,不能任意随便扣减职工工资。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报酬数额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至于公司征求员工同意的方式,除征得个别员工书面同意外,也可以与公司所属工会签订协约,或者依法召开劳资会议。
现实中,严格依照上述法律操作的公司并不多,尤其是小公司,但公司应尽量按法律规定操作。
减薪要注意保持骨干员工薪酬的外部竞争力,很多公司在经营遇到困难时,给所有的员工减薪,但是最后发现优秀员工流失严重,而很多平庸员工却留了下来。减薪时应该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业绩考核优秀的员工薪酬降低幅度应该小于其他员工。
减薪之前,要尽量采取一些减少成本、避免裁员的措施,比如:
第一,减少工作时间。
1970年美国经济衰退,惠普公司的订单无法满足公司的产能,当时业界一般的做法是裁员,但是大卫·普克(惠普公司创办人之一)与员工协商,将每两周工作10天的方式减少为9天,将多余人力转派至公司其他需要人力的部门,同时员工减薪10%。6个月之后,订单恢复正常,再恢复正常工作天数。
为了避免在市场不景气时解散3万名员工,1994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曾实行每周4天工作日,相应降低工资。度过危机之后,大众公司再恢复每周35小时工作制。
美国林肯电子公司自1958年开始,没有解聘过一名员工。该公司是美国工业界中工人流动最低的公司之一。当然员工也要相应做到3点:经济萧条时期必须接受减少工作时间的决定、接受调岗,如果工人生产出不合标准部件,不计入该员工业绩中,相关的成本浪费,员工个人需要赔偿一部分。(www.xing528.com)
第二,无薪休假。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著名会计服务公司毕马威(KPMG)建议员工休假3个月,薪酬降低70%。西班牙BBVA银行为员工提供类似待遇时间更是长达5年。诺基亚宣布除一线工人和高级经理外,自愿辞职离开公司的前1 000位职员可获得优厚解雇金,还鼓励职员休无薪假期(Furlough)。
2009年为消除约8亿美元财政赤字,美国加州大学系统总校长Mark Yudof宣布无薪休假计划。该计划按员工薪酬等级确定休假天数,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者休假11天,相当于减薪4%,年收入高于24万美元者休假26天,相当于减薪10%。
当然,无薪休假只适合大公司。对于小公司而言,员工工资本来普遍就不高,公司实行无薪假,员工基本生活可能都会受到明显影响,所以很多员工会自动离开。
第三,培训反思学习。
经济不景气时反思公司内部管理、培训学习。经济景气时,公司和员工都没有时间反思公司、本人的问题和不足,而这些内容对于公司长期竞争力的保持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经济不景气就读书拿文凭,经济景气时再工作是很多美国人的常见做法。
1973年和1978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两次石油危机。美日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急剧升值,全面抬高了日本产品成本和出口价格,京瓷公司的订单减少了一半,但京瓷没有裁掉一位员工,稻盛和夫让没有工作可做的员工一起讨论如何削减成本,提出改善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尽量不裁员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居于中间的公司。对于最低端和最高端公司则可根据实际情况裁员。GE公司在韦尔奇时代,采用活力曲线管理,考核位于10%末尾的员工一律终止合同。但由于GE公司培训工作良好,员工即使被淘汰,也可以在其他公司找到工作。对于50人以下的小公司,薪酬与平台欠佳,员工流动本就颇为频繁,是否裁员对员工满意度以及公司今后招聘并没有实质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