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会展农业的发展探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会展农业的发展探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农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旋律,作为首都的北京,如何实现会展农业的提档升级、进一步引领京津冀都市圈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带动这一地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需要对目前北京郊区的会展农业发展进行前瞻性研究,以在理论研究方面填补空白,并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会展农业的发展探析

一、本课题研究概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2014年2月26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这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同年6月,京津冀达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把京津冀联动发展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协议达成以下共识:要搭建三地共同研究战略平台,重点聚焦科技创新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协同创新、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打造中国经济的又一个增长点。而农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市场一体、城乡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对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为深化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京津冀三地制定了《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在产业融合水平、协同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协同发展效益五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产业发展互补互促、科技平台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2.研究的意义。北京的农业是典型的都市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与大型的区域化、产业化农业的差别在于:一是靠近大城市多样化的消费市场,不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产品结构都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产业化农业则是区域专业化的;二是大城市消费水平较高,都市现代农业的产品应该以高端化、精品化的特色农产品为主,普通大路农产品呈迅速减少或退出的趋势;三是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更加园艺化、设施化、基地化,科技含量较高和前沿化,更具有展示、示范的功能;四是农业的生产功能与教育、休闲旅游、展览展示等服务功能直接融合,派生出以农业为基础的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背靠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交流平台,具有强大的会展资源,便于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会展活动,使农业更具“窗口农业”的展示功能和示范效应。

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会议、展览、节事活动、奖励旅游等多种业态。会展农业是会展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会展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其本质属于贸易服务型产业。会展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农业交流与合作,打造区域性品牌,加快农业国际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带动相关的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乡村旅游业、餐饮住宿业、通信业广告业、印刷业等发展,以及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促使相关产业优化升级;三是推动当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当地与外界的人员交往,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开放式发展。从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的角度看,会展农业既是一般会展业向农业的渗透和拓展,又是都市现代农业的高端产业形式和经济形态,是引领北京郊区现代农业全面升级和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发展会展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首都农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时期,北京郊区一些区县承办了一系列高层次、高规格的农业展会,带动了区域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如昌平区2012年承办的第7届世界草莓大会,以及之后由其演进而形成的每年一届的北京农业嘉年华,不仅促进了昌平东部及周边地区草莓产业的发展,更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通州区2012年承办的第18届世界食用菌大会,以及在当地形成的永乐店蘑菇文化节,促进了处于通州东南部的永乐店地区的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丰台区2014年承办的第75届世界种子大会,进一步扩大了连续举办了19届的北京种子交易会的影响,并促进了北京种业的发展;延庆县(今延庆区)2014年承办的第11届国际葡萄遗传与育种会议(世界葡萄大会)和2015年承办的第9届世界马铃薯大会,有力地促进了延庆西部及河北张家口地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各个区县还举办了一系列国家级和地区级的农业展会,以及根据本地农业资源禀赋和特色农产品营销需要举办了一系列具有本地特点的农业节庆活动(如表1所示),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表1 北京各区县主要农业节庆活动一览表

资料来源:包仁艳,罗昊澍.北京会展农业发展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85-290.

“十二五”时期,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会展农业的认识、探索和研究,都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十三五”时期会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北京的会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高端产业形式,成为引领北京郊区现代农业全面升级和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手段。

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旋律,作为首都的北京,如何实现会展农业的提档升级、进一步引领京津冀都市圈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带动这一地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需要对目前北京郊区的会展农业发展进行前瞻性研究,以在理论研究方面填补空白,并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在总结北京郊区近年来会展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对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中的会展农业提档升级指明方向和重点发展领域,以进一步提升北京会展农业的影响力和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力,进而促进京津冀三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本课题将进一步研究总结近年来北京会展农业发展的现状、特点、类型和经验,客观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正确把握未来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市会展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以正确定位、明确重点、探索路径、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创新合作发展模式等,为进一步拓展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使蓬勃兴起的会展农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提供政策支撑,有效推进三地农业的协同发展。

(二)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会展农业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农业会展或者农业会展经济的研究,二是对会展农业的研究。从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这两类文献的检索来看,前者的成果要明显多于后者;从对会展农业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北京会展农业发展的研究,要明显多于其他城市和地区。

在对会展农业研究方面,“会展农业”这个词最早见诸文献的当属吴春晖的论文《丰台会展农业模式》,其主要对1992年以来连续举办的16届丰台种子交易会的做法、效果与启示进行了归纳、梳理和分析。[26]与此同时,马俊哲等撰写的论文《对北京市发展会展农业的若干认识与建议》,对会展农业的概念、类型、重要作用及北京会展农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进行了明确论述,并对北京会展农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27]之后,王弢(2011)[28]、朱京燕(2012)[29]、马俊哲(2012)[30]等对青岛上海寿光等城市的会展农业进行了考察与研究;而且朱京燕(2012)对会展农业的概念与内涵、类型与功能作用及形成条件与运行机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31]随后,李伟伟等(2013)[32]对北京发展会展农业的优势、前景与对策进行了研究,赵海燕等(2013)对北京会展农业的发展特点[33]、发展模式与产业特征[34]进行了系统研究,汪海燕等(2013)[35]对北京会展农业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包仁艳等(2015)[36]对北京会展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而王起静(2015)[37]认为,都市型会展农业的发展模式一般经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期间,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当时所举办的专题性大型农业展会对带动特定的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会展农业的认识、探索和研究,都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十三五”会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期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会对大型农业展会的举办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对北京郊区会展农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如何以会展农业发展为契机,深入落实京津冀三地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各自的产业发展重点,共同构建京津冀三地市场开放、深度融合、共建共享、互利互赢的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是必须深入研究的。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资料搜集法。通过访问、调查、上网以及文献检索等多种有效方法,系统采集国内外对会展农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

2.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会展经济及农业等的相关理论,对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京津冀三地会展农业的比较,力求对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的研究有更全面的认识、更科学的分析和把握。

二、会展农业的构成要素、形成条件与运行机制

(一)会展农业的构成要素

从会展农业的实践看,会展农业的构成要素包括特色农业产业、农业会展、龙头企业或经济组织、生产展示基地、政府政策等。

1.特色农业产业。特色农业产业是会展农业的核心。特色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选择带动性强并能形成较长产业链的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要统筹规划,突出区域特点。

2.农业会展。农业会展是会展农业的引擎和支撑要素。首先,农业会展活动可刺激需求而创造供给,进而改变资源利用的方式;其次,农业会展活动可大幅度提高农业投资吸引力,其表现出来的信息、交通、物流等优势条件,本身就是投资商关注的重点;再次,农业会展可以吸引不同地区、国家的客商的合作,这样不仅提高了不同地区、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对外开放能力,而且可增加贸易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引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总之,农业会展可以通过刺激需求或使有效需求尽可能地得到实现,而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决策、需求行为、需求预期、需求结构,进而改变人们的投资预期、投资决策、投资行为、社会投资格局,从而引起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3.龙头企业或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或经济组织是会展农业的载体,是会展农业运行的关键。龙头企业或经济组织承担着会展农业技术应用推广;组织生产,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协调关系,规范经营行为,提高产品质量等的重要职能。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或经济组织要有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同时要积极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及运销体系,解决好部门间利益分割的问题。

4.生产展示基地。生产展示基地是面向市场、连片开发、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展示、观光游览体系。会展农业要实现规模经济,进行集约化经营,农产品生产展示基地是会展农业的依托。要根据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的总体要求,搞好基地基本设施建设,促进基地的科技进步。

5.政府政策。政府是会展农业的组织者和监管者。政府的作用是:整合相关资源,做好会展农业发展定位、发展规划,对会展农业建设内容、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方利益;建设会展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在农业会展活动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资金筹集、简化办事程序等方面给予支持,保证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协调相关科研力量,建立科技研发和服务推广体系,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发挥导向作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农产品加工服务平台、招商引资服务平台,为会展农业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会展农业的形成条件

会展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本的条件支撑。从北京等地的实践看,会展农业的形成一般都是依托地区具有优越自然禀赋条件的特色农业产业,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科技优势以及举办农业会展活动的条件。

1.特色农业产业基础。特色农业是一定区域内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区域差异的农业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是会展农业形成的基本条件。会展农业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运用新的发展理念、科技手段、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特色农业,提升特色农业产业标准和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规模和优势,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北京昌平的草莓、平谷的大桃、大兴的西瓜,上海马陆的葡萄、南汇的水蜜桃、金山蟠桃都是当地最具特色或具有特色产品生产条件的农产品。优越的自然禀赋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前提。例如,北京昌平区位于40°N,这一纬度是国际公认的草莓最佳生产带,为草莓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要深入地研究地区的农业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借助农业会展活动,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2.经济社会条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影响着会展农业的发展。这些条件包括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等。会展农业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需要必要的设施投入,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为了确保区域内会展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制定会展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大投入,进行必要的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制定会展农业发展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会展农业经营;建设农资配送体系,从源头上保证会展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打造会展农业产业种苗繁育基地,为会展农业产业提供优质种苗;构建科技研发、示范、服务体系,为会展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此外,巨大的市场需求是会展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3.科技优势。会展农业的形成需要科技优势作支撑。会展农业融一、二、三产业于一体,融经济、生态、生活功能于一身,需要生产和生态技术相结合,娱乐休闲和生产技术相结合,强调绿色有机,这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优势是会展农业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4.农业会展举办条件。会展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举办农业会展活动。农业会展活动的举办离不开市场、产地这些重要的因素,但它们不是农业会展活动成功举办的必要条件。成功举办农业会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政策环境、管理水平、人才、场馆及其他基础设施等。北京等地的会展农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除具备上述条件之外,良好的农业会展活动举办条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三)会展农业的运行机制

会展农业的运行机制是会展农业系统内在要素或系统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实现方式。会展农业涉及多个领域、多个环节,要使之形成合力、充满活力,在目前情况下,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农业牵头,部门联动,企业管理,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整体推进”的运行机制,以推动会展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政府主导。当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发展条件差,经济效益也比较低,因而在会展农业发展中,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极为重要的。实践证明,政府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现实条件,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针对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推动会展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会展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担当主导推动的角色,在财政、金融、税收和价格等政策上予以扶持和优惠,建立健全会展农业补贴制度、保险制度、利益补偿制度等,促进其蓬勃发展。

2.农业牵头。发展会展农业,应是农业部门的分内职责,应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与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积极借助会展的聚集效应,发展会展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与农业旅游的融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3.部门联动。会展农业的发展常常涉及农业、科技、旅游、道路、交通、安保等部门,因此发展会展农业就需要这些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协调配合。只有各部门的工作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才能给会展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才能促进会展农业的大力发展。

4.企业管理。会展农业作为一种类型化的农业产业,其生存与发展也取决于有没有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会展农业应进行企业化管理,特别是要采取企业效益核算的方式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使会展农业更具有生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5.社会参与。会展农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特别是社会各方的多元化投入,以解决会展农业的要素突入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会展农业的参与,引导社会力量为会展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6.市场运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符合市场规律,就会有活力,否则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会展农业的发展要引入市场机制,利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效配置资源,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行事,使会展农业的发展充满活力。

7.整体推进。会展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要素的协调配合和各个部门工作的整体推进,因此会展农业的发展需要强调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避免各行其是式的内耗,使会展农业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

三、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发展现状

1.北京。早在1997年,北京市就提出把发展设施、籽种、精品、加工、创汇、观光农业等6种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多功能性得到充分拓展。近年来,北京郊区各区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优势,积极申请承办各类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农业会议展览,在筹备过程中,以会展农业促进本地产业结构转型,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会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北京对会展农业的政策支持也逐渐集中于产业融合、农业功能拓展、休闲观光农业等。北京都市农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促进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产品流通业、会展农业等融合性产业得到发展,融合性产业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该规划中特别提到要在北京近郊农业区重点发展会展农业。随着北京市农业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北京陆续成功举办了世界草莓大会、国际食用菌大会、世界种子大会、世界葡萄大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会展,带动了北京农业产业升级。在展览方面,北京举办的品牌农业展览数量较多,连续举办的届数较多,国际化水平也较高;在会议方面,北京举办的会议呈现规模大、层次高、国际化的特征;在节事方面,北京节事活动众多,多为文化、艺术、民俗题材,也有依托地方产业的节事活动,如平谷的桃花节、昌平的草莓节、大兴的西瓜节等。近年来,北京的农业节事活动呈现“井喷”态势,政府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了筛选和控制,取消了一部分文化含量和举办水平不高的活动。

2.天津。天津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和会展农业”,“建设一批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农业体验园区、农家乐旅游园区、农业会展和物流平台”。在其“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则提出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农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以农业的生产功能为基础,结合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餐饮、养生、康体、运动、会展、交易、服务、创意等多种产业形态,拓展农业在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多产业、多产品、多品种和多功能的统筹协调发展格局”。可见天津市已将休闲农业和会展农业作为同等重要的一个农业产业形态。在展览方面,天津市举办的农业展览数量较北京为少,而且受场馆条件限制,展览规模也相对较小;许多展览以“国际展”命名,国际化水平相对较高;在会议方面,天津承接的高水平、国际化会议活动较少,全国性会议活动数量也明显少于北京;在节事方面,天津的节事活动主要以民俗文化、旅游、消费类活动为主,其中较著名的有杨柳青民俗文化节和天津啤酒节,影响范围为本地与周边的京冀地区。

3.河北省。河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并未提及会展农业,但提出了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科学规划以京津客源为目标市场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建设集农家游、旅游观光、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从政策角度看,河北省政府对会展农业发展的政策设计层面落后于京津。在展览方面,受场馆条件、办展水平和市场规模限制,河北省的农业展览规模普遍较小,尚未出现具有全国或国际性影响的农业会展品牌;在会议方面,河北省承接的全国或国际性会议也较为罕见;在节事方面,河北省的节事活动基本以民俗文化为主题,较著名的张家口坝上草原文化月等,但普遍存在选题雷同、活动历史短、文化含量不高等问题。

4.综述。综观京津冀三地的会展农业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均衡,呈现两极化状态。在品牌农业会展发展方面,北京优势突出,借助其政治中心和国际化优势承接了大量优质农业会展活动。与北京相比,天津的品牌农业会展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受硬件条件限制、起步较晚及受京津虹吸效应的影响,河北省的农业会展在品牌化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品牌会展农业项目仍需大力培育。结合农业会展的活动总量来看,京津冀地区品牌农业会展数量和比例仍然较低。品牌农业会展比例较低与当地的硬件设施、市场开放程度、会展业发展历程等因素有关,但办展质量是最关键的因素。北京与上海、广州相比,仍存在办展质量上的差距,京津冀地区的农业会展品牌化也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三是品牌传播环节薄弱,影响品牌会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缺少必要的品牌传播途径和有效手段,造成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目前,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项目已经普遍树立起品牌传播和品牌形象塑造的意识,但在品牌塑造的途径、手段等方面仍缺乏成熟的经验,大部分会展农业从业者的传播意识不强、媒介素养不够,导致在办展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品牌传播无法跟进,给会展农业品牌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四是与文化产业关联少,缺少当地特色。京津冀地区品牌农业展览题材基本集中在种子和部分农产品方面,与文化产业关联的品牌展会较少;会议题材覆盖较广,节事活动与文化、艺术、民俗、旅游等题材联系紧密。但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的品牌会展农业发展仍缺少十分清晰的主线,尤其是品牌展览题材与其他地区差别不明显,地域特色不够突出。

尽管京津冀三地会展农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各不相同,但已开始探索协同发展机制,如2015年3月京津冀三方签署的《推进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未来三地将重点在籽种农业、会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沟域经济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这为会展农业促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会展农业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中的平台表现

1.区域资源有机整合平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会展农业提供了一种促进区域资源整合的有效实现形式。一些地区分别借助自身区域资源禀赋的优势建立合作,实现了区域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在合作中,政府对区域农业合作起着主导作用,如制定各自的产业规划和功能定位等。

2.区域品牌互鉴推广平台。如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以农业主题为背景,设专馆或场地展示天津和河北的农业发展成就和农产品品牌,让游客在参观和互动参与的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认识天津和河北。此外,在北京农业嘉年华中还举办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座谈会、“惠农、汇民、会生活”主题活动、全民欢乐农嘉行、北京农业嘉年华主题日活动等多项重要活动,实现农业区域品牌的互鉴推广。

3.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平台。由于京津冀三地会展农业的联动发展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政策优势明显,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三地协同发展既能促进三地农业融合,也能促进一体化发展。

(三)会展农业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中的功能

通过对会展农业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中的平台表现分析,我们发现,会展农业促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会展农业的实现形式。举行各种类型的会展农业活动,不仅是农产品展销、农产品成果展示,也可以在交流文化、体验农业、休闲农业方面促进区域农业品牌的推广和展示。

2.在农业发展理念上的交流互鉴。京津冀农业基础不同,京津两市的科技、人才和资金要素密集,河北的土地、劳动力和生态资源丰富,这使得京津冀农业发展的理念必然存在区别,而未来农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的竞争,对农业科技、农业产业链升级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三地可借助地理区位邻近的优势进行农业发展理念上的交流。

3.整合区域农业资源。区域农业协同发展的根本建立在区域资源互补和禀赋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会展农业为区域农业资源整合提供了平台,这里的资源整合包括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营销方式、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4.加强农业信息交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决策的科学性,而农业信息的及时获取不仅可以带动一个企业,更可以拉动一个产业。会展农业为京津冀三地农业信息的供求双方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由于最大化减少了区域农业相关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可大大促进京津冀农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5.在会展农业活动现场实现人才对接。人力资源要素是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核心,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如何有效对接不同农业类型所需人才是关键。京津拥有全国优质的教育资源,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培养了大量的农业人才,各种农业类展会可以为京津冀农业企业及政府农业部门提供一个招贤纳士的良好平台。

6.发挥农业技术交流和合作功能。在农业展会上各个参展商都会将自己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出来,不仅满足了京津冀三地各类农业企业的技术升级需求,更有利于京津冀农业类企业进行农业技术研发与合作。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会展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一)京津冀联手举办的北京农业嘉年华带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市昌平区借助2012年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的经验,之后每年一届,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北京农业嘉年华。2015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第三届北京农业嘉年华首次由京津冀联合举办,首次设立了天津馆、河北馆,举办了天津、河北主题日和文化民俗推介、优质农产品展示等活动。京津冀三地的特色农业、民俗文化和优质农产品同台亮相,描绘了京津冀三地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2015年以来,各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均由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同时得到了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北省农业厅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京津冀联手举办北京农业嘉年华,搭建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服务合作平台,促使三地信息互通、互为市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三地现代农业发展铺路搭桥,这就让三地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了三地特色农业、民俗文化宣传推广一体化,实现协同发展、互惠共赢。北京农业嘉年华已成为京津冀都市现代农业展示的窗口、产业融合的平台和城乡互动的缩影。

(二)北京种子大会首次走出北京在河北省廊坊市举办

因丰台区2014年承办的第七十五届世界种子大会而影响进一步扩大的北京种子大会,从1992年开始到2017年,在北京市丰台区举办了25届。2018年的第二十六届北京种子大会走出北京在河北廊坊举办。该届大会以“振兴民族种业、助力扶贫攻坚”为目标,全力打造一届有特色、有内涵、有成效的种业盛会。

第二十六届北京种子大会着眼于创新打造京津冀现代种业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会议地点首次移师河北廊坊国际会展中心,展出模式提档升级,更加规范。本届大会国内外展商云集,国际味十足。专设的特装展示区,集中展示京津冀沪渝种业成果;而国际融合展示区,则展示了“一带一路”国际种业成果。

该届大会在精准扶贫方面全力搭建良种捐赠、品种推介、培训指导、技术服务、回购农产品等全产业链精准扶贫体系。

为满足各个参会代表的需求,大会呈现多论坛形式:分别为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与植物新品种保护论坛、中国原创育种家圆桌座谈会、精准扶贫论坛、京津冀沪渝论文交流座谈会、DNA指纹检测技术应用论坛、“‘一带一路’倡议在种业国际合作中的机遇和挑战”,邀请美国、荷兰、德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东地区等国家的种子协会和相关机构代表,以及国内主管部门、种企代表、行业专家等相关人士,参与研讨。

北京种子大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行业展会,为中国现代种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北京种子大会具有种业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的突出作用,通过努力,紧紧围绕国家(北京)现代种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创新驱动民族种业发展,构建国家级现代种业交易、交流、展示平台。大会一直致力于为商户、企业搭建交易平台,为广大农户提供最新种植技术、为广大商户提供最新试种品种,助力扶贫攻坚。

(三)从世界葡萄大会到延怀河谷葡萄文化节

2014年,北京市延庆县(今延庆区)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成功合作承办第十一届国际葡萄遗传与育种会议(世界葡萄大会)。在此基础上,2017年和2018年,延庆区与怀来县再次携手举办了两届“延怀河谷葡萄文化节”。北京市延庆区和河北省怀来县山水相连、地缘相接、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经济社会交流源远流长。延怀两地紧紧抓住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22年冬奥会举办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进葡萄产业发展,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

2014年,北京延庆县政府和河北怀来县政府宣布,将联合推出集聚150家高端酒庄的延怀河谷葡萄及葡萄酒产区,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延怀河谷产区规划范围包括延庆县、怀来县27个乡镇,约2000平方公里,以官厅水库为核心,以妫河、桑干河、洋河、永定河流域为重点,以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和酒庄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是具有资源共享、产业融合、一体化发展特征的区域经济体。该规划打破区划分割、谋求协同发展,无疑将使延怀河谷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之路更有韵味、更具魅力。

依据规划,到2030年,“延怀河谷”葡萄种植面积将稳定在40万亩,其中酿酒葡萄28万亩,鲜食葡萄12万亩;建成酒庄150座,规模化酿造企业达到2家,相关延伸加工企业达到10家,葡萄酒年产量达30万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精品葡萄酒品牌;以交易、科研、培训、会展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迅速形成;建成一批葡萄酒庄和文化休闲旅游项目;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农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真正实现产业富民;同时,将官厅水库周边地区打造成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示范区,将产区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

目前,延怀河谷葡萄种植面积26.32万亩,其中,鲜食葡萄15.9万亩,酿酒葡萄10.42万亩,葡萄品种达210余种,年产量16.85万吨。延怀河谷产区共有酒庄酒堡43家,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通过大力发展葡萄观光游和采摘体验游,深度挖掘葡萄及葡萄酒文化,宣传推介延怀河谷葡萄及葡萄酒地标品牌,为实现全域旅游重大战略目标提供精品旅游资源,打造最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葡萄及葡萄酒产区,从而推动延庆和怀来两地葡萄产业协同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京张马铃薯产业迎来“牵手”机遇

地缘优势让延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越走越深入。2015年7月,延庆举办了第九届世界马铃薯大会,这是京冀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北京延庆和河北怀来拥有极具规模的马铃薯种植地,通过举办世界马铃薯大会更加快了马铃薯亚太中心的建设,同时吸引来一批马铃薯总部企业入驻两地。(www.xing528.com)

世界马铃薯大会由世界马铃薯大会公司与主办地合作,每三年举办一届,致力于促进世界马铃薯行业各方面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为全球马铃薯种植户、马铃薯产业和研究领域的代表、生产设备研发领域专家等提供交流平台和市场机会。世界马铃薯大会公司主席大卫·汤姆森表示,共有加拿大、秘鲁、中国三个国家申办2015年世界马铃薯大会,考虑到中国巨大的马铃薯消费和产业市场,以及前期的周密准备,举办权最终落户北京延庆。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种薯及各种加工产品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延庆政府积极扶持马铃薯产业发展,引入了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和企业,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延庆作为中国马铃薯重要的育种研发基地,为马铃薯品种引进、良种繁育、品种推广等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延庆区拥有中国最大的种薯生产企业北京希森三和马铃薯有限公司,种薯年生产能力1.5亿粒,接近全国总产能的10%。所以大卫·汤姆森说:“延庆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基础扎实。同时,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公共设施完善,是世界马铃薯大会理想的举办地。”

张家口市则是河北省马铃薯的集中产区,目前,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为160万亩,产量240万吨,两个数字均占河北省的60%以上,覆盖各贫困县区。每年可向全国提供优质种薯、商品薯100多万吨,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该市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得益于当地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坝上土地平坦易于机械化的优势和研发团队人才集聚、基地生产标准化的优势。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马铃薯产业链,辐射带动60%的贫困人口实现了增收。

世界马铃薯大会会议期间,北京市延庆区还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签订了马铃薯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两地将在马铃薯品种选育推广、科技协作攻关、高产高效示范、主食产品开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建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薯业盛会,开启了京冀农业合作新模式。两地携手发展马铃薯产业,既促进产业垂直分工、互补共进、提档升级,又推动了马铃薯全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看到,京冀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科研力量在北京,产业基础在张家口。从某种意义上讲,张家口地区的马铃薯种植、加工是产业发展之基,延庆的微型种薯研发、新品种繁育是产业腾飞之翼。双方只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相互借力、协同发展、强基固本,实现资源共享、园区共建,加快马铃薯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将会引领全国薯业发展的新航标。

(五)以京张优质农产品推介会为平台加强京津冀蒙农业交流与合作

自2016年京张优质农产品推介会创立以来,北京市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密切合作,积极推进京津冀蒙等地的农业交流与合作。2018年,第三届京张优质农产品推介会由北京市延庆区农委主办,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延庆区人民政府、《中国食品安全报》作为特别指导单位。会议期间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的160余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6400平方米,展出品类600余种。

第三届京张优质农产品推介会秉承“展示成果、推动交流、促进贸易”的办展宗旨,参展产品涵盖了京津冀蒙等地的农产品、食品企业,集中展示推广了京津冀蒙优质农产品发展的最新成果。此次推介会集中打造京张乃至京津冀地区优质农产品展销的品牌展会,成为立足北京、覆盖京西北的农业合作、农产品促销的权威平台。在展会前期,延庆区积极开展“10.17”国家扶贫日消费活动,邀请内蒙古兴和县、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怀来县等受援县(区)合作社、经济体、扶贫企业等参加2018年京张优质农产品推介会,推销当地优质农畜产品,拓展进京销售渠道,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还举办京津冀食品安全与农贸高峰论坛、“延庆金禾奖”京津冀优质农产品排行榜颁奖典礼等众多丰富多彩的论坛及活动。相比前两届京张优质农产品推介会,既有传承和延续,更有创新和发展,是涵盖范围更广、触及层次更深的一场全方位推介活动。

京张优质农产品推介会旨在增强京津冀蒙等地农业产业技术成果的交流合作,促进京西北地区农产品资源的互补与相通,促进京津冀蒙等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的跨区域流通合作,为实现京津冀农业产销对接做出贡献,进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2022年冬奥会。

(六)产销对接助力京津冀农业合作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和环京津冀扶贫的重要指示,加快环京津冀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自2016年开始,组织有关单位举办了连续三届的京津冀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第三届对接活动现场由前两届的全国农业展览馆移师到了亚洲最大的“菜篮子”——新发地市场。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京津冀三地农业农村部门的领导亲临现场,共同助力京津冀三地品牌农产品的宣传推介。

京津冀地区既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有广阔的农业生产基地。因此,京津冀农业合作具有天然的互补优势,目前已经天然地形成了农产品生产流通大格局。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的京津冀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动了京津冀三地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的建立,促成了稳定购销合作关系,构建起京津冀优质高效现代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京津冀大品牌的塑造,增强了三地优势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为京津冀特别是河北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天津积极举办京津冀优质农产品展示交易会和京津冀年货节

1.2018中国(武清)京津冀优质农产品展示交易会。正值中秋佳节和中国农民丰收节,2018中国(武清)京津冀优质农产品展示交易会暨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农品展在天津市武清区举办,不少京津冀地区市民前来“赶大集”。本次展会共设置100个展位,现场人山人海。除了京津冀地区农特产品外,还有甘肃省、西藏自治区商户带来的当地特产,如甘肃静宁县苹果酿成的XO酒、西藏江达县的章子菌和野生枸杞……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增强区域内农业资源整合,延展农业产业链优势和竞争力,武清区计划以此展会为平台,进一步深化“通武廊”地区农业合作。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武清区近年来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累累硕果,农业产值和规模在全市名列前茅,绿色农业已经成为“京津卫星城美丽新武清”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2.品味静海·京津冀年货节。天津市静海区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积极与全国各省市携手打造2018“京津冀年货节”这一独特的产业平台,精准对接市场。不仅有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的产品参展,年货节作为产业平台还向甘肃、西藏、新疆等对口支援地区发出了邀请,将办年货与扶贫攻坚有效结合,如新疆大枣、甘肃苹果等特色展品也同时亮相年货节,让产业扶贫增加了更多的自身“造血”功能,加速了扶贫对口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集中发力。

(八)京津冀蔬菜产销对接大会

2014年落成的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是河北省保定市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要招商项目,也是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内升外扩”战略布局的亮点工程。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作为民生保障的首要条件,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供应如何更好地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的农业部门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探索出一条服务京津冀农产品供应、提升区域现代农业和流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016年9月21日,京津冀首届蔬菜产销对接大会在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发地物流园拉开了帷幕。会议由河北省农业厅(省农工办)、北京市农委、天津市农委、保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会议围绕“绿色、生态、高端、发展”主题,全面展示河北蔬菜产业发展成果,搭建京津冀蔬菜产销合作平台,促进京津冀蔬菜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建设优势互补、产销一体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大会集中展示了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新设施、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河北省蔬菜种植基地与来自京津等地的买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和采购协议,番茄、黄瓜、青椒、豆角等68万吨蔬菜在会上找到买家,交易金额16.3亿元。京津冀三地联合举办首届蔬菜产销对接大会,是落实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引领河北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盛会,也是促进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市场相通的重大举措。本次大会通过搭建京津冀蔬菜产销合作平台,建立蔬菜产销对接的长效机制,促进了京津冀蔬菜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辐射带动了京津冀周边区域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三地蔬菜产品向优质、高端、精品快速提升,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在二期项目中,河北新发地将走“旅游+市场”的创新之路,围绕创新驱动和产城融合发展,把高碑店打造成我国最大的进出口食品国际贸易港。主要建设三大园区:国际食品科技博览园、国际食品保税物流园、“天下食都”主题公园。“天下食都”主题公园将参照好莱坞“环球影城”的模式进行打造,以体验式旅游为主轴,汇聚世界各地的食品文化,构建一个具有科普性、娱乐性和体验性的主题公园。游客可以亲身尝试制作和品尝中外小吃,去科技博览馆了解世界各地的农业发展史与现代农业科技,也可以亲自到农场务农或体验各种围绕务农主题设计的游乐设施。

2017年,第二届京津冀蔬菜产销对接大会秉承“展示精品、宣传推介、深化合作、促进对接”的办会宗旨,围绕“绿色、高端、共享、发展”主题,安排了现场观摩、冀菜精品展、装备物资展、局长卖菜、产销洽谈、对接扶贫、专家讲座等活动。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天津市农副产品流通协会、河北省蔬菜行业发展联合总社共同发起成立京津冀蔬菜产业联盟,与会领导现场为产业联盟举行揭牌仪式。第二届京津冀蔬菜产销对接大会,全面展示了河北省蔬菜发展成果,提升了河北蔬菜的知名度,促进了京津冀三地蔬菜产销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河北蔬菜产业朝着“科技、绿色、品牌、质量”的方向迈进。

继2016、2017年成功举办两届京津冀蔬菜产销对接大会后,为有效落实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促进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2018年5月河北省高碑店市又继续举办了第三届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大会。对接活动秉承“保障京津、服务雄安、展示精品、促进对接”的宗旨,突出“绿色、高端、共享、发展”的主题,通过精品展销、冀菜盛宴、局长卖菜、产销洽谈、专题讲座、扶贫对接等多种交流形式,别开生面地展示河北省蔬菜、食用菌和产业扶贫成果,促进三地产销深度合作,推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河北省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贫困县重点农业企业负责人,同京津等地经销商和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采购代表,以及蔬菜食用菌生产装备企业负责人等2000余人齐聚大会,面对面洽谈合作。

(九)面向京津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廊坊)农交会聚焦乡村振兴

2018年9月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以“科技、绿色、品牌、质量”为主题,由农业农村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农民日报社》协办;廊坊市人民政府、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省供销社等承办。

之前,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1届,搭建起农产品产销衔接的良好平台,成为展示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的窗口,深受广大农业客商、农民朋友和科技人员的关注。本届“农交会”进一步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向京津、放眼全国,围绕“展示成果、推动交流、促进贸易”的办会主旨,紧密结合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精心设置了科技绿色、品牌质量、展示贸易三大板块和大会分会场等四部分内容,共有13个专题展、13项活动、4个分会场,以及领导巡馆、大会开幕式、项目签约和多项各地自办活动。

雄安新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孵化论坛、农林科技成果转化展、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展、河北国际绿色农业周、河北现代农业发展论坛、电子商务进农村高端论坛、中国国际农业遥感应用技术高峰论坛、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展、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展、气象服务现代农业展、农业综合开发成果展、绿色粮油展等12项科技绿色板块活动,河北省十大特色产业工作先进县等评选发布、河北省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论坛、环渤海奶业发展论坛、京津冀果品争霸赛暨获奖产品展、都市现代农业暨乡村旅游发展峰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等7项品牌质量板块活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展、区域特色农业展、河北省现代农业展、供销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展、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农产品展、河北省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农产品展等7项展示贸易板块活动,在农交会期间得到了集中亮相登场。

此外,大会还设置了金丰农科园、第什里风筝小镇、林城村美丽乡村和新苑阳光农业高科技园区等4个分会场,对外集中展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及发展模式,将现代创意农业拓展、高新农业示范、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农业科普教育、美丽乡村等进行普及推广。

本届“农交会”大会主题更加鲜明,通过组织高端论坛、专题对接、贸易展览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新成果,努力打造现代农业成果展示窗口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平台。板块布局更加合理,大会活动板块围绕主题,组织举办多项优势互补的主题论坛、贸易展览、项目签约、新闻发布等活动,努力做到错位展示、相得益彰。会议内容更加超前,围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在进一步明确各项活动主题、展览重点的基础上,首次创新设立举办多个展览和活动,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风向标,引领农产品结构调整方向。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会展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从京津冀会展农业协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京津冀会展农业已经具有一定成效,围绕京津冀,会展农业已经积极展开了多种活动和项目,京津冀在会展农业协同发展方面拥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一)京津冀三地农业的功能定位不同

从京津冀三地各自情况来看,北京、天津、河北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较大差异,分别处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同阶段。北京、天津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59亿元、200亿元,占比仅为0.7%、1.3%,体现出发达的都市型产业结构;河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447.5亿元,占比为11.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北京、天津农业功能定位主要是都市型农业、休闲型农业、设施农业、会展农业和城郊型现代农业,传统农业规模明显下降。而河北省仍然是农业大省,农业在河北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的是保障京津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责任。

(二)京津冀三地农业协同发展意识相对较弱

京津冀现代农业区域协作涉及2个直辖市和1个邻省的整体协调关系,跨越多层行政区,由此导致长期以来区域内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此外,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地区较多依赖政府投资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作用,缺乏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共同建设和公共产品合作共建的意识,从而阻碍了三地农业的公平合作和协同发展。

(三)农业会展过度依赖政府支持,协会、中介组织建设滞后

会展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加上农业的弱质性,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给予扶持。但政府部门主办会展往往“重招展、轻服务”“重形式、轻内容”,有的甚至为了“政绩”形象而过度干预,经常重复举办相同主题和内容、规模小、档次低的农业会展,不仅大量浪费了会展资源,达不到预期的交易效果,反而引发同类展会之间的恶性竞争。

政府过度干预农业会展的原因主要是农业会展相关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缓慢,滞后于农业会展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建立权威的全国性农业会展行业协会组织,虽然有许多地方性行业协会,但大多隶属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缺乏独立性,这束缚了农业会展的管理和监督能力。农业会展中介组织数量严重不足,主办方和会展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信息不对称,市场供求失衡,会展资源得不到充分优化组合和有效利用。

(四)国际竞争力低,国外会展巨头冲击国内市场

客观来说,京津冀地区的农业会展行业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发展思路和市场定位也不明确,市场化程度低、管理不科学,过度注重展会规模、交易金额、合同意向等经济指标,忽略了会展品牌效应的建立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对外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目光局限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忽略其他国家的优质资源,导致参展的国际参展商数量少,参展意愿不强。许多冠以“国际”字样的农业会展活动中,参展商和观众绝大多数都来自国内,不符合“国际性会展要求国际参展商占参展商总数10%以上、国际专业观众占专业观众总数5%以上”这一业内标准。此外,大量国外知名会展集团来华办展冲击国内会展市场,一方面,国际展览巨头具有资金实力强大、品牌信誉度高、管理水平高、市场运作经验丰富、超国民待遇等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会展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开放、透明,国外会展企业大有占领和瓜分国内市场之势,对本土农业会展产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一定冲击,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对这些企业走出国门、进军国际高端市场有不利的影响。

(五)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总体上看,全国会展学历教育发展迅速,会展相关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会展行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系统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对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虽然开设会展专业的高等院校和学生数量增多,但其中高职院校数量和高职学历学生占有较大比例,而本科学历的会展从业者较为缺乏,硕士和博士学历的高层次会展人才更为稀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会展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培养机构层次不高,会展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高质量教材缺失等原因造成的。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农业会展总体效益较低,薪酬和福利待遇水平相比其他行业会展较低,因而对高素质会展人才缺少吸引力。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未经系统学习和培训,且对农业相关的农学、生物科技、农业机械知识不精通。熟练掌握外语、擅长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此外许多农业会展企业只看重会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主动性,没有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六)会展举办时间、地域分布不均衡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时序性和地域性特点,客观上造成我国农业会展举办时间、地域分布不均衡。农业会展举办主要集中在每年的金秋季节(9—11月),反映了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农产品营销的需要。但会展活动举办时间过于集中,导致“扎堆”和“撞车”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和观众的参展积极性,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会展的交易效率。

(七)会展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总体而言,京津冀地区的会展配套服务在全国算是名列前茅的,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大。大多数会展场馆展位装潢设计、外语同声传译系统、消防安全等服务不到位;场馆信息技术设备落后,没有开通电子商务平台或网上支付客户端,导致交易程序烦琐、费时,无法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部分会展举办城市交通不便利、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星级酒店数量不足等,造成跨区域尤其是国外参展商、采购商、观众出行的不便,影响其参会积极性,不利于农业会展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会展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京津冀地区依托其地理优势和集聚能力,近年来每年在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北京市举办的大型农业会展活动络绎不绝,展销会也有很多,而每年会展业带动的地方直接收益也较高。其发展会展农业具有众多优势:

1.政府高度重视。京津冀地区重视对会展业的规范,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明确提出规范三地展会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展会设施建设,丰富展会类型,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引导农业企业加入农业展会行列。

2.区域位置优越。京津冀地区优越的区域位置主要体现在:一是京津冀是华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经济辐射作用强,对外开放程度高,为会展农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和雄厚的经济条件;二是处于环渤海经济发展区域,衔接内陆、临近东亚的地理优势为京津冀会展农业带来潜在市场;三是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满足了会展活动人员参展的各种需求。

3.会展场馆资源丰富。北京素有“会展之都”之称,其成熟的会展产业体系能够为举办农业展会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此外,北京市在每一年的“城市展览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均名列前茅。目前,京津冀地区城市群拥有大批重点场馆以及众多中小型的场馆,形成了各个层次的场馆相互配合的有利局面。

(二)劣势分析

1.农业展会市场化程度低。京津冀地区的农业类展会多以政府主办,委托其他部门、行业协会或者企业承办,如北京农业嘉年华、北京种子大会等,都被打上了政府的印记。为了引进资金、打造品牌、促进农产品交易,政府部门加大对会展农业的举办力度,农业展览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束缚,难以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而且重复举办的会展活动也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造成农业、场馆、信息等资源的浪费,降低展览会的经济效益。

2.会展农业现代技术应用不足。“互联网+农业”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会展农业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传统农业模式的根深蒂固,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还存有模式固化、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在京津冀地区举办的大多数农业展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形式,借助视频、报刊、宣传册、模型进行宣传展示,而在国际农业会展中广泛应用的现代虚拟技术在京津冀地区举办的农业展会上难得一见。

3.会展农业专业人才缺乏。会展农业要求的专业人才是具有扎实的会展知识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策划组织能力,同时具备农业素质、对农业市场具有较强的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虽然京津冀地区尤其是北京的农业会展专业人才在全国占比相对较高,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专业类别,导致会展设计人才较为紧缺。同时,设有会展相关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设有具有农业特色的会展农业专业的院校更是屈指可数。此外,院校与企业尚未达成统一的协议,仍未建设起会展产学研用基地,高素质会展农业人才依然缺乏。

(三)机会分析

1.经济实力强劲。目前,各地均高度重视市场对农业的导向作用,各农业龙头企业也重视通过在展会上展示其所拥有的优质农产品、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以此来为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和会展农业的举办奠定了基础。

2.信息集聚。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的“桥头堡”,具有聚集区域内的农民和农业类企业,减少中间交流的误差,提供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农民更好地了解农产品消费者的需求等作用。通过信息共享,农业行业最新的资讯为众涉农企业及农户所知,使其明确农业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加快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每年一届的北京种子大会,成为下一年种植业的重要风向标。

3.科学技术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农产品的生产产业链条广泛运用新型技术。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难度,也达到了生态保护的目的,有助于推行名特优新品种,加深企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了解,推动科技企业的研究步伐。由于会展农业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出来,把先进的宣传、交流、展示、体验的现代技术应用到展会中的实践越来越多。

(四)威胁分析

1.周边城市竞争激烈。京津冀地区面临的挑战主要来源于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中原地区及东北地区会展农业的发展,尽管京津冀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位置,但是上述地区的会展农业发展有的已形成品牌,在国家加大对会展农业扶持力度的情况下,各省市也加大对会展农业的投入。尽管京津冀地区是具有诸多区位优势,但是依然存在服务不完善、类型单一、重复办展情况严重、还未形成竞争力等问题,制约了会展农业的发展。

2.品牌农业展会不足。虽然京津冀地区举办的农业展会数量庞大,但是通过UFI认证的为数不多,即在京津冀地区举办的品牌展会数量少,更不用说起步较晚的农业展会。此外,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多为政府组织和举办,还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降低了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的发展活力和优势。

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快会展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联动发展机制

京津冀虽已具有一定数量的会展农业形式,但其区域联动效应还较弱,分散、各自为营不利于京津冀会展农业的协同发展。为保障京津冀会展农业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三地会展农业之间关联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要建立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联动发展的机制,包括区域规划联动机制、企业与协会联动机制、产业与物流联动机制、人才教育与战略培养机制以及品牌展会拓展机制。通过五大联动机制深化区域之间会展农业领域的合作,助力会展农业的联动发展。其次,要制定京津冀会展农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包括加强政府间合作,建立省级协调机制;重视行业协会的力量,推进联动发展;联动规划,制定差异化策略以及整合三地会展资源,联动办展,进而解决当前三地会展农业孤立发展、联动效应弱等问题。通过以上机制和对策推动三地会展农业合作与发展,并加强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京津冀会展农业的整体实力与辐射力,带动区域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明确政府定位,加强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建设

从欧美会展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在会展行业的发展中,政府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职责,不干预会展活动的具体管理事务,推动会展市场化发展,积极协调组织交通、工商、消防、海关等部门为农业会展举办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创建权威性的行业协会,如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AUMA)、美国展览管理协会(IAEM)等,行使会展行业管理职能和规范权力,制定会展农业行业评估、认证标准,协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农业会展市场有序健康运行。此外应加大农业会展中介组织建设,调节农业会展市场供求,实现会展资源高效配置和利用。

(三)健全会展配套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

会展农业产业属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产业,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业,服务质量的好坏决定会展农业发展的成败。会展行业的关联性特点决定其发展需要其他行业配套服务的支持。政府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住宿、餐饮、交通、娱乐、零售、通讯、物流、金融保险、广告印刷、安保反恐等配套服务,为农业会展的举办创造一个方便、快捷、安全的外部环境。着力提升会展场馆硬件服务水平,场馆应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直观、全面地展示展品特性;依托信息技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促使商家和顾客低成本、高效率开展商贸洽谈活动;通过网络及时发布会展信息,促进信息共享,保证人流、物流、信息流准确顺畅,提高农业会展运营效率。

(四)着力加强会展农业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建设

会展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大量高层次、高素质,具有全球视野的会展人才是会展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京津冀地区的会展农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水平既懂农业又懂会展的人才作为支撑。根据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会展农业专业人才的建设:一是建立完善会展农业教育体系,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优化课程设置,采取“产教结合”“校企联合”等方式,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交替培养的模式;严格规范会展农业人才资格考核、认证工作,建立完善奖惩机制,保证教育质量。二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加强人才交流,引进国外优秀会展农业人才或者资助国内从业人员到国外参加培训,全面提高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政府管理部门和会展农业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完善用人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为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

会展农业作为国内外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贸易的重要平台,必须重视其对农业贸易经济的促进作用。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产业应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支持有实力的农业会展加入国际会展组织(如UFI、IAEM、ICCA),依照高标准规范改进会展服务,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增加国际化元素,提升国际知名度;二是鼓励有特色、有条件、品牌化的农业参展商走出国门,积极参加国际高端农业会展,对外推广和宣传京津冀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建立品牌效应,打造国际美誉度和竞争力;三是大力吸引国际知名的会展集团、会展创意和策划公司来京津冀地区举办农业会展,并积极与国际会展企业和机构交流沟通,学习其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推动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六)创新和丰富会展农业发展模式

创新和丰富会展农业发展模式,结合各地区特征,采用多种发展模式。加强农业会展与节庆、会议、旅游、文化等行业的互动与结合,发挥会展农业的产业联动性和行业辐射力。结合京津冀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农耕文化、原生态旅游资源,因地制宜,举办会展业、农业、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会展,宣传旅游目的地独特的农业成果,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使农业、会展业与旅游业发展相得益彰,探索现代会展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通过农业嘉年华,展示农业、会展业和娱乐业三者的有机结合,以“休闲、体验、娱乐”为活动主题,搭建参展商和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艺术、文化、创意、休闲、品美味等形式增加农业会展的丰富性、趣味性,吸引观众参与。例如北京市昌平区举办的农业嘉年华,通过设立农事体验乐园、拓展休闲乐园、主题狂欢乐园、农业时尚秀场,吸引了大量参与者,商家和观众满意度非常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