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Wright的间质性变革的概念(见第二章图2.4),图9.1和图9.2分别展示了X协会和青田项目发展的关键节点。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社会经济实践对于社区的积极影响程度。
X协会遭遇的两个较大的挫折分别发生在2004年和2007年。2004年养鸡项目和芦笋收购项目遇到困难,2007年千亩生态园项目失败。由于华山村的大部分农户参与了千亩生态园项目,2007年的挫折对X协会的影响更大。之后,X协会调整了发展策略,不直接涉足生产业务,而是打造可以盈利的生产服务体系,并投入部分盈利用于发展社区公共服务。
图9.1 X协会发展的关键节点和策略调整
图9.2展示了青田春熙村项目的发展历程。2000年前后,青田在西南地区某村启动了第一个项目,重点是组织文娱活动以及传承乡村文化。虽然这个项目并非本书的研究对象,但它对于青田的意识形态形成至关重要,并影响了春熙村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村民的参与意愿逐渐下降,青田意识到项目未能关注生计建设,无法满足村民的最紧迫需求。因此,在2009年启动春熙村项目后,他们重点转向“替代性生计建设”。春熙村项目的最大挫折是2011年生态农产品生产小组的解散。之后,青田主要聚焦在小规模乡村旅游和手工农产品的开发。
两个案例遇到的部分结构性障碍相似。首先,是社会经济体面对资本缺乏谈判能力,无法掌控交易中的主导权。X协会在养鸡项目和芦笋收购项目中,无法向下游企业或收购商争取更好的价格。且企业还存在不履行合同义务的问题。青田在农产品销售时也遭遇了合作餐厅的刁难和不配合。第二个障碍是在主流市场的包围之下,劣币驱逐良币。高质量的产品或有责任感的理念被排斥。X协会不愿意向收购商送礼,自己高质量的芦笋反而没有别人低质量的芦笋价格高。青田的生态农产品,虽然嵌入了很多社会价值,却因价格较高和缺乏物流设备而无法与一般农产品竞争。(www.xing528.com)
图9.2 青田项目发展的关键节点和策略调整
这两个障碍背后,隐藏着自由交易、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所实施的主动社会再生产。这一社会再生产机制,看似使用等价交换原则,并不具备强制性。然而,等价交换并不会考虑交易主体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客观地位,作为等价交换主要标志的价格信号,也不能完全体现商品内含的社会关系。不论是X协会坚持诚信原则去开拓主流市场,抑或是青田开发替代性市场,社会经济体都无法因为强调社会属性而免于市场竞争。更遑论在缺乏资本、技术的条件下,社会经济体起步更加艰难。
第三个障碍是集体劳动的困境。X协会启动千亩生态园这一集体土地经营项目,并采用了集体劳动为主的劳动组织方式。然而农业集体劳动的管理存在困难,导致最终项目终止。青田互助小组的公田虽然规模要小得多,但也存在类似问题,以至于蔬菜地块基本没有产出。两个案例在集体土地上,没有采用雇佣劳动而采用了集体劳动,其目的是避免可能产生的分配不公,缩小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分化。这极其符合社会经济的原则。然而,在分田到户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的情况下,农户对个体利益的关注多于集体利益。无论是X协会,还是青田的互助组,集体经营的土地之外都还存在农户自己管理的土地。农户倾向于先在自己的土地上投入劳动,难以将经营集体土地作为第一要务。同时,缺乏对于集体劳动有效的核算和监督措施,也影响了产出。
除了上述三个障碍之外,还有一个障碍在青田的案例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即广泛的商品化造成的农村社区自给能力的缺失,以及消费主义的兴起。这一现实导致了农户对于现金收入的强烈需要,从而阻碍了农户对于社会经济实践中社会目标的关注。青田的替代市场策略,其初衷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传承当地文化并保护当地环境。但在实践中却体现了“另类商品化”的矛盾性后果:社会经济实践期待以商品化为手段来实现社会目标,但最终商品化却被抬升为目的。社会经济在扩大了农村社区原有商品化范围的同时,引导农户更多地关注经济利益,人们甚至为了争夺商业机会而在社区内部产生张力。[1]
上述结构性障碍是否表明,如部分学者所说,社会经济生存的空间不大,更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X协会在2007年后的策略调整,或许可以告诉我们,操作层面的行动改变能够部分抵消结构性障碍的消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