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其中就包括汽车的相关技术。那为什么现在却对中国表现出兴趣?美国、德国等世界汽车产业大国为什么会将目光投向汽车产业基础极为薄弱,并且是封锁对象的中国?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扩大产品市场等利益取向;具体看,还有着石油危机,以及日本汽车产业崛起并大规模进军欧美等多种原因。
石油号称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工业大国须臾不可离的重要战略资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迎来了石油开发利用的黄金时代。1948年,全球每天的石油消费量为930万桶;到了1973年,石油的日需求量增加到5600万桶,整整增加了5倍。石油成为工业经济须臾不可离的“血液”。
受石油危机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汽车产业。由于中东石油产量减少价格暴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汽车制造成本大幅上升、利润大幅下降。美国国内的汽油价格直线上扬,汽油价格上涨导致汽车销量直线下降。
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前,美国经济如日中天,美国国内的企业,尤其是汽车企业,日子过得滋润舒服。美国汽车企业实行高福利政策,员工工资在全国名列前茅;高管更是拿着天价年薪,就业时收入丰厚,退休后还要保证收入不减,几乎每一家美国汽车企业都背负着沉重的退休金负担。面对着高福利员工、天价高管、低效营销网络、畅销车型匮乏、节能环保滞后、天文数字的债务等,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企业不堪重负、危机四伏,但低至3~5美元一桶的石油和高至一万至数万美元一辆的汽车仍支撑着庞大而充满危机的美国汽车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国人也被惯坏了,大大咧咧、大手大脚。大房子、大汽车是美国人憧憬与追求的基本生活方式。车身宽敞、装载量大、道路适应性强的SUV成了美国人追捧的经典车型,私家车中,SUV保有量高达六分之一。每到假期,这些耗油量大的“油老虎”就在美国的各条公路上威风凛凛地呼啸奔驰。尽管SUV价格不菲,但各汽车企业却毫无顾忌,照样生产,原因很简单,3~5美元一桶的石油比水贵不了多少,而每卖出一辆SUV,汽车企业就能赚进1万多美元的净利润。低油价支撑着美国汽车业的虚假繁荣。
第一次石油危机前,一桶石油3~5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一桶石油涨到10~12美元,整整翻了3倍,各大发达工业国家的生产成本因而大幅增加。油价一路飙升,视油如水的美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油价高升的压力。如果说第一次石油危机只是使这些国家感受到了压力,那么第二次石油危机则使这些国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第二次石油危机前的1978年,一桶石油13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油价再翻一倍,涨到了每桶30多美元,而且在30多美元的基础上继续维持小幅上涨的趋势。
两次石油危机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汽车需求结构,人们的选择热点开始由大型车转向节省燃油的小型车,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此时才发觉,自己手上根本就没有小型车的技术储备。
石油危机是美国大型汽车的危机,但却给节油的日本汽车带来了极为难得的机遇,出口量迅速增加。到1977年,日本汽车出口达到447万辆,超过了产量的一半。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夺取了汽车王国的桂冠。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的年出口保持在600万辆左右,主要输往欧美。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乘坐着一艘艘滚装船越过波涛滚滚的太平洋,从美国汽车三巨头手中将汽车市场一步一步地夺过来——丰田汽车成功地取代通用汽车,坐上了世界汽车的头把交椅。(www.xing528.com)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任何国家的产品,只要符合美国的相关标准,就可以在美国销售。这样开放的市场为具有强大资金和技术实力的日本汽车工业进军美国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价廉物美的日本汽车便如潮水般涌进美国。1977年11月,福特汽车公司向美国汽车工人工会提出一份报告,报告中警告:如果日本汽车对美国出口达到270万辆,美国将有13.5万人失业。1978年3月,美国汽车工人工会带着美国工人的愤怒来到日本,要求日本由在日本生产然后出口美国,改为到美国投资建厂生产汽车,以扩大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但日本以美国工人工资高、生产成本高为由拒绝了美国人的要求。
日本人的态度激怒了美国人,1979年12月,美国汽车工人工会主席在媒体上撰文猛烈抨击日本汽车“抢夺了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在美国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价廉物美的日本汽车几乎把美国的汽车工业逼上了绝路。通用一家接着一家地关闭工厂,大批工人失业;福特一度亏损23亿美元;克莱斯勒濒于倒闭。
本国的汽车工业在日本车的冲击下几乎遭到灭顶之灾,美国政府岂能置之不顾。美国政府对日本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经过数轮谈判,日本最终被迫与美国签订了《对美出口轿车自主限制协议》的城下之盟,决定把1981年—1983年的对美出口汽车数量限制在168万辆;以后又将这一限额增加到了186万辆,并延长到1984年;同时,还同意到美国投资设厂,包括整车和零部件,以增加美国人的就业机会。
尽管日本表面上做出了让步,但日本的汽车出口仍在继续。1990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达到4100亿美元,其中汽车贸易占75%。为了摆脱困境,美国的汽车厂家再三敦促政府和议会尽快对进口日本汽车实施限制,听命于资本家的美国政客们也在国会摇唇鼓舌,要求政府对日本施加更大的压力,以解决日本汽车对美国的压力,并称“汽车问题已成为当今美国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
1992年5月,美国商务部通过关贸总协定正式指控日本在美国倾销小型厢式车,声称将对其课以7.75%~12.50%的惩罚性关税。同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率领美国汽车三大公司的高层访问日本,再次对日本施压。日本汽车工业不得不退却——继续减少对美汽车出口。1994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为1055万辆,比上一年减少了6%,从此痛失世界第一宝座;1994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总共销售了1113万辆汽车。至此,美国重新夺回了世界汽车工业第一的桂冠。
客观地看,美国汽车与日本汽车这一轮交手,胜负的主要因素是石油。
石油危机和日本轿车惊醒了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家们。面对石油危机和日本汽车的双重压力,为了应对危机、寻找出路,美国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几大汽车厂商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海外,寻找新的低成本市场和出口商机。而此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正结束“文革”危机,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中国汽车行业也正在寻求与西方开展轿车合资。一个有着几乎“无限潜力”的大市场展现在了这些西方大公司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