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文化使命。培育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华夏文明商丘传承创新区,商丘既具有文化底蕴厚重、文化遗产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也面临着观念滞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短板与不足。为此,我们需要形成既融入中原又有商丘特色的文化战略,在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探索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新路上下功夫,为实现商丘又好又快跨越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保障。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商丘传承创新区,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文化发展的部署要求,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文化,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实现商丘又好又快跨越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商丘传承创新区的主要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商丘经过多年的粗放型快速发展,面临着能源枯竭、土地危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托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精华,着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能够将散落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素材转化成具有商业附加值的商品(服务),从而延伸带动若干个产业群并带动地区的发展。
(一)文化底蕴厚重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河南历史文化高地,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商丘境内拥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6万处,是商丘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商丘人才辈出,形成了“中华圣人文化圈”:孔子多次回到宋国,娶亲、祭祖、讲学;老子长期在商丘一带活动;庄子故里就在民权县境内,遗存有庄子井、庄子墓等;墨子是宋国人,长期奔波在鲁楚等地,做过宋国的大夫等。诸子百家的儒、道、墨、名等或起源于今天的商丘,或者和商丘有渊源。范仲淹曾在应天书院读书执教。2014年商丘古城被评为“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市市委明确提出“文化强市”战略,确立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奋斗目标,打出了“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的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彰显了新一届市委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商丘文化热烈深沉的爱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以及推动文化共建共享的强烈愿望。
(二)文化设施完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商丘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加强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有效覆盖和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先后实施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用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节会和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了一批本土特色浓郁的艺术精品。初步建成了统一规划、覆盖城乡、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解决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供需不协调的问题,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近年来,商丘市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逐年增大,商丘市博物馆、日月湖景区等大型文化硬件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商丘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文化商丘”丛书编撰完成。精心打造的核心价值观主题街道、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令人赏心悦目。坚持“以文惠民、以文育民、以文乐民”的服务宗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节、文化展览、读书节等各类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多,送文化到企业、农村、校园等,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影剧院8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7个,有线电视用户52.5万户,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三)文化旅游业强劲
商丘文物古迹西起民权白云寺,中经商丘古城,东到永城芒砀山汉墓,呈三点一线布局,文化旅游资源星罗棋布。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商丘近年来将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来打造。古城建设和修复紧锣密鼓进行;芒砀山景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日月湖景区成为4A级景区;宁陵万亩梨园、梁园区黄河故道、睢县北湖等景区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华商文化节、木兰文化节在国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越来越高。
2017年以来,商丘顺应旅游业态新趋势,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新理念。市五次党代会强调要打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品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围绕古都城做文章,在“一城阅尽五千年”中使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在商丘得到完美展现。商丘古城起点比较高,后发优势明显,可以有效借鉴其他景区和地方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在规划设计、整体理念以及定位实施等方面少走许多弯路,规避许多风险。
(四)文化传承创新扎实推进
近年来,商丘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顺势而为,扎实推进,涌现了许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经典案例。一言九鼎、实干兴商的商丘城市精神,涌动着无穷的文化力量,构成商丘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商丘古城、王公庄画虎村、火文化、木兰文化、庄子文化、华商文化节、木兰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已具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文化产业成为商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点与着力点。特别是商丘古城正在紧锣密鼓打造,是商丘文化传承创新的最佳范本。王公庄画虎村是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典型,文化和经济融合,被誉为“画虎第一村”,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美术)示范基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文化,振兴了文化产业。
(五)公民道德提升明显
多年来,商丘市委、市政府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把公民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公民道德建设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中硕果累累。商丘市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实施了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明显提升。从13年前自飞驰的列车下救人的李学生,到大家耳熟能详的好人黄伟、宋静、李东亮,一个个身边好人托起商丘道德建设新高地。
2018年7月16日,英雄的牺牲地温州举行了电影《李学生》首映式,李学生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与感人事迹让观众热泪盈眶。“商丘好人”道德品牌、文化品牌,带动了商丘由“商丘好人”向“商丘人好”的升华。德不孤,必有邻,随着“商丘好人”不断涌现,“商丘好人”群体不断壮大,必将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必定会影响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二、培育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商丘传承创新区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资源缺乏系统整合,产业格局不合理
商丘文化资源厚重,但很多厚重的文化积淀大多仍停留在博物馆、研究室里,因为缺乏商业运作能力而成为沉默的摆设。景区品牌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出现短视化的局面,一般是3—5年出现一个项目,跟风上马重复建设,再加上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较弱,造成一些文化历史没有充分利用上。商丘景点开发小、浅、散、乱,景区缺少文化底蕴,新修建的建筑物由于开发缺少论证,缺乏本土气息,导致与当时的历史不相符。商丘的文化品牌打造从整体上来说,还没有摆脱古气、土气、小气,缺乏大气、雅气和现代气息。今后,商丘文化产品有要新气色,必须要在开发新产品、提升新水平、培育新品牌、创作新精品上下功夫。
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明显。文化产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偏弱。商丘市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企业还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没有清晰的产业上下游关联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同时,系统超前、视角独特、充满创意的文化产品开发匮乏,制约了园区产业链的打造、产业功能的健全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二)资金投入不足,文化重视不够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是一项前期投入大,收效速度慢的工程。资金问题一直是阻碍商丘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商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落后于周边省市。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发深度不够,建设速度缓慢成为制约商丘市旅游业发展的桎梏。虽然已经建成一些人文景观,但是随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群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第一,农村文化活动经费紧张。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差、资金缺口大,大部分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来源缺乏。第二,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远远没有跟上农村群众的文化发展需求。部分村庄虽然已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体育场等文化活动设施,但这些设施并未被真正利用起来,其使用、管理、维护陷入尴尬局面。第三,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总体质量不高。现阶段提供给农村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单一、质量不高、品位较低,农村群众选择的范围窄,一般限于歌舞、农村乐队表演等,供求严重错位。
(三)城市文化形象不鲜明,文化认同不强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商丘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世事变迁,繁华不再,又使商丘人感慨不已。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吸引力的城市。城市文化的发展就是“城市”与“人”共同成长的过程。虽然这些年商丘市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在持续不断地实施,但是,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一些市民还没有学会和适应市民应有的规范,一些好习惯还没养成,缺少一些优雅、一些秩序、一些温馨、一些温良恭俭让。这些习惯需要教育,需要熏陶,需要时间和投入。(www.xing528.com)
城市建设规划未能体现地方特色。无论是建筑风格、空间风格、城市色彩,还是广场绿地、街心公园、市民活动中心等设施,缺乏文化内容,忽略文化含量,文化气息不浓,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
城市文化形象标识模糊。城市文化形象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位,现有的形象标识比较零散,缺乏一个鲜明易记的城市LOGO、主题词、广告语与宣传片,不利于城市形象积累。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及国道入口没有设立能反映地方文化特色或者旅游景区风光的宣传窗口。
浓郁的地方文化缺乏展示平台。虽然商丘的地方民间工艺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缺少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艺术场馆,也没有一个专业市场来做行业和市场的衔接。工艺美术和书画精品基本陈列在艺术家的工作室、家中或者生产企业、作坊里,若无专人指引根本找不到,市民和游客难得一睹商丘工艺美术名品和书画佳作,更无从购买。这既不利于产业化的形成和品牌效应的发挥,也影响了城市文化形象的打造。
一个文明城市仅有摩天大楼、绿地公园、宽阔马路还是不够的,一个文明城市应该是和谐宜居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应该有让群众生活在文化中的感受。城市既需要健康的体魄,也需要深厚、向上的精神底蕴。城无精神不兴,人无精神不立,要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应该在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传播,树立城市文化品牌,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加强城市文化形象广告宣传上下功夫,打造有魅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
(四)队伍建设弱化,文化人才匮乏
商丘市文化人才匮乏,亟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文化产业策划、生产、管理、营销人才和广告、创意、动漫、会展等业态人才非常匮乏。新闻、音乐、导演、影视制作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老化、断层、外流现象严重。各类创意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现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欠缺,综合素质不高。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农村文化建设人才流失,文化干部紧缺。大量农村青年在外求学毕业后选择在外地就业。相当一部分青壮年村民也拥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得不到有效补充。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商丘市在人才的引进工作上下得功夫不小,而人才引进之后重点是怎么留住,要想留住人才,在人才的培养和待遇提高上还有待提高。要想持续人才引进,应该保障其待遇应处于中上水平,让他们对工作有热情,对商丘的发展有期待。
(五)宣传力度不够,推介媒介单调
商丘有灵山秀水,有遗址遗迹,有寺院宫殿和陵墓,也有革命烈士纪念地,近几年,商丘市全面加快城市转型升级,虽然加大了宣传力度,但是,在很多人心目中,商丘并不是一个旅游城市,而只是一个传统农业区和交通枢纽城市。很多游客只知道平遥、丽江古城,而不知道商丘古城;只知道洛阳白马寺,而不知道民权白云寺。一些星罗棋布的文化景点不要说外地人不了解,就是商丘本地人也所知甚少。酒香也要勤吆喝,《三商之源商丘》出版后,商丘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才为大家所知,才有了商丘华商节的举办。
商丘历史文化资源不是没有宣传,而是在文化宣传方面投入不够,宣传方式单调,手段落后,力度不足,对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利用率不高,品牌的建设和形象整体包装也不够鲜明,吸引不了人的眼球。这就需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联合,通过举办各种交易会、博览会、推介会来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知名度。旅游景区的宣传,不仅仅依托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介传播,还需要利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等营销方式进行传播。营销渠道的选择,对于景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营销已成为现代景区的重要营销方式。大部分景区借助政府的力量,利用电视媒体进行景区的宣传,结合视频的画面、语音以及针对性的广告语等成功进入消费者的心中。
商丘旅游品牌宣传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开发资金和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多,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许多景区建设因资金缺口而停止的现象。总体来看,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开发旅游资源,推介旅游景点,培育旅游产业,创新旅游业态,商丘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之,商丘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文化产业的规模有限。本市文化资源的大量闲置和外来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形成极大反差,如果不能尽快形成我们的文化优势,就会有既守不住也打不出去的危险。
三、商丘打造培育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华夏文明商丘传承创新区的意见建议
(一)积极转换思想观念,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思想决定行为。要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除陈旧思维模式。商丘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传统文化观念严重,商丘是传统农区,缺乏与现代经济的关联性;另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文化观念太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政治性因素被无限放大,文化单位没有竞争观念,没有经营意识,没有对成本—收益的分析,没有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把握,文化“市场化运作”的能力差,导致文化资源被大量闲置与浪费。
近几年来商丘市各项工作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在城市基础建设、文化建设、惠民工程等方面的投入虽然很大,仍然和商丘发展的需要有一定差距。政府需在政策、财力、人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优质文化产品,以推进商丘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发展。
(二)突出主体文化定位,重点打造商文化品牌
品牌是文化的竞争力,品牌是文化的影响力,品牌就是市场份额。商丘不缺文化资源,不缺民间工艺,缺少的是政府支持和创新力度,缺少的是大张旗鼓打造文化品牌的政策和措施,缺少的是能够在全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化品牌。在对文化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形成文化品牌,在壮大文化品牌的进程中进一步实现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重组,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大势所趋。
要想商丘出彩,文化必须精彩。南京以民国文化和明朝文化为突破口,商丘可以以商宋文化、汉梁文化、古城文化为突破口,切勿舍本逐末,冲淡主题。要提升商丘文化内涵,打造商丘文化名片,应加强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史专家、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的联系,组织专家对与商丘有历史渊源的历史名人(如孔子、墨子、庄子、范仲俺、贾谊、华商始祖王亥等)的思想体系进行系统整理,详细阐释。以建设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区为契机,建造商丘历史名人博物馆、雕塑园及长廊、民间民俗展览馆、书画古玩收藏馆等。
(三)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把旅游景点建设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把景点与戏曲、民间文艺及艺术、古玩书画、民间绝活等结合起来,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小品、歌舞等文娱活动。实施“文化+”工程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等传统产业运用互联网创新成果,实施“科技+”战略,运用文化科技支撑,深化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3D打印等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培育和发展动漫游戏、网络试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艺术品网络交易等文化科技融合新兴业态。
(四)探索全域旅游新路,提升文化产业效益
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具有天然联系。如果说文化是旅游之魂,那么旅游则是文化之体。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完善配套,延伸链条。加强对现有文化场馆的保护利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动漫、影视传媒、文化演艺、节庆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比重和贡献值。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游、民间传统文化游、特色农产品休闲游、创意文化游等旅游形式。在打造旅游产品时,要创造不同的文化空间形态。商丘演艺集团、民权县王公庄画虎村、宁陵刘腾龙笔庄等在全省全国知名度很高,要充分挖掘这些文化产业的潜力,大力发展“文化+制造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互联网”,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五)持续打造好人品牌,讲好商丘历史故事
好人是商丘城市的符号,也是商丘城市的名片。要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为契机,大力弘扬“商丘好人”文化,努力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融入市民血脉,化为城市基因,为商丘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要持续打造“商丘好人”品牌,使“商丘好人”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持续扩大,用身边典型教育人、鼓舞人、感动人,使商丘成为感动中国的道德之城、好人之城。
以商丘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讲好商丘故事,撰写剧本,搬上舞台,制作电影、电视剧,开发历史传说故事。着眼于打造商丘古都城,讲好“一城阅尽五千年”故事,依托列入国家规划的大运河文化带,以文化资源为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线、文化展示为平台、项目建设为抓手,将众多景区项目连片整合,着力打造以“文化”为主元素的文化长廊,让豫东大地上的遗产、馆阁中的文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切实把商丘建设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高地。
(主持:孟书华 执笔:张香梅 成员:乔智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