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件设施建设
邻避设施对附近区域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受到区域内居民的抵制也是可以理解的。邻避设施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就是在确保邻避项目达到国家专业标准的同时,努力减少项目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项目的人性化设计。相较于大型的邻避设施,垃圾桶的建设成本与维护成本偏低,将其智能化、完善化,减少公众对邻避设施的风险感知,是减少邻避情绪、推进项目进程的可行之策。相对于L小区与XJ小区关于垃圾桶摆放问题的争论风波而言,SY小区则显得较为平和,通过街道、居委会与少数几个反对户之间的简单协商便基本解决争议,其中不可忽视的做法是SY小区的智能垃圾桶建设完善,在运营过程中将风险降至最低,民众后期不以垃圾桶建设在自己周围为耻,反而对此现代化设施感到新奇与骄傲。
2.加大垃圾清运力度
垃圾桶作为邻避设施,其负外部性主要体现在气味大、不卫生。在垃圾分类政策下,垃圾桶的负外部性获得加码:其一,楼道撤桶统一设定时点、误时垃圾点集中投放都增加了同一时间下的垃圾量,堆积时间长则易增味;其二,二次分类破袋处理扩大了垃圾气味的影响范围,亦导致垃圾散落一地。这些保障垃圾分类的措施却在或多或少地增加居民对垃圾桶的厌恶情绪。然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若能按时运走垃圾、二次分类后及时清理,对垃圾桶进行日常清洁维护,及时还给居民一片清洁美丽的公共区域,那么垃圾桶引起的邻避冲突自会减少。
3.提升居民素质,增强居民责任意识
在垃圾桶摆放中,很多反对的声音都是居民素质不高,没有树立垃圾分类定时投放意识引起的。许多居民都是根据个人生活习惯来处理生活垃圾,但这又与居民改善社区环境的期望相矛盾。由于一些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在垃圾分类中,尽管居民全力支持垃圾分类政策,但“垃圾扔不准”“垃圾随地扔”等依旧频发,导致臭味熏天、垃圾挡道、虫蝇满天等乱象丛生,环境并未因此得到改善,进而引起了垃圾点周边居民的强烈反感甚至反对垃圾桶放在自家附近。(www.xing528.com)
如果居民的意识跟不上,硬件建设得再好也只是一种摆设。不妨看看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其民众从小就培养环保意识,从小就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而且,他们从小被灌输一种意识: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生活垃圾是自己产生的,所以要自己去处理好,所以他们愿意去分类,而不是止于表面,处于被动,连为什么要分可能都不知道,只知道不这样做就要受处罚。所以,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桶邻避问题还是要“从娃娃抓起”,把垃圾分好类以及培养主人翁意识,“邻避设施”就会变成“邻利设施”了。
4.转变政府意识,建立协商机制
随着自媒体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无论是真实信息还是虚假信息都会无差别扩散,同时也会让政府隐藏的信息变得无处遁形。正所谓谣言止于公开、信任基于透明,政府除了要加大对不实信息的监控力度、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确保信息公开透明以外,更重要的是将居民的知情权与话语权置于首位,特别是在社区邻避冲突中,通过政府与公众间的有效沟通来督促治理措施落于实处,方可降低风险、提高政府公信力。
同时,要建立良性、积极的协商机制。在垃圾桶邻避冲突中,居民的呼声不断,政府人员与第三方组织的沉默不作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形成“公众投诉—政府行政人员被动、应付式回应—公众再投诉或者产生过激行为”怪圈的重要原因。这意味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协商机制,政府行政人员以及物业等服务主体只有加强回应性,与公众形成良性的互动,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进而缓解垃圾桶邻避之困。
(执笔人:刘泽森,孙蔷薇,唐薇,王露寒,赖炯志。指导教师:颜海娜,于刚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