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限制商品化,X协会还努力提高社区的自给能力,以减少赚取现金收入的压力。相关尝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促进社区内部的物物交换,二是组织农户的消费合作,推动共同购买价格较低但质量较高的生活用品。
物物交换被定义为“在没有金钱易手的情况下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直接交换过程”[6]。在X协会,它起源于员工食堂的原材料采购。食堂的主管王素清表示,食堂通常从附近的农户那里购买蔬菜。蔬菜并非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大部分农户家里的产量有限。一些年纪大的农户种植较多,主要供自己食用。他们在蔬菜有剩余的情况下,才运输到镇上去买。农户之间互相赠送蔬菜也比较多见。蔬菜在当地农户的心里,并非是“商品”。
因此,当食堂向农户提出购买蔬菜时,很多农户不好意思收钱。于是食堂的工作人员干脆依着当地传统,给农户其他种类的农产品或必需品(如油)作为补偿。由于食堂的大部分农产品是从附近的农户那里获得的,食堂和农户之间的交换实际上就推动了不同农户之间的交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农产品销售负责人郝大有介绍:
我们有自己的公共食堂,用来解决员工的午餐问题。农户内部农产品互换的起点主要源于公共食堂的采购。我们的理念是从本地农户家里采购原料,因为农户家里的菜比较安全,也是当季的蔬菜。由于农户每家的菜量不大,有时候人家送来一把韭菜,不好意思收我们给的一两块菜钱,我们就想出用实物交换的办法,比如我们进回来一些盐、大米、油,我们食堂使用的同时也跟农户交换其他蔬菜。这其实也是我们做社员消费品统购的起点。如果他不需要这些东西,我们也可以给他们钱。交换的方式也是按照市场价将农户送来的东西折算成现金,再给他同等价值的其他东西。
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如果公共食堂在市场上买,辣椒是三块一斤,在农户那里只要一块五钱一斤。冬瓜市场上五毛一斤,农户那就是四毛,我们就近买还便宜。而农户也不用自己拉到镇上费功夫去卖。有的人给我们辣椒,想换油,其实油也是我们在其他社员那里采购的。
如此一来,X协会发现了农户的需求:他们希望减少货币支出来获得生活必需品。农产品互换相当于协会在农户之间搭起一个桥梁,帮助农户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尽可能地在社区内部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X协会希望未来这样的做法不断扩大。(www.xing528.com)
考虑到农户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品种多样,X协会进一步着手推动消费合作。协会首先将消费合作的目标产品定位于本地的产品。消费合作最先从对接本地(华山村和附近村庄)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开始。与物物交换不同的是,消费合作需要以现金作为支付媒介。但由于生产和消费的双方都在本地,两者的市场距离缩短,消费者可以用低于市场的优惠价格购买产品。此外,由于本地的熟人关系在监督质量上起到一定作用,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质量可能更高。采用这种消费合作模式的典型品种是小麦。
当地以面食为主,小麦是主粮,每家每户对面粉消耗极大。由于经济效益低,当地很多农民减少了小麦种植面积,而将土地用作水果种植。但仍然有一些农户种植小麦较多。X协会利用多年的社区工作网络,收集农户的面粉需求和小麦供应信息,对接供需双方。X协会收购小麦并送到工厂磨成面粉,然后销售给有需要的村民。这样做不仅节省了供需双方的交通和时间成本,也保证了面粉的质量。负责这项工作的王素清描述:
市面上的面粉不仅含有增白剂,而且还添加了水分,这样就能增加面粉的重量。我们利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联系上种植小麦的农户,然后把小麦加工成面粉给不种小麦的人。在市场上,一袋50斤的面粉,掺水之后实际上比我们少用5到8斤的小麦,这就有大概10元的成本差距。这样算,如果一家农户每年用600斤面粉,我们可以帮他们节省120元。
笔者调查时,消费合作已经扩大到部分本地无法生产的产品,包括红枣、大米、牛奶、方便面等。这些产品由X协会统一采购。因采购规模较大,采购价较低。之后X协会再将这些产品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给农户。消费合作增强了农户的议价能力,帮助农户节约了生活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