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百米之难:探索无法进入的案例

三百米之难:探索无法进入的案例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村居民的团结攻坚气质并未被运用到助推政府治水工程上。居民与工程施工方的僵持关系,使得政府的治水工程卡在了最后三百米,无法如期推进。在发现这推不进的三百米后,官方主动找上专注河涌治理与保护的环保组织——新生活环保促进会。J女士作为新生活的成员,全程参与跟进S涌的治理工作,对于S涌治理“推不进的三百米”背后的利益问题,她将自己的看法发表于2017年3月份的《南方都市报》上。

三百米之难:探索无法进入的案例

1.风波初起:居民与生意人的担忧与反对

在政府改变污水乱排、管网混接现象的决心之下,一项拆违截污的大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但是随着工程的深入,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S先生越来越发现,围绕着S涌的这项工程并不是政府一厢情愿就能完成的。S村居民的团结攻坚气质并未被运用到助推政府治水工程上。

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居民。对于此次施工,在S涌片区居住的居民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有的居民抱怨道:“我在这里都住了这么久了,不管河流再如何变如何搞,都已经习惯了。反正我们几个街坊都觉得搞这些工程不切实际,一方面浪费钱,另一方面不知道有没有成效。”有的居民认为施工对其生活造成了影响:“每次施工工程都太吵了,平时不在家还好,在家的时候听着真的很不舒服。加上这样的工程的工程量又大、时间又长,对生活肯定有影响。”另外,有一部分居民尽管没有反对,却说出了一个合理的担心:这样的施工会不会影响到房屋质量,导致本就老化的房屋加速开裂,威胁居住环境。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居民的不理解日益增加。

不和谐的声音越来越大。当施工文件下达后,一听说关系到自身工厂时,不少生意人马上就不干了。在规划中,一部分工厂需要被改造,一部分工厂需要被拆除。改造,则意味着乱接管道的现象不再,排污的费用将会上升,也意味着利润空间的压缩;拆除,从根本上说,意味着直接触动了立身根基。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于生意人来说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打击。“现在搞这个我们肯定觉得不好的嘛,你看看现在有多少工厂是真正乖乖按照流程走的,大部分工厂的排污管都在乱接。”“我辛苦经营这么久的工厂不可能说拆就拆,我们的工人还要等饭吃。”生意人也加入了反对阵营,民间与官方的矛盾愈演愈烈。当地民众用各种方式阻碍工程进行,更有甚者直接将车子停在工地上以示阻挠。

在四面八方压力的围攻下,工程进入了瓶颈期……

“他们完全不理解政府的做法,为什么就只看到了这个工程对自己的影响,却没有看到对我们村长远发展的帮助呢?”S先生看着S村中停滞的工程,陷入了困惑。

2.风浪之间:官方的决心与疑惑

在政府有关部门举办的座谈会上,围绕最新出台的“意见”,官员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面对全新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S市全面打响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对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行了多项部署,治水行动如火如荼。但与此同时,黑臭河涌整治工作中S涌范围内的截污管道工程却迟迟无法动工。居民与工程施工方的僵持关系,使得政府的治水工程卡在了最后三百米,无法如期推进。

S涌工地计划在汛期前完工,但进场十多天,工程进度还不到十米,工地负责人抱怨道:“S涌的居民不是每年都划龙舟吗?这么臭的河涌他们也受得了?政府帮他们治水都不愿意,我觉得还是为了补偿,他们多方阻挡,说什么工地占用停车位,离房子太近威胁房子安全,等等。”面对居民的激烈抗议,水务局方面表示:“生态治理本不是易事,而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更具有系统性与长期性的突出特点,正因为如此,绝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不理解与不支持而轻易放弃治水事业。”事实上,2012年亚运会结束后,S市水环境治理前期工作的反复性与片面性问题已逐渐凸显,影响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新一轮的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展开刻不容缓。S市治水办公布的数据也显示,S涌的水质高居污染首位,达到了重度黑臭标准。同时,工程方也强烈表示对S涌截污管道铺设工程进展停滞的不满:“这工程我们是经过程序审批的,合法合理合规的呀,怎么到了S涌这就推不下去了?难道我的人还要负责处理居民纠纷吗?照我看,之前说的什么龙舟文化都是假的!”按情理,每年都举办盛大龙舟赛事的S涌承载着S社区居民共同的文化情怀,他们以龙舟为豪,以水为根。河涌周边居民应该是喜欢一条干净清澈的河涌的。官员们纷纷表示:“刚开始三百米工程就要顾这看那,那S村两岸数千米的拦污工程如何开展?整个S涌的拦污工程如何开展?”这时,列席会议的民间代表,S村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会长S先生发言了:“村社地区的水环境治理确实不像在S市其他地区一样容易,势必涉及很多利益,单纯靠行政手段,强硬进入可能事与愿违。居民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也在意自己的产权,也希望有个稳定的环境。他们不清楚家门口的施工最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改变,仅仅看到了一纸工程告示,自然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容易做出过激反应。”

显然,S村居民对截污管道最后的铺设工作的抗议造成了不少施工困难。现场的媒体看到这种局面也面面相觑:不久后便是端午了,到时他们作为记者将再次来到现场,可看这河涌的水质状况,怕是很难有合适的照片登报。水务部门早前便说在2017年年底,S涌等主要中心城区河涌要摆脱黑臭,可现实是,到现在连一个三百米的工程也难以推进。

3.扭结始解:第三方力量介入助推官民交流

如前所述,政府也会遭遇无法推进工作的局面。当政府难以推动工程的实施,民众又不肯予以配合,第三方力量的介入便显得尤为必要。政府面对自身资源不足时,开始借助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在发现这推不进的三百米后,官方主动找上专注河涌治理与保护的环保组织——新生活环保促进会(以下简称“新生活”)。

“他们找到我们,那我们就在2月底到现场去看了一次,当时现场居民就说你们不要来了。3月份(我们)写了篇文章,将这个舆情曝光出来。”新生活前秘书长这样回忆当时的介入场景。J女士作为新生活的成员,全程参与跟进S涌的治理工作,对于S涌治理“推不进的三百米”背后的利益问题,她将自己的看法发表于2017年3月份的《南方都市报》上。

“在骑行S涌中上游段时,里面的河水都是黑臭的,还有排污口排污到S涌及其支流,而且截污工程难以进入园区,另外S涌规划好的绿道也被园区阻断无法通行。华南植物园是植物科学与生态科学的著名国家级研究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有工程学院也有环境学院,对近在咫尺的黑臭S涌竟然熟视无睹,也未见应对和促进治理,实在让人费解和失望。亚运会治水没有把S村的截污做完,截污管道剩下近三百米难点没有接上,截污施工地点离商铺和居民的住房太接近,居民的担心和抗拒实属正常。”

在联合实地了解过程中,我们得知按预期只是两个月的工程期,也得知街道、居委会做了很多居民协商工作,但仍觉得宣传和告知的工作还是有所欠缺,现有的一纸冷冰冰的工程告示还远远不够。(www.xing528.com)

S涌不仅要面对下水道的偷排泥浆、排洪排涝,还要面对地区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长和污染增长。S涌流域广,上下游社区结构复杂,区域内管理部门多,进一步加大了河涌的治理难度。J女士认为,这类治理情况复杂的河流,需要让流域内的各方充分参与到其中,进行有效的协调促进,才能把难点逐一落实解决。新生活利用了媒体具有快速资讯承载、议题传播的特性,助力“推不进的三百米”事件上报,迅速将这一信息推向公共议程。表面上仅是不同民众对于治水态度的僵持局面背后,隐藏的是公共利益与民众诉求间的博弈,也隐藏着政府对河涌的管理、与民众的沟通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这“最后的三百米”困境被曝光,官方层面为此频繁召开座谈会进行研究。政府部门作为官方,需要站在宏观的立场上进行深度考量,而村民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方,又有独特的个体诉求,若政府部门与村民之间不能展开有效对话,那么治水工程的推进必然出现“上热下冷”的局面,甚至在“下”遭遇抵触和排斥。在如今的背景下,村民应当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以共建共治“自家门前事”,传统“强拆强建”的执法模式已无法进行,但“考核又在那里”,负责工程的水务局“也很着急”。为解决当下矛盾,水务部门考虑让已介入S涌治水且作为官方—民间沟通桥梁的社会组织——新生活环保促进会组织一场官民对话。

新生活长期扎根水环保领域,在领域内具有足够的专业性,能够发挥一定的力量作用。“他(政府官员)知道你们并不能协调解决居民的利益问题。”新生活一负责人谈起他们被邀请组织座谈的契机时如此说道。但“我们能作为中介,创造对话机会,居民对我们,肯定是比对政府信任的”。在新生活的努力下,村里祠堂内,十几个人围坐一圈。河长办官员、市河涌管理中心工作人员、S街党工委书记、政协委员相约而来,与以S先生为代表的民众开展了一次难得的“面对面交流”活动。

在这场官民“为河交流会”上,T涌民间治水团队因组织民众治水取得了较好成效而被邀请参加,该团队的负责人M叔认为,沟通不畅很可能是居民对整治过程产生意见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治水工程应有足够的承诺,管制开工的期限和影响,毕竟一朝开工长年不走的工程案例在S市频发;另一方面,在龙舟文化如此有名的地方,为何有利于龙舟文化发展的治水工程会频频受阻,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居民担忧的点何在?此类问题值得重点探讨。官方又是否让附近居民了解到工程的目的,了解到治理后的好处和前景?

组织这场活动的环保组织负责人认为:“官方应当把这项工程完成之后的大概样子,给一个美好的东西,再加强一下宣传,比如说明工程对龙舟文化发展的好处,让居民知道把这里搞漂亮了,可能发展各方面都会更好,绝不是更糟。”

事实上,在S涌截污工程的铺设上,政府确实存在宣传,公示不够的问题,铺什么,怎么铺,铺了后又有什么影响?民众无从了解。S先生目睹事件始末,指出了居民的真切感受:“如果真就是放一个A4纸说我在几号几号进场,然后几号又要开工做什么工作,简简单单,什么都不宣传,居民肯定会有反响的,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通过这场特别的交流会,民众的声音为官方所闻,政府的无奈也传达至当地民众。新生活负责人表示:“他们开始觉得能看到一个希望了,我感觉就是给了这个天平一点点力,一下子就让这个天平翘到另外一边。”通过这第一次对话空间的创设,当地治水新局面就此打开。

在这场“为河交流会”结束后,政府官员还和新生活有关负责人、民众代表S先生一同前往巡河,双方对于面前这条黑臭河涌的治理希望开始一点点浮现。水务局领导直接表示接下来会改变治理策略,新生活也尝试在该地寻找突破口。而S涌这里,又有什么样的东西能够将大家联结起来互相让步呢?在S涌土生土长的S先生给出了“灵丹妙药”——傍水而生的龙舟文化就是S涌社区最大的精神底色。回顾S涌的历史,“龙舟鼓一响,大家不都跟着行动了吗?”

在S涌社区,龙舟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留住社区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作为S涌社区新时代年轻人的代表,S先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S村村委负责人。目睹社区变迁的他这样说道:“那时候污染太重了,S涌变成了黑臭河涌。每年的龙舟比赛大家都捂着鼻子,很多人不愿意下水。”因而,当地人并不愿村旁承载着龙舟文化记忆的河涌由原先的清澈转为现下的污浊,也期待能够有一个清澈的水环境为龙舟比赛的开展做保障。了解到这一点后,新生活仿佛找到了进入这一治理领域的抓手,何不就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来激活这个本应很有“生命力”的社区?作为外来社会组织的新生活随即打算策划一场“同划龙舟”活动,承担起组织者角色,撬动S社区的水环境治理。

4.何以长治:第三方力量重构文化共同体

通过策划共划龙舟这一事件并让媒体积极介入报道,官方得以进入这一场域,参与到S涌传统文化活动中,了解这里的龙舟文化,体会属于这个社区独特的生命力和内在需求。居民也因这一事件,重新燃起了发扬龙舟文化的热情,慢慢意识到治水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新生活的负责人如此评价此次同划龙舟事件:“我们做这个体验,打破了传统观念,对官方而言是一种压力,对民众而言是一种参与感。起码当天的水不能太差。的确官方有点如临大敌,因为截污还没做完,就尽量去控制上游的一些污水。当天的水其实水质也不咋的,但是这个事情做完之后,大家都很激动。媒体也觉得很有亮点。”

由于这是S市第一次举行官民同划龙舟的活动,引起了不少关注,坐在龙舟上的记者们扛着摄像机,随着村民一起泛舟S涌,兴奋之情一点也不比村民弱。眼见如此契机,本就心系龙舟文化传承的村民们更加卖命,跟着口令整齐划桨,号子声响彻云霄。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景,村民张叔感慨道:“现在算是找回一点当时的感觉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当然很有感触,外来人员也不例外,竟也慢慢萌发主动融入社区的想法。

S社区里人们骤然提起对本地龙舟文化的重新关注,其注意力也渐渐由龙舟聚焦到其所依附的河涌上,“这么脏乱臭的河,怎么推动得了龙舟文化发展啊?”保护、改善河涌的声音渐渐盖过先前对截污工程的担忧和反对声,“河涌治好了,龙舟文化就更好传承了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迫在眉睫”,“阻挠治水工程实施实不应该”,诸如此类的声音此起彼伏。抓住这一契机,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S村自己的公益组织“S涌龙舟文化促进会”在S先生的带领下应运而生,该会成立的第一件要事,便是打好龙舟文化发展的基础——改善水质。以“一水同舟,守望相助”为号召,各种治水小分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S社区生长起来,通过协同民间河长,守望者计划每个月固定发动4次常态化巡涌、1次联合大型巡涌。并与文化进校园活动结合,招募500名小小河长,让河涌保育从娃娃抓起。结合扒龙舟活动,组织每年1次大型世界河流日亲水体验,6次小型亲水体验。传统龙舟文化与河涌水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概念点燃了S社区民众的热情。“以前只是在臭水沟里瞎折腾,如今保护好河涌,却也不仅是为了龙舟文化,也有利于咱们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啊。”社区经过治理后的直接效益被当地居民看在眼里,为有高质量的龙舟庆祝体验,在地方龙舟文化认同与文化继承使命感的推动下,当地群众治水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渐渐地,居民反对的声音少了,S涌治理工程最后三百米被打通了。加上彼时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用以治理黑臭水体,居民巡涌护涌热情高涨,慢慢地,“黑龙江”不黑也不臭了。当时有新闻如此报道:“时隔四十年,S涌重现萤火虫。”可见河涌生态恢复之良好。经过整治实现“华丽转身”,S涌成为S市T区引领公众参与治水的典范。

S社区组织龙舟文化促进会,将社区环境改善和民俗文化保育同步进行,加强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再创新。以“S涌扒龙舟”为品牌核心,举办一系列龙舟文化活动,包括建起全国首个社区龙舟文化展馆,举办历时超过半年的国际龙舟文化节。文化节从5月持续到12月,有传统龙舟赛、特邀宗祠剧、龙舟戏剧嘉年华、龙船饭体验、粤港澳国际龙舟赛等系列活动,举办期间现场参观人数近30万,有近200万人在线观看了直播。端午节当天,“扒龙舟”系列活动更加吸引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180多名游客参观体验。社区氛围红红火火,以全民振兴传统民俗文化为目标。S村逐步扩大S涌龙舟文化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2017年,“S村扒龙舟”成功申报为S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9年,龙舟文化促进会公益项目获由S市社会创新中心颁发的第四届S市社会创新榜“最佳社会共融项目”。

传统龙舟文化保育活动,直接营造了居民对社区生态环保共建共治共享的公益氛围,借由龙舟文化促进会这一平台,真正达成组织“让社区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的愿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