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农村发展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税费改革等多个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逐渐由国家向国家与市场双主体过渡。相较而言,近二十年兴起的农村社会经济实践,其本质是社会力量——既非政府又非市场的主体——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因此,它是一个较新的现象,其相关研究也并不系统。本书将描述和分析农村社会经济的实践过程。一方面,笔者将试图通过案例研究提供可能的教训和经验,供实践者参考。另一方面,笔者将尝试回答这一问题:社会经济是否可以通过所谓的“替代性”方法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对于上述议题的关注一方面是实践驱动的:中国近二十年的农村社会经济运动需要系统的梳理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反思。这不仅对当前正在从事社会经济实践的人们具有参考价值,而且能够回应有关“发展”的政策性议题。社会经济的要旨在于“以人为本、立足社区、互助合作、民主参与”[26]。这与中共中央提出的“共享发展”,即“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不谋而合。在2020年年底,中央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农村发展战略。因此,梳理和描述已有的社会经济实践,总结出既有利于提升普通农村居民生计,又有利于社区综合发展的实践策略,可以助力共享发展的理念的实现,并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本书共分为九章。本章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背景。第二章回顾了相关的文献。由于国内对社会经济的讨论尚在初期,这一章参考了大量的外文文献,介绍了社会经济的含义以及有关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问题并搭建了研究框架。第三章阐明了研究方法,同时简要地介绍了本书所研究的两个案例。第四章考察了社会经济实践者的理念形成过程,展示出内生性和外生性社会经济实践的不同知识来源。
第五章到第八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分别从以下五个维度来描述两个案例:市场链接、必需品、公地、剩余分配和赋权。前四个维度来源于Gibson-Graham有关社区经济的理论框架。最后一个维度“赋权”受到弗莱雷批判教育学中“对话理论”的影响。其中,第五章介绍了案例的市场链接策略。第六章从必需品维度考察了案例是如何处理商品化问题的。第七章讨论了公地和剩余分配。之所以将这两个维度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社会经济的盈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地即公共的资源。公地维度将讲述人们如何管理集体共有的生产资源,剩余分配维度则介绍了人们如何分配经济成果。第八章从赋权维度考察了社会经济如何培养参与者的能力和主体性。最后,第九章总结了两个案例所遇到的结构性困境、在不同维度的策略和内外生社会经济实践在策略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社会经济实践克服某些结构性障碍的可能途径。
出于研究伦理的考虑,本书中的所有地名、人名和机构名称均为化名。
【注释】
[1]2011年11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开放论坛主题为“社会经济在中国”。张曙光、崔之元、潘毅等众多学者参与其中。2012年年初两期的《开放时代》杂志发表了该次论坛的讨论记录。
[2]潘毅,严海蓉,古学斌,等.社会经济在中国: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在这之前,国内学界已经有关于社会经济的零星讨论。但数量较少,也并未引发系统性的关注。
[4]BRYER A R.The politics of the social economy:a case study of the Argentinean empresas recuperadas[J].Dialectical anthropology,2012,36(1-2):21-49.
[5]MOULAERT F,AILENEI O.Social economy,third sector and solidarity relations:a conceptual synthesis from history to present[J].Urban Studies,2005,42(11):2037-2053.
[6]AMIN A.The social economy: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solidarity[M].London:Zed,2009.
[7]卫星账户指在正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所建立的补充账户,用以核算经济体内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宏观经济数据。
[8]OECD.Job Creation through the social econom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R].2013.
[9]UN Inter-agency Task Force on 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TFSSE).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and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2014.
[10]International Training Centre of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CO):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Our common road towards decent work[R].2011.
[11]DEFOURNY J,DEVELTERE P.The social economy:the worldwide making of a third sector[M]//Defourny J,Develtere P,Fonteneau B.Social economy north and south.Brussels:De Boek,1997:47-48.(www.xing528.com)
[12]比利时的增值税适用企业分为三类,社会经济组织属于第一类,适用6%税率,一些社会经济组织甚至可以享受免税,而另外两类经济组织的适用增值税率分别为12%和21%。
[13]关于此段法国、比利时以及波兰等国对社会经济的相关政策,参见European Commission and OECD.Policy Brief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R].2013.
[14]英文是informal settlement,意指类似于贫民窟、无地农民在城市自己搭建的临时居所等居住区。
[15]玛雅.新乡村建设的思考与跋涉——专访温铁军[J].决策与信息,2008(04):44-49.
[16]何慧丽,程晓蕊,宗世法.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总结及反思——以开封10年经验为例[J].开放时代,2014(04):149-169.
[17]林春.小农经济派与阶级分析派的分歧及共识——“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专题评论[J].开放时代,2015(05):125-129.
[18]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J].开放时代,2009(04):5-26.严海蓉,陈航英.农村合作社运动与第三条道路:争论与反思[J].开放时代,2015(02):180-200.
[19]HALE M A.Tilling sand:contradictions of“social economy”in a Chinese movement for alternative rural development[J].Dialectical anthropology,2013,37(1):51-82.
[20]吕新雨.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J].开放时代,2010(04):115-135.
[21]潘家恩,杜洁.中国乡村建设研究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13(03):48-54.
[22]WEN T,LAU K,CHENG C,et al.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digenous culture,and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J].Monthly review(New York.1949):an independent socialist magazine,2012,63(9):29-44.
[23]根据笔者的访谈和日常搜集的信息整理得到。
[24]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09/content_7390431.htm和http://www.lifeweek.com.cn/2009/0706/25335.shtml.
[25]根据笔者的访谈和日常搜集的信息整理得到。
[26]潘毅,严海蓉,古学斌,等.社会经济在中国: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