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农村是落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战略腹地。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三起来”工程的带动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京郊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都得到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然而,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来衡量,京郊农村依然是首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山区农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实施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3月底至4月中旬,北京市农研中心课题组开展了乡村振兴“百村千户”调研,对京郊13个涉农区进行了分组走访,按照乡村振兴“百村千户”调研的工作方案,延庆调研组于2018年4月上旬对延庆区张山营镇的西大庄科村、胡家营村、后黑龙庙村、玉皇庙村、龙聚山庄和四海镇的海字口村、岔石口村、永安堡村、南湾村、前山村等10个村和100位农户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延庆区调查村的基本情况
(一)所调查10个村资源禀赋情况
1.调查村的人口情况。这10个村共有1809户、4005人,其中劳动力2270人。10个村的劳动力从事家庭经营的有670人,本地务工的有593人,外地务工的有98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0%、26%和44%。从劳动力的产业分布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共有470人,占劳动力人数的21%;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有57人,占劳动力人数的2.5%;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有1719人,占劳动力人数的76.5%。
2.调查村的土地资源情况。10个调查村共有耕地5562亩,林地74562.3亩,农村宅基地2370.5亩。其中,耕地面积最大的是四海镇岔石口村,有1236亩;林地面积最大的村是四海镇前山村,达到17182亩,宅基地面积最大的是龙聚山庄村,有787亩。
3.调查村的集体资产情况。总体来看,10个村的集体经济实力较弱,集体资产总额为40073.4万元,所有者权益为38410.9万元,资产负债率为4%。其中,张山营镇龙聚山庄的集体资产总额最高,达到30453.9万元,占10个村集体资产总额的76%。其次为张山营镇胡家营村,集体资产总额为4445.8万元,占10个村集体资产总额的11%。再次为张山营镇玉皇庙村,集体资产总额为2278.5万元,占10个村集体资产总额的6%。
(二)10个村的经济发展情况
从村集体资产的经营来看,10个村集体资产的净利润总额为5419.5万元,集体资产收益率为13.5%。从各村具体情况来看,张山营镇龙聚山庄、玉皇庙和大庄科三个村的集体资产净利润依次位居前三位,净利润分别为2720.1万元、1721.9万元和759.5万元。从主导产业来看,10个村的产业分层比较明显。聚龙山庄、玉皇庙村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较早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民俗旅游业,吸纳本村农民就业,这两个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其余村庄的主导产业单一且发展缓慢滞后。南湾村的主导产业为花卉种植和乡村民俗旅游业,但产业还处于培育期。后黑龙庙村主要种植葡萄,2012年实现了有机转换,但目前在有机葡萄销售方面还缺乏高端渠道。胡家营村的主导产业是有机葡萄和苹果,近年来发展合作社联合社,带动农户的葡萄和苹果统一销售。前山村大部分农户依靠种植玉米为生,近期在培育高山胎菊;海字口村主要依靠林果业收入;永安堡村主要种植玉米、板栗、冰糖李子、茶菊,但都缺乏新品种、新技术的指导,面临着品种和果树老化等问题。岔石口村产业空心化,主要依靠种植玉米、板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农户增收主要靠外出务工。
(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情况
自北京市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延庆区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升。凭借世园会、冬奥会的重大发展契机,延庆区交通建设不断提速,对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延庆与京城的距离正在逐步缩短。延庆区乡村信息化水平较高,10个调查村的信息化水平都比较高,9个村已经实现了宽带入村。岔石口村2011年启动险村搬迁,村民于2014年搬入新居,2014年底,岔石口路及岔石口桥大修完工,大大改善了岔石口村群众的出行条件。
(四)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根据延庆区统计局数据,2017年,延庆区农村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1248元,增长8.5%;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4元,增长16.3%。根据北京市农经平台监测数据,10个调查村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所得平均为18756元,其中,大庄科村农民人均所得为31800元,龙聚山庄农民人均所得为21287元,玉皇庙村农民人均所得为20282元,最低为前山村,农民人均所得为15000元。
二、延庆区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人才缺乏
京郊山区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非常突出。一是山区村已经变成了老人村。延庆区四海镇15个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50%。在张山营镇和四海镇的10个调查村中,永安堡村60岁以上的村民达到70%左右,南湾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村人口的60%以上。二是各村劳动力外流导致村庄空心化,调查村的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比达到44%,其中,岔石口村、龙聚山庄2个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比例达到63%和55%。乡村空心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农民住房闲置率增加,张山营镇吴庄村的农宅闲置20余处,胡家营村农宅闲置达到50处。三是乡村人才缺乏。村干部反映村官政策取消后,很多村连会打字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了,前山村两委中年龄最小的村干部55岁。
(二)乡村经济基础薄弱,主导产业缺乏
京郊山区村集体经济基础弱,缺乏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尚在培育阶段,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农村土地碎片化和低效经营,农村资源处于沉睡状态,农产品销售渠道原始,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山区村内缺乏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效益低。位于深山区四海镇5个调查村的集体资产净利润非常低,海字口村和永安堡村的净利润为负值,前山村仅4000元,几乎为0。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山区村的土地碎片化严重,农户守着土地不愿意流转给村集体,老龄劳动力对土地的照顾也不如从前精心,农业的土地产出率非常低。永安堡村60岁以上的人口占70%左右,全村500余亩耕地,目前闲置200余亩。胡家营村有耕地900亩,全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36%,在村集体的努力下,20户流转了70亩,土地流转的租金为1000元/亩。三是山区村的特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永安堡村的“冰糖李子”、花会表演,胡家营村的古崖居遗址,吴庄村的特色水产养殖、舞狮队、手工漆雕、剪纸、乡村作家等文化资源等。每个村都能挖掘出一些特色的、传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四是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10个调查村中,除龙聚山庄不再经营农业以外,其他9个村的农产品仍主要通过传统渠道销售。后黑龙庙村有24家葡萄种植专业户和1家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葡萄500余亩,年产鲜食葡萄250吨,于2012年正式通过有机葡萄认证,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然而,村民普遍反映葡萄销售渠道窄,优质农产品卖不上价。2017年该村有机葡萄收购价2—3元钱,村民难以收回成本。
(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
延庆山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农民的期望和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10个村有6个村村干部提出了乡村振兴面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问题,100位农户调查问卷显示,有56位农户认为生活中的困难是买东西、看病、存取款不方便,费时费力。具体来看,村民反映的关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没有实现全覆盖。由于山区地势复杂,延庆山区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基本上没有下水和污水系统,直接影响村内环境和生活条件,村民强烈希望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尽快解决下水问题。吴庄村村里公交车经常停运,时有时无;公共浴室、公厕都没有配备。二是已建成的基础设施缺乏管护和维修,2004年开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已经15年,很多村的基础设施需要改善和提升。海字口村2008年建成使用的自来水管道已出现四处漏水的问题,村内太阳能路灯只有不到1/10可以使用,由于太阳能板维修费用较高,村内难以承担维修费用。南湾村是北京最美乡村,乡村旅游业是主导产业,然而村民反应村内地下水的水碱较大,阳光浴室管道经常被堵。吴庄村的村庄街坊路面因地下水过多,冬季经常出现路面变形的情况。三是农户对房屋改造的需求也非常强烈,前山村村内大部分房子是20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虽然近几年通过抗震节能等项目做了外墙保温、外部粉刷等,外立面较新,但其内在结构已严重老化,遇到雨雪天气,就存在房屋漏雨、倒塌的风险。四是村民普遍反映医保转诊手续较为烦琐,希望简化程序。四海镇、张山营镇卫生院条件有限,难以满足拍片等基本检查的需求,且药物种类较少。根据目前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一老’‘无业’须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办理转诊后到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方可纳入报销。未进行社区首诊并转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自理”。即农民去延庆区就医需通过四海镇卫生院进行转诊,往来交通、时间耗费给老人带来极大不便。
(四)受访农民增收面临较大挑战(www.xing528.com)
100名受访农户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8756元,低于延庆区平均水平。受访农户中有42%认为生活最困难的是事情不好找、增收难。从调查的10个村来看,农民所得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38%,工资性收入占35%,财产性收入占14%,转移性收入占13%。然而,山区村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普遍比较低,农民增收困难。吴庄村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天的收入在125元左右。多数村民反映工资性收入来源于护林员的收入,但不是每年都有。
三、首都山区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乡村是人聚居的空间,没有人的振兴,乡村振兴也无从谈起。因此,山区村振兴关键要实现人的振兴。空心化和老龄化是山区村产业凋敝、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又是乡村人才外流、外来人才难以留下来的重要原因。吸引外出劳动力回归,吸引新农人和新乡贤进入农村,关键是要围绕人才进村的需求和条件推动乡村振兴。
(一)全面提升山区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1.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一是针对山区村所处的特殊地质结构和每个村的特殊环境条件,建议由各个村自行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改造需求,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实现一村一策。二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新农村建设时期,很多村级道路设计标准基本能够满足当时的需求,然而,随着市民下乡和工程建设运输的需要,乡村道路建设标准下的道路很容易受到损坏,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期间,建议适当提高乡村道路建设的标准。三是建议对村庄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提升人居环境。针对山区非险村搬迁的村,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下,由专业技术机构出具危房证明后,允许村民自主在原址改建和翻建危房,保障居住安全和改善居住环境。
2.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抓手,重点提升乡镇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辐射能力。在乡镇中心镇区建设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功能体系下,全面提升乡镇级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形成乡村公共服务的“微中心”,实现一刻钟“生活圈”。通过镇域范围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便利化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促进乡村现代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在乡村推动网络挂号、电话预约挂号,改变传统的就医模式,避免村民“起大早赶晚集”,错过挂号时间等看病难题,允许急诊患者直接到三级医院就医,并可以纳入医保报销。在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硬件设施及药品配备达标前,取消山区农村“‘一老’‘无业’须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办理转诊后到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方可纳入报销”的规定,确保山区农民能就近、方便、快捷地享受到诊疗及用药服务。提高乡村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一是增加乡村内部的微交通、微循环路线,二是将共享理念引入乡村公共交通服务,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到乡村居民交通出行服务,促进乡村共享经济发展。
3.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手段创新。应用生态技术,推进山区村“厕所革命”,探寻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有效路径。建议采用生态复合型微循环污水处理方法,综合性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该方法既可以在居民集中的村庄进行综合多重单元系统的自由组合叠加应用,又可以在单家独院的分散住户进行单元系统的选择性拆分使用,为山区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一种效果良好、经济实惠的新技术。
4.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创新。参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管理,剥离村委会所承担的代收水费、电费、燃气费等事务以及村集体负责基础设施管护的职责,由相应的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管护的费用由财政拨付给相应职能部门。
(二)加快培育乡村新产业和新业态
1.盘活空心村闲置农宅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和高端会展业,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向国际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一是建议张山营镇借助冬奥会的机遇,以重大项目为带动,引进社会资本和高端智力资源,整体盘活打造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按照田园综合体的思维打造乡村高端民宿,让村里的水产生产变成垂钓休闲,让村里的豆腐坊变成豆腐制作体验店,让村里的文化园变成城里人的乐诗会、故事会,带动乡村产业兴旺,人气兴旺。深度挖掘山区村历史文化资源,引入合作企业共同发展乡村旅游业。二是以长城文化带为核心,将各村打造成为长城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和载体。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相关部门应该对张山营镇吴庄村的乡村舞狮队、手工漆雕、剪纸等文化重新振兴起来,让村里的休闲旅游成为具有吴庄特色的休闲旅游。三是对于分散的农家院和民俗户,建议成立村级旅游专业合作社,为各户农家院提供宣传、布草、餐具消毒等基本服务,提高接待水平,提升农家院档次。
2.依托山区优质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与沱沱工社、北菜园等开展积极合作,借助成熟的有机农产品推广平台,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促进优质优价销售。以乡镇统筹的方式,推进各个村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整体发展。以四季花海等知名乡村旅游品牌为引领,带动各个村花卉种植、园艺产业、茶叶加工、观光休闲和民宿等相融合的美丽产业体系的形成。依托一产,做足一二三产融合的文章,推进观光农业、高端民宿产业的融合发展。
3.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业、医疗、教育、卫生、环保产业、金融产业、健康产业、新能源服务产业的有效发展,一方面有利于补齐农村社会化服务短板,另一方面为山区农村创造更多产业发展机遇,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增长。
(三)提高乡村人才的待遇水平,形成人才回流机制
1.创新农村干部的薪酬机制,解决乡村治理中面临的经济压力和人才短缺问题。在政经分设改革基础上,形成以“市区政府补贴+乡镇政府绩效+村级工资”为框架的村干部和专业人才的薪酬机制,稳定“一懂二爱”式的农村干部与专业人才队伍。
2.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并轨。实行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劳动政策和就业管理,从总体上扭转农民就业兼业化、农民增收过度依赖于财政补贴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3.建立专业岗位人员高薪机制,吸引公共服务领域人才下乡。对于长期在乡镇、村工作的教师、律师、规划师、工程师、医护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公交司售人员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员,要制定政策保证其个人收入至少比城区同类人员平均薪酬高20%。对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岗位从业人员到城市六区以外的乡镇长期从业的,工资标准为城市六区内同等职称人员工资的2倍;对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岗位从业人员到城市六区以外的农村长期(超过5年以上)从业的,工资标准为城六区以内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岗位从业人员工资的至少3倍。
调研组组长:曹四发
调研组成员:张英洪、宋刚、魏秀芝、刘雯、陈珊、王丽、李婷婷、李颖、张胜军、王静、宋海艳、卢艳霞、胡辰
执笔人:王丽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