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政策主线。而发挥农业多功能,推进产业融合成为创造新供给、培育新业态、实现新价值、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途径。近年来国家政策和中央文件反复提到要推动产业融合。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明确提出要“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要“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因此,推动农业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丰富农业的发展业态,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也为推动乡村振兴培育了新动能。
与此同时,随着自然教育和体验经济的兴起,农业成为发挥教育、社会、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领域,农教融合得到空前的重视,农学实践活动和学生研学方兴未艾。2014年,中央文件提出将研学旅行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关于2017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推荐工作通知》。北京市教委还提出“1—8年级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学时”。
因此,深入探讨当前农业与教育融合的主要实践模式——教育农园,不仅深化教育部门课程改革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能力培养路径,同时也推动园区转型,实现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助力乡村建设。
一、农业多功能概念的提出及特点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并正式提出“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它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
1.经济功能,持续的食料供给。主要表现在为社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对食品的需要,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
2.生态功能,对环境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的作用上。如水利、防洪、防塌、防水土流失、保持河流的安定、地下水的涵养等;保护自然生态、自然景观,保持生物多样性。
3.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4.文化功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主要表现为农业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方面,对传统习俗、民俗活动、祭祀活动等与农耕传统有密切关系的文化活动的保护与传承。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其内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5.教育功能:了解自然,感恩自然。农村有丰富的动植物、广阔的自然环境,不仅为生命提供食料,也为人们提供成长的精神力量。农业可以提供多种教育资源,对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农业多功能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涵盖多种经营领域,包括食物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能源农业、都市农业等经营领域或经营模式;二是与传统农业经营目标不同,它以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户增收、农民富裕为根本目标;三是其经营要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四效合一”;四是利用与农业相关的所有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等;五是积极回应社会经济要素的转型升级的需要。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不仅具有最为基本的食品保障功能,同时还具备原料供给、就业增收、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注重挖掘和体现农业的多种功能”。近几年,国家政策和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强调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因此,探讨农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实践模式教育农园,符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要求,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二、北京教育农园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教育农园,从研究上来说,相关的著作很少;从实践上来看,也没有独立命名和建立的教育农园。实际上,对教育农园的判断标准主要是根据园区的发展理念以及主要服务对象和发挥的主要功能来界定的。依据不同学者的观点,本文将教育农园界定为休闲农园的一种发展业态,它是农业园区的经营者立足园区特有的自然生态、农业种植、农业文化等资源,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设计系统的农业体验项目,为服务对象提供农业认知、体验和相关教学服务的一种休闲农园。教育农园突出知识和科普教育,具有教育与示范功能,同时也具有休闲与娱乐、生产与生活、生态与旅游功能。教育农园不再以生产为主,除了普通农业园的观光、休闲功能外,主要以科普教育功能为主,主要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给农业认知、体验和相关教育。
(一)政策鼓励,部门推动,实践活动方兴未艾
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将研学旅行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起,历届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因此,积极推进农业与教育的融合,不仅丰富农业的发展业态,也拓展农业的教育功能,符合国家政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方向。与此同时,教育部门积极推动。近几年,连续出台相关文件。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关于2017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推荐工作通知》。北京本着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三个原则,印发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管理办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方案》《关于发展优秀研学基地、组织机构会员的通知》(京教学〔2017〕10号)。北京市教委提出“1—8年级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学时”。与此同时,北京社会大课堂活动及中小学实践基地方兴未艾。截至目前,多家农业园区成为市、区级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年接待学生人数众多。同时,学生学农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业研学基地,也成为农业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二)园区发展迅速,学农实践类型多样
综观全国,北京及各省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迅速。不少园区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注重发挥农业的教育功能,依托现有资源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自然的奥秘,体验自然之美;同时在活动中传承农耕文化,培养学生亲手劳动,陶冶勤劳自立的品行。依据园区的发展理念及主要服务对象和发挥的主要功能界定,当前的教育农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校外课堂社会实践基地。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完善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基础工作。以北京为例,园区主要是依据《北京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市级优质资源单位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如园区场地的瞬时接待规模、消防设施视频覆盖、应急医疗救助设施等)和软件条件完善(如课程开发与融合、时间和制度保障等),将社会大课堂工作列入园区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按照教育部门要求切实履行社会义务和安全保障责任。二是农业科普基地。构建“科普基地—学校”的活动体验模式,为学生搭建农业研究性学习、动手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走近农业,体验农业实践的乐趣,促进学生了解掌握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农业综合素养。《2017北京市中小学生农业体验实践活动方案》提出“力求构建‘科普基地—学校—家庭’”的活动体验模式。学校通过确定和完善农业研究选题,明确种植方案,农园为学生提供农业实践基地和农业种植培训的实践模式。三是农业研学基地。研学,被教育界公认为是当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之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研学活动。北京农学院成为学生住宿研学的重要基地。除此以外,近几年,由于学农实践的深入人心,还出现了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辟学农菜园、学农基地、鼓励水桶稻种植、鼓励多肉植物种植等进行学农实践。此外,农业科技园区也成为学生学农知农的好去处。
(三)着力农业多功能开发,项目设计种类较多
充分挖掘农业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功能,注重在活动中融入农业、美学和文化元素,提升体验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总体来说,当前的活动类型主要有六种。一是采摘观赏类,这是教育农业园区的主要产品之一。依托园区自己种的有机蔬菜、水果或其他有机农作物,让学生在采摘的过程中,享受劳动的快乐,体验采摘的愉悦,并认识更多的蔬菜和水果等品种。有些园区利用种植的花卉品种,让学生在观赏中学习知识,培养和增进感情。二是教育科普类。在园区,孩子们可以学习到植物的基础知识如:品种、外形、播种和收获季节、生长习性、开花结果的过程等,还可以通过亲手种植更加深刻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在农园内还可以看到真实动物的样子、生活习性、可以近距离的接触。三是体验DIY类。农园内猫、狗、鸡、鸭、鹅、猪、牛等的动物可以认养,菜地、麦田、果树等其他类型的农业作物植物和土地可以认种,通过这样的互动体验增强学生对农园的产品印象,增加家长和孩子对农园的忠诚度,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创造额外的利润。还可以亲手制作工艺品,利用原生态的材料,制作自己喜爱的手工品,现挤牛奶、自制龙须糖,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四是休闲娱乐类。利用园区的资源设置游乐活动。在农园内开发很多活动项目,如:稻草游戏、攀登游戏、稻草迷宫、麦田迷宫、高粱迷宫、捉稻草迷藏、斗鸡小游戏、农作物玩乐场、小猪赛跑等等。五是农业创意玩具类。农具、农产品、农作物等等经过加工创新就可以变成孩子的物件。比如产品的有:农具小模型、农庄搭建小玩具等。六是野外拓展类。这类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丰富儿童的野外生存知识,培养儿童顽强的毅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摆脱困境的勇气,培养儿童独立能力,团队的精神。
此外,从发展主体来说,主要以企业经营的为主,政府和学校主导的农园很少。这些园区的创始人或管理者通常是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新农人,他们对农业有情怀,对教育有认知,并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运营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市场的方向。
三、北京教育农园发展的经验和成效(www.xing528.com)
(一)关注课程开发
基于现有农园资源,进行体验式课程开发与设计,是教育农园的灵魂。当前的农场体验式课程,结合了农业资源和文化创意,通过营造具有美感的休闲环境和丰富的主题内容,让学生互动、参与、体验了农耕的美好,收获了快乐。以北京校外课堂实践基地为例,园区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了年龄段和年级,并形成了不同的体验教育活动类型。如解说学习型(例如由讲解员带着学生认识植物,讲解植物的相关知识)、五感体验型(如引导学生聆听鸟鸣等)、手工创作型(利用林叶等废弃物等进行手工创作)、场地实践型(如采摘、植树等)和游戏拓展型(如破冰游戏等)。
(二)建立了运行机制
良好的内部运营机制是教育农园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以校外课堂实践基地为例,园区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安排专职教师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制度上,出台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活动实施细则和应急预案等。有些教育农园,甚至引进专业的运营人才队伍。
(三)开展了相关培训
一是教育部门组织开展了园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是教育部门结合校外大课堂等相关活动的基本理念、硬件设施建设要求、大课堂工作机制、学生服务和管理机制等制度要求,以及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需求等,开展培训,明确教育农园的定位和导向。二是园区开展了解说员的培训。解说员是学生与活动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扮演着宣传和教育的职责,又是活动有序进行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安全保障员,作用非常重要,园区主要对解说技巧、组织能力、安保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
另外,还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农业教育品牌,如田妈妈、亲农耕、七里渠农场等,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四、优化北京教育农园的思考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我国推进农教融合,不能单从业态发展、园区转型、经济效能提高的角度出发,应该提高站位,理念前瞻,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人性全面发展的角度开发农业多功能。通过学农实践活动,搭建学校学农教育、农业园区和乡村有效连接的平台,突出在地化和持续性,强调实践效果,实现教育为农业赋能,助推乡村振兴。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重视制度安排
法律保障、规则先行。站位全局,着眼长远,在推动学校学农实践中,政府部门要统筹安排,明确法律规定和相关制度安排,比如完善资金支持,土地支持政策,同时出台相应的规定对实施与执行进行监督和保障。教育部门要细化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组织编写推进家庭、学校适合不同场域不同层级的规范有效的学农专业教材和课程。要明确学农实践目标,并进一步深化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学农实践要求,目标,内容,方式,效果。要因地制宜引导和开展学生农业研学基地的遴选和建设工作,推动学生学农实践工作长期有效发展。
(三)机构保障,部门协同,深入推进学农实践工作
推动我国学校学农实践,必须加强机构和组织保障,而不能只是教育部门的“单打独斗”。建议对学生实践课堂、学农基地、学生研学等学农实践活动成立以政府部门牵头、教育部门、农业主管部门为主的联席会议制度,明晰各部门职责、任务、明确工作成效,将学农工作深入推进。
(四)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多主体参与,全社会协同的局面
学生学农实践活动不能是学校、园区的单方面的行为,而是要形成合力。一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市民、农民、农业团体、农业科研院校、农民合作组织、社团组织等积极参与农业教育,为发挥农业多功能,促进教育农业融合、推动教育与农村发展献计献策。二是要充分调动相关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实现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园区、乡村合作组织等多主体建设教育农园的力量,促进农园持续有效健康发展。
(五)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组织,发挥好平台作用,行业管理作用,共同推进学农实践升入。例如,可以通过协会搭建政府、学校、企业、乡村连接的桥梁;可以通过协会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开展标准研究和推广,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可以依据需求对园区开展培训,做好服务。
同时,在实践中,还要加强乡村和园区的黏性,要着力园区精致化、品牌化、差异化、特色化建设,细化项目资源,做足农味,做细产品。
执笔人:陈奕捷、李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