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级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 公司规模,小的公司岗位少,自然岗位的职级少。② 岗位工作是否需要不断的工龄与经验积累,有些工作一看就会、有些工作需要数月经验,有些工作需要数年甚至更多经验,工作越难,职级划分越细。高校一般4年评定一次职称,企业2年调薪一次。公司多数工作并不困难,如全程参与,认真学习总结,则两年完全可以积累足够经验,而学术研究需要更长时间。当然,有些工作时技术更新速度快,年轻人反而后来居上,特别是IT行业,技术更新快,往往工作3~5年的年轻人的知识技能比工作很多年的员工更新。对于管理岗位,在10年以内工作经验基本与工作时间正相关,因为技术知识学习可以通过个人多看书多动手加速学习,而管理知识需要项目与实践积累,只看书不行。③ 公司所处阶段,对于一个初创企业,人员少,没有必要建立严格薪级,而是直接按照市场薪酬处理更灵活,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数较多时,再予以规范。
以上是定性分析,具体操作上,职级划分通常有两种做法:① 根据岗位评价分数的分布情况,将岗位评价分数比较接近的多个岗位划分为一个职级。② 不进行岗位评价,而是根据岗位的市场价格,将市场价格比较接近的多个岗位划分为一个职级。
这里给出一个适用于大中型公司的职级定量确定思路:根据多数人的职业发展周期、年龄阶段发展情况来大致确定职级。具体计算是:一般人大学毕业22岁左右进入公司,50岁定型,期间有25年,第一次岗位升级间隔2年、第二次升级3年,之后4年一个周期升级,如此计算,到50岁时大约需要经历8个职级。在此基础上,考虑增加两级职级作为机动因素,一共十级足矣。(www.xing528.com)
第一次升级周期2年、第二次升级周期为3年的原因是:新手在一家公司工作2年后,已经有一定经验,如果没有升职或者加薪,其中比较优秀的一部分就会跳槽,也就是所谓的232现象(新人加入新公司2周、3个月、2年是最容易跳槽的时间点)。之后随着年龄增加,稳定性也增强,同时更高职级的职位减少,升级周期自然更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