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书写民生答卷

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书写民生答卷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组织推进并成功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进程中,无论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与核心指标,还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60万人降至682人,其中20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全部动态清零。

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书写民生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组织推进并成功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更为人类减贫事业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进程中,无论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与核心指标,还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持续构建并不断织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针对贫困群体建立健全包括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等的收入保障体系,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保障体系,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内生发展体系,以及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为脱贫攻坚战取得最终胜利夯实了最牢固的根基。

一、健康扶贫:力阻“病根”变“穷根”

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必由之路。有关部门印发实施《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兜底保障机制,降低贫困患者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水平。

2018年以来,健康扶贫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口4.8亿人次,帮助减轻医疗负担近3 300亿元;2020年,中央财政下达医疗救助的补助资金达到275亿元,90%投向中西部地区。在支持改善贫困地区医疗设施条件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万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11.6%。“十三五”以来,健康扶贫工程累计支持1 390个县级医院项目,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的贫困县有1所县医院达到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每个贫困县建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每个乡镇建成1所政府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卫生室。

健康扶贫助力近1 000万户因病致贫群众精准脱贫,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9.9%,对25种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1 394万人得到基本救治和管理服务,覆盖98.7%的贫困患者。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包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力度,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二、教育扶贫: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关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有保障突出问题的工作方案》等文件,保障各教育阶段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实现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全国累计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截至2020年底,全国31.9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8%,“三区三州”基本消除城镇“超大班额”问题。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60万人降至682人,其中20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全部动态清零。

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累计6.41亿人次贫困学生得到资助,每年大约有4 000万名农村孩子享受营养餐补助,数千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实现脱贫。接受高等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有514.05万人,70万名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学习,在制度上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就业扶贫: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

就业扶贫是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环节,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决策部署作出后,有关部门着力打造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劳务协作提升劳务组织化程度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百城万村”家政扶贫工作的通知》,全力以赴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激发劳动致富内生动力。

就业扶贫政策惠及贫困劳动力、贫困地区、市场主体、就业服务机构等对象,贯穿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各个阶段:对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的,给予定额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吸纳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对自主创业的,给予限额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和创业补贴;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给予岗位补贴,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对参加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的生活费补贴,支持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

就业扶贫政策取得了三个方面的主要成效:一是使勤劳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实现脱贫。二是带动扶贫相关产业发展,建设扶贫车间32 688个,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1万多人,创办领办各类经营主体21.4万个,既促进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也为乡村地区产业长远发展筑牢了根基。三是构建就业帮扶体系,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43.7万人,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406万贫困人口增收,开发保洁、保安、造林绿化、助残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496.3万贫困人口,全力以赴促进贫困人口务工增收。(www.xing528.com)

四、旅游扶贫: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关部门通过“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等模式,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魅力,印发实施《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文件,集中优势力量、发挥旅游产业优势,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发挥旅游产业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的带动作用。

依托贫困地区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力改造乡村旅游软硬件设施。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765个旅游扶贫规划,特别是帮助“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240个重点村编制规划、明确思路,加强资源开发;同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5亿元,支持656个“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并协调金融机构投放贷款近700亿元,有效改善了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发掘非遗文化资源,将传统工艺类非遗转化为产业。截至2020年底,国家级贫困县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近1 000家。此外,有关部门主动协调拓展非遗扶贫产品的销售渠道,打通关键节点,支持各大电商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据统计,2020年非遗购物节当天,各大平台非遗产品下单数超过300万单,销售产品超过800万件,成交金额近4亿元。

加强专题宣传推介,提升文化旅游扶贫产品曝光率。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共同遴选了122个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编辑出版《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汇编》;联合推出1 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其中有225个贫困村,旅游扶贫带动作用成效明显。

五、兜底保障: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社会兜底保障扮演着脱贫攻坚“安全网”的重要角色。为做好兜底保障任务,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准实施兜底保障;同时,专门编制《“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专项规划,着力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

我国陆续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救助保障政策,确保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乞讨人员“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做到“应补尽补”“应助尽助”;落实好农村“三留守”人员的关爱服务政策,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十三五”期间,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451.1元、每人每年3 177.6元,增加到每人每月677.6元、每人每年5 962.3元,分别增长了50.2%和87.6%。2018年以来,对因病、因灾、因学、因残以及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临时性困难的家庭,落实临时救助,累计救助85.2万多人次,发放资金16.17亿元。

2016年以来,全国共有1 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实现兜底保障“应兜尽兜”,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分别惠及1 152.9万人和1 432.7万人;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从1 701.1万和4 903.6万,减至805.3万和3 621.5万。

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公共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扶贫搬迁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和根本性措施,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有关部门在做好搬迁安置工作的同时,格外重视安置区公共服务建设,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加大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会融入,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 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其中城镇安置区5 000多个,农村安置点约3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0.6平方米,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其中城镇安置500多万人,农村安置约46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全面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安置区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 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 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率达92%,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 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 313元,年均增幅达30.2%。“十三五”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全面评估核查显示,搬迁群众住房质量安全验收率达100%,子女就学条件改善率达99%、就医条件改善率达99.87%,“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率达100%,搬迁群众满意度达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