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我国经济建设形势的重大战略判断认为:“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贯彻落实质量发展方针,需要依靠高质量的人员,更需要依靠高质量的团队人员。更进一步探究分析,自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高质量的人员、高质量的团队人员如何产生?获取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从不同的学科出发,一定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从质量学科的视觉去探知,这就是人员质量和团队人员质量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由此而知,团队人员质量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持续提高的实践和需要,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催生的。
(2)质量实践的挑战
一直以来,我国的质量和质量管理大多都是引进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并再运用于实践。从20世纪50年代,以我国质量之父刘源张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传播和运用质量统计技术解决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随后,将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零缺陷管理理念、卓越绩效管理等质量管理方法引入我国,成为我国质量管理实践的重要部分。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普遍开展了基于ISO 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建设和认证工作,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中国产品、中国制造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是,在实际中推广运用国外质量理论和方法时,又常常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我国的质量管理实践是“喜忧参半”的,在许多组织中,质量管理实践是“形”多于“神”。依据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建立的企业质量体系与业务过程形成了“两张皮”现象,质量体系的运行就是“无中生有”的做法较为普遍,做或不做都无所谓,编造、补充“成文信息”即可,以应付内部审核、外部审核或各种检查、评比,从而获得证书或得到好的检查效果就好。许多质量管理方法的运用蜕变为:过程的编造,结果的反演,一场精心排练后的“表演秀”,只要获得大奖就是成功。质量管理效果不尽人意,质量管理效率更无从提起。这其中的丰富经验和教训,是广大质量工作者学习、借鉴、运用的宝贵知识财富,也是质量管理实践提出的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改进现有的质量理论范式或建立新的质量理论范式,以阻止这些质量实践的不良现象的发生。(www.xing528.com)
(3)质量理论的不匹配
在学习、实践国外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开展了新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总结和提炼了一些科学质量管理方法。近年来,程虹的宏观质量研究、项润的质量型发展研究、李正权等人的质量心理学研究等质量理论研究,航天的双归零方法、海尔集团的OEC管理方法等。这些方法的建立和运用是中国质量理论研究的开拓,促进了中国质量的发展,也为世界质量大厦添了砖加了瓦,做出了贡献,值得广大质量工作者的学习和借鉴。我国自有的质量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领域与研究成果与我国的需求,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且我国建立的质量理论与方法在世界质量理论与方法中的占比相当微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