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双循环”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是中央基于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判断,其背后的清晰逻辑链条是:基于大变局,面向中长期,立足持久战。形成“双循环”,既要解决内需循环不畅的问题,也要通过更大力度的开放和自主创新解决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的问题。目前来看,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还需要突破多方面的制约和障碍。
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在经济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中,最大的瓶颈是分配和消费,及其背后的收入。二是受疫情冲击和影响,不少企业出现短期经营困难和盈利下降。三是高房价阻碍居民消能费力的提升。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反复与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中国外需。目前,海外疫情仍在发展,流行病专家警示,疫情可能在冬天卷土重来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均会对经济反弹构成威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月对2020年全球增长率的预测为-4.9%,比4月低1.9个百分点。五是国际间的战略博弈和摩擦恐将常态化。自2018年以来,国际经济冲突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演进比较激烈,未来产生冲突的领域将有进一步泛化的可能。
针对上述制约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诸多问题,应多方着力加以破解。
一是将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激发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提高收入是稳消费和形成“双循环”的核心与根本。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非常有必要继续制定“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将之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该计划可分为两个阶段来实施,每阶段15年,每15年实现一倍增。在提高收入的基础上,未来应重视培育以下消费热点:高端消费海外回流、新型消费、服务消费,以及由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带动的升级型消费。
二是着眼长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扩大有效投资的主要投向应当是那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薄弱环节的领域。比如,以“云大物移”、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乡村振兴、公共卫生、健康养老服务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以便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复苏中的关键性作用。(www.xing528.com)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进口替代产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逐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应加快技术攻关和创新步伐,培育壮大供应链中的关键企业,提高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技术水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巩固和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要重视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用“四新”经济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动能的培育,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合理及转型升级。
四是以大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轴,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打造若干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区域的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其辐射带动作用;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补齐困难地区和农村地区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短板,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
五是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平稳,不应轻言退出。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将财政政策落实得更有针对性,在经济复苏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策促进消费的增长。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经济复苏基础仍很脆弱,消费增长乏力,还需要维持对政府以外的信贷规模平稳增长,以支持“双循环”的实现。再从利率的角度看,应该还有降低利率水平的余地。物价逐步走低有利于下调利率,金融让利需要下调利率,保持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的可持续性也需要下调利率。
六是以制度型开放为抓手,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面对全球化的显著退潮,中国仍需高举全球化大旗,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更强有力的全球合作来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尽量利用G20等国际多边对话机制,积极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沟通,打破各种贸易投资壁垒,避免贸易摩擦再度抬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