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重奖重罚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的企业要如何才能做到重奖重罚、奖罚分明呢?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就得设计一套机制,一套以奖罚为核心内容的绩效机制。
在进行具体设计之前,我们不妨从反面思考一下没有重奖重罚机制时的坏处。倘若一家企业既没有奖也没有罚,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机制,企业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明白,这种既没有奖也没有罚的管理方法有另外一个名称,就是“大锅饭”。看起来,用“大锅饭”的方式来管理一个企业组织会很简单,我们似乎可以省去不少设计标准、流程和机制的麻烦。可问题在于,麻烦真的省得了吗?
我们知道,“大锅饭”最大的特征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假如我们以“大锅饭”的方式管理企业,比如在任何情况下,平等地给予所有员工5000元的工资,情况会怎样呢?
现在,两个员工同时入职了,一个员工A、一个员工B。此时,我们就会面临一个问题:这两个员工干的工作会有不同。即便是相同的岗位,他们各方面情况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必然存在着能力、资历、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正如这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如果他们之间存在以上差异的话,一视同仁地发给他们5000元工资,显然有失公正。
或许,在他们刚刚入职的时候,这些不公正带来的不满情绪还只是潜伏着,因为毕竟大家还没有真正做出业绩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员工A和员工B的业绩表现出来了,假如员工A完成了10件事,员工B刚刚完成1件事,那么员工A早已酝酿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一触即发。
如果仅仅是员工A不满,我们还会觉得情有可原,毕竟他是那位有功劳的员工。但是,让我们惊讶的是,员工B也会觉得不满。
这就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员工B的业绩那么少,薪酬却与业绩好的员工拿得一样多,他有什么理由觉得不满意呢?千万不要忘记人性贪婪的一面。员工B会这么思考问题:“我做一件事情才拿了5000元;要是一件都不做就可以拿5000元,那才好呢!”
对于这种人性中的贪婪,我们能纵容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于是,企业家接下来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员工B身上,因为员工A是称职的,可以不用那么操心。
由于领导盯得紧,在后面的工作中,员工B也不得不调整一下自己的工作态度。又一个月过去了,这次B完成了1.5件事,进步了一点点。(www.xing528.com)
但是,由于缺乏监督,再加上之前早已积攒下来的不满,在这个月里,员工A表现得十分消极。一个月下来,A的业绩不仅没有超过上个月,反而还下降了,他仅仅完成了5件事。很显然,对A来说,这是一个十分自然的选择。他会觉得:“我为什么要那么卖力地工作?我干了10倍数量的活儿,到头来拿到的工资还是和别人一样多,不如少干一点!”
即便如此,按照现在的绩效机制,发第二个月工资的时候,两位员工依然拿到一样的5000元。此时,无论是员工A还是员工B,都会更加不满意了:在员工A看来,自己还是比员工B干得多,结果却再次让自己失望;在员工B眼中,自己这个月干得如此“卖力”,比上个月多做了一些事情,而且被领导盯得那么辛苦,结果还是得到和以前一样多的酬劳。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员工A和员工B都只会越来越感到不满意。换句话说,无论是原本勤恳、努力的优秀员工,还是本来就有些贪和懒的员工,他们最终都无法找到让自己充满热情的工作动力和动机。
长此以往,这个企业里就会出现一个不可避免的局面:到某个月,我们突然发现两位员工的业绩都是1.5件事甚至更少。就这样,从一开始这两位员工的业绩总和还可以达到11(10+1),到第二个月减少到6.5(5+1.5),到最后干脆只有3(1.5+1.5),业绩持续下滑(见表6-1)。
表6-1
假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企业还在源源不断地拿到订单,按照目前这种工作效率,订单是明显不能顺利交付的。这时候,急得焦头烂额的老板一拍脑门儿做了决定:增加人手。于是,C进来了,D进来了,E、F、G、H……跟着也进来了。然而,我们的绩效机制并没有被建立起来,整体工作效率依然无法得到提升。更糟糕的是,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运营成本还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加了。
这就是“大锅饭”的害处。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北欧一些福利国家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一些老百姓不去工作,原因很简单:国家福利太好了,哪还需要上班,赖在家里领福利就好。
这恰恰就是人性。我们可以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也可以感到深恶痛绝。但是千万要记住,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仅仅从道德上批判,更需要设计机制对其进行改变,综合运用以利害为本质的奖罚措施,因势利导地激发和激活员工的工作动力与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