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盟地区优质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东盟地区优质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亚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的首选区域。东盟国家的农业资源以及其热带资源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几年之中,对各项资源和能源的需要大幅度上涨,我国对东盟的农业资源投资变得更为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选择东盟作为境外农业投资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东盟地区优质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亚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的首选区域(图5-2和图5-3)。之所以选取南亚、东南亚等东盟国家作为我国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的主要区位,其主要原因有下列几点:其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为帮助本国经济尽快复苏,各国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在外交方面,也一直和我国政府维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其二,这些地区的市场潜力十分广阔,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之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人口多达17亿、贸易总额高达一万亿美元之多、国内生产总值高达两万亿美元,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其经济结构也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这对国内农业企业走向境外投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其三,我们国家和大部分的东盟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相邻的地理区位优势、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等,而且在这一地区分布有一定数量的华侨,有利于减少企业投资的进入障碍,构成了这些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

图5-2 2013年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地区构成:流量(单位:%)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由作者整理绘制而成。

图5-3 2013年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地区构成:存量(单位:%)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由作者整理绘制而成。

(一)中国对东盟农业资源利用的基础

1.中国对东盟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的资源基础。

(1)粮食种植产业的互补性。我国人口众多,土地相对匮乏,这就决定了我国难以在粮食上完全自给自足,而东盟地区粮食生产充足,可以与我国在这方面进行优势互补;越南和泰国的大米生产在全球也是遥遥领先的,其产量和质量都是世界一流的,特别是泰国生产的优质大米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认可,在最近几年,越南和泰国的大米生产量和出口总量都居于世界前茅。据2009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进口的稻谷类农产品国家之中,进口量排名第一的是泰国(33.6万吨),其次是越南(28万吨),第三是老挝(1.7万吨),通过从这些国家进口大米,有效缓解了我国粮食紧缺的难题。

(2)农业资源的互补性。我国虽然拥有广袤的国土面积、丰富的资源储量,但是,我国的人口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位居第一的,虽然人力资源相对来说十分丰富,但是,人均资源拥有量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劣势地位。东盟属于热带气候,各种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多样。很多产品都有很大富余,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如橡胶、木棉等。同时,其大米、咖啡木材等也位居前列。东盟国家的农业资源以及其热带资源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几年之中,对各项资源和能源的需要大幅度上涨,我国对东盟的农业资源投资变得更为关键

我国的大多数地域地处温带地区,而作为东盟国家,则大部分地处热带区域,我国和东盟各国在气候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品种的截然不同,我国可以将本国生产富余的特产出口给东盟,而东盟也可以将其富余的特产出口到我国,二者在此基础上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选择东盟作为境外农业投资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农业资源的差异性所产生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层面:

首先,气候资源:我国地域辽阔,从南方到北方,其气候种类复杂多样,包含五大气候地带,而东盟各国大都属于热带国家,气候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农业种植方面的选择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彼此可以通过合作来弥补劣势,最终谋得共同发展。

其次,林业资源:东盟各国林业资源非常丰富,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东盟地区温度较高,雨量充足,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虽然我国的森林资源没有东盟国家的充足,但是,在木材加工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技术性优势,假设可以适度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会十分有益于双方林业的发展。

其三,耕地资源:在东盟内的一些国家中,比方说缅甸、柬埔寨等,到目前依旧有大量没有开垦的可耕种土地,正是这些耕地资源,给我国对东盟展开粮食等产品的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海洋渔业生产的互补性。东盟国家地处赤道附近,气候湿润,全年多雨高温,拥有众多的湖泊江河。除此之外,东盟大部分国家的海岸线较长,拥有十分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渔业生产的发展。但是我们国家在水产养殖技术和产品加工层面的技术及资金优势较为明显,彼此在渔业生产层面的互补性较强。我国可展开渔业的养殖和捕捞、产品加工等投资协作,全面利用东盟国家的资源优势以及我国的技术、资金优势,提高双方的渔业生产竞争水平。

(4)蔬菜水果以及热带经济作物的互补性。相比较我们国家来说,东盟国家在橡胶和棕榈油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从食用油料和油脂来说,从2006年到现在,印尼棕棕油的产量在全球位居首位,马来西亚位居第二。我国的油脂有近50%需要从外国进口。在未来,我国将主要从东盟国家进口棕榈油,彼此的合作空间较广;从橡胶领域来说,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出口量占据了前三名。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橡胶进口国家,在2008年,我国的进口橡胶总额高达近30亿美元,重量超出了170多万吨。

农业生产对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很大依赖,东盟各国生产热带经济作物,就是因为它处于热带气候圈,但是,我们国家除了东南地区的部分省份以外,绝大部分的省份气候相对比较干燥,难以生产和种植热带经济作物,所以,双方国家在各种农产品上的差异性较强,这种差异就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也是双方希望从对方获得的利益,弥补自己的劣势。我国需要从东南亚国家大量进口本国所缺乏的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与此同时,我国也将本国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从蔬菜上来说,东盟的部分国家需要进口一些当地无法生长的蔬菜,比方说辣椒芹菜等。而如此一来,就给彼此的果蔬贸易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我国和东盟的部分国家对许多果蔬彼此间推行零关税的政策,给双方进一步发挥农业领域的互补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对我国来说,玉米小麦是我国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在世界上,我国是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美国第一),而东盟很多国家在生产饲料时,主要以玉米为主,年进口量早已突破400万吨,对我们国家的玉米出口市场而言,东盟的几个饲料生产大国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

2.中国对东盟农业资源利用的经济基础。

(1)农业技术方面的互补性。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与东盟相比,农业生产技术更为先进、成熟,与我国合作,可以弥补东盟在这方面的劣势。由于东盟国家的地理条件决定其长期以来都是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因此在种植和加工上相比较我们国家来说,存在一定优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目的。

(2)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东盟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地理位置、人口特征、气候条件、地形特点等因素来发展本国的农业生产,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越南等国家的农业生产以投入劳动力为主,而新加坡等国则是依靠投入资金和技术来发展生产,而我国兼具这些国家的特点。正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东盟各国不尽相同,相互之间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产业展开投资合作,互惠互补,实现双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经济发展水平的互补性。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但与此同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准参差不齐,总的来说,我国划分为三大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但是东盟国家由于人文、历史等种种原因,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也不够均衡。从其经济发展程度来区分,可以划分成为三大层次——富裕(文莱、新加坡)、中等(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贫穷(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我国的经济水平要比新加坡和文莱滞后,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比较相似,而要领先于其他的四个国家。正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准上的彼此交叉,促使我们国家和东盟各国在不同领域和层次上展开相应的协作,充分发展各自的区域经济优势,最终互惠互利。

3.中国对东盟农业资源利用的社会基础。

(1)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文方面的相近性。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人、华侨的主要居住地。我国和东盟各国之间在很早之前就已有了经贸往来,这些华人、华侨早已融入到东盟各国的社会发展中。因此他们对本地经济的控制力度比较强,同时,他们也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东盟各国传播开来,对东盟产生了较为深入的影响,所以东盟国家在生活习性等方面和我们国家极其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共通。我国企业在投资东盟国家时,这种共通性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优势,使我国企业能更快更好地与当地市场融合,将业务拓展开来。所以说东盟是我们国家最为理想的境外农业资源利用对象。

(2)农业领域的有关文件签订。我国早在2002年就与东盟国家签订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两大战略性文件,同时,CAFTA的正式建立使双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双方在经济上的联系也更加密切。(www.xing528.com)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到现如今,我国和东盟各个国家签署了许多文件,这些文件加速了彼此的投资贸易的发展进程。如2003年中泰签订的《中泰加速取消果蔬关税协议》和中国同东盟国家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前者使得中泰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关税大幅减低,这条协议也是我国和东盟国家早期互惠的典例。后者则进一步加大了关税优惠的范围,给彼此的农业投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些协议的签署,不仅给我国企业投资者带来了方便,也预示着我国对东盟的农业投资进入了体制化和长期化的时期。

(3)农业生产及市场的社会需要。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口数量过多决定了我国粮食无法自给自足而需要借助粮食进口来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人口数量的继续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实行、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对饲料粮食需求的上涨变得越来越迫切。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进口的大豆达5838万吨、玉米520.8万吨、稻米231.6万吨、小麦370万吨。越南、泰国的大米生产业发达,是世界上重要的大米出口国。在未来,它们可能成为我国进口粮食的主要选择地。

(二)中国对东盟农业资源利用的特点

从我国对东盟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的项目以及目的而言,投资并不均衡,相对来说较为集中。农业资源利用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农资产品生产。中国的农资企业在农机生产等方面拥有较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不大且同类型企业太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金转到东盟国家。由于是新兴市场,这些企业在打开市场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利润。如“越南新希望有限公司”就是我国民营企业建立的,该公司充分运用我国的技术优势,结合越南当地的资源来生产饲料,在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竞争中学习经验、总结教训,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

我国利用东盟境外农业资源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

1.技术合作型投资。发展中国家为了得到高新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希望将高新技术引入本国,这也意味着其本国市场会被新进入国家占领部分,由于技术投资的获利速度更快、更明显,因此,很多国际投资都更倾向于技术投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我国在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突破,如农业病害虫预防、种植、良种繁殖等方面的优势都很明显,加之东盟国家农业经济的支柱地位,因此与东盟国家在该领域展开技术合作性投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寻求市场型投资。伴随我们国家以及东盟国家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许多国外企业都进入到我们国家,向原本占据着市场的国内企业发起挑战,有些企业因此受到了强力的冲击,另外一些企业则因为我国国内市场已经饱和,它们急需打开另一个市场来壮大自己。这都使得国内企业需要打开国外市场,而东盟国家的市场则是一个较佳的投资方向。除此之外,由于进口国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近年来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农产品出口到东盟的不发达国家或投资建设生产,再出口到那些发达国家,这样我们就能避开各种限制从而减少损失。如越南的劳动力相对中国来说比较廉价,就有温州企业将半成品运到越南进行深加工,这就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再将成品销售到其他国家,再赚取高额利润。

3.资源利用型投资。东盟部分国家劳动力相对廉价,另一方面其产业的自然资源如农业等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这两方面对于我国某些企业来说意义重大,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在经济实力和高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不俗,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也很大,在其所在的行业属于佼佼者。但同时国内资源的缺乏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又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因此直接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能较好地解决限制其发展的因素。如广西凭祥充分利用越南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种植了大面积的甘蔗。凭祥的制糖企业负责提供种子、化肥以及技术指导,并收购其产品用来作为制糖的原材料。仅从2008年到2010年这两年间,种植面积就由1万亩发展到了6万亩,生产原料甘蔗的产量也大大提高。

(三)中国对东盟农业资源利用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和东盟合作的不断深化,双方的合作层面不断拓宽,我国对东盟农业资源的利用也已经扩展到了许多领域,既涉及畜牧业种植业等领域,也涉及农产品加工和农村能源利用等领域,为了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双方也在合作形式上不断丰富和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合作规模较小。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分析,双方的合作潜力巨大。随着我国和东盟各国合作的深入和优化,我国对东盟农业的直接投资比重不断上涨,在2010年,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总额高达143.5亿美元,但是农业领域的投资只占到了3.7%,仅为5.28亿美元,明显规模偏小。第二,合作领域不够广。我国和东盟在农业领域的协作从表面上来看持续升温,但是,合作项目都是以产品贸易为主,产品贸易展销也是以农业展为主,对其他领域(如农业投资、农业技术的引进等)涉及较少,各大参展企业主要是在拓展销售市场、寻求协作方。不但如此,在产品的展示之中,农产品原材料占了主要部分,深度加工程度、科技化水平依旧较低。从长期来看,我国企业对东盟农业领域的投资只是注重了眼前的利益,并未深入思考长期利益。第三,投资效益较低。我国对东盟农业投资项目的产品都以初加工和生产为主,很少涉及深加工,这就显著增加了运输、储存以及保鲜的成本,当遇到气候异常、农业歉收年份时,显著增加的成本会成为投资者的负担,严重降低了投资效益。详细来说,我国对东盟农业资源利用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机构。到境外投资的企业,一般都会比在本国投资的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因为有太多因素会成为阻碍投资者获取收益,一方面境外与本国显著的文化差异会成为收益的障碍,另一方面,境外农业资源利用项目本身又具有建设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它们不但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的严重影响,而且由于环境的改变,一些企业难以很快适应国外的市场变化、顾客需求的变化,一旦这些企业无法调整自己及时适应这些状况,将会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此外,被投资国政局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及变动都会对投资者的项目产生影响。虽然存在很多风险,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农业企业在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利用之前,都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中小企业无力聘请专业风险评估机构为其服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境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的发展还很落后,无法帮助企业有效地判断境外投资的风险,这对境外投资企业来说是一个严重隐患。

2.投资环境较差。

(1)政局不稳定。东盟的某些国家在政局上还不够稳定,在某些国家,一旦有新的领导者上台,必然会推出一些全新的政策、一些否定前任领导者的政策,政策的剧烈变动使得投资风险剧增,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如2011年3月31日缅甸新一届政府宣誓就职,在当年首访中国时表示了友好的态度,但是几个月以后,这种局面就被打破,当年10月,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缅甸的投资项目密松电站的建设被暂停。该事件说明缅甸的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较差,会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基础设施落后。东盟地区内的各个国家的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有些国家经济很发达,而有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电信方面,在东盟一些发展落后的国家,互联网使用率不高而且还受到很多管制和约束,这对投资者的网络销售与运营是一个极大限制;交通方面,许多国家之间的道路交通网络没有衔接,各国对道路标准的规定也不一样,对接起来较为困难,这会使得农产品等经济作物的运输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显著增加;同时,各国之间很少就农业问题进行交流,涉农企业也很难及时获得有关信息,这些因素都极大增加了境外投资的风险。

(3)贸易及市场秩序混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东盟,与东盟各国进行合作,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企业都想走出国门,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太多的同类企业走向东盟,使得当地该类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很多种子经营企业利润较低,甚至根本无利可图,为了获得利润,很多企业展开了无序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当地政府缺乏对市场的有力监督与管控,不能及时调整市场秩序;二是中国对出口企业资质的审批较宽松,普通企业到出口企业的转变门槛较低,各种档次的企业都进入了东盟市场,一些企业以次充好,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不顾消费者利益,将劣质的、不合格的产品输送到东南亚市场,扰乱了当地市场的正常秩序,特别是一些非农企业,对农业发展行情并不熟悉,他们出售的农产品不提供售后服务,严重损害了购买者的利益,虽然此类企业数量较少,但也对我国种植业在东盟的声誉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与东盟的长远合作与发展。

(4)标准不统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定,对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但是,东盟各国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标准,且与我国的标准不尽相同,因此,影响了我国与东盟在这方面的合作。

(5)市场竞争机制不规范。东盟一些国家的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外汇支付能力较低,税收体系也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导致市场竞争机制的无序和混乱,给农业企业的投资带来了很大风险。例如,缅甸的市场竞争机制就很不规范,外贸企业较难从有关部门取得商品的原产地证明,不利于农业生产企业对中国与东盟协议的优惠条件的运用。

3.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1)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缺少政策资金支持。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在境外发展的农业企业,无法与国内农业企业一样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对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的积极性,打击了我国涉外农业企业的自信心。

(2)资本管制对境外农业资源利用形成的障碍。资本管制问题会对境外农业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东盟各国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不利于中国对东盟农业资源利用的顺利进行。例如,2009年11月,为保护本国的农业企业不受到境外企业进入的影响,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决定降低外资在本国农业投资中的股份,并规定必须提高泰国本土的植物品种(像水稻、香蕉和草药等)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还要保证不低于51%,与之前的情况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局面(之前是外国投资者可以持100%的股份),这对保护泰国本土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3)部分国家商业银行网点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战略不断发展,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却没有跟上节奏,特别是随着我国与东盟合作的深入,而我国在东盟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又很匮乏,这导致我国境外农业企业投融资、贷款较为困难,使得我国与东盟合作的很多项目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负面影响。

4.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企业的发展与决策需要依靠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而目前,我国与境外企业之间的沟通有限,企业无法从国内获得有效的国际信息,必须依靠自身的搜集,而东盟各国市场变幻莫测、政策不稳定、部分政策不统一,这些因素加大了企业搜集国际信息的难度。从而使企业对东盟的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增加了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的风险,特别是长期性的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