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产业创新发展规划
日本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严重破坏,战后,日本先后从美国等工业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确立了本国的技术体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当今其工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从工业小国走向工业大国,与产业发展中能认真解决好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三大要素——人、工具、资源密不可分。人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日本重视教育,从小培养“团队精神”,广大企业对职工实行“终身制”,培育人才、积累技艺、提高技术,增强实力。政府、企业、单位均由具有远见卓识的专家人才组成,能指引企业发展方向,解决各种困难,攻克种种关键,使社会的技术链、生产链与供销链周密结合。工具与资源方面体现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日本国内资源极度贫乏,是世界上进口资源最多,对外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因此该国工业发展中无时无刻不反映出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从国外购置,满足发展需要,处处解决能源,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切切实实充分发挥了人创造工具、人合理用资源的作用。日本在2016年设立了“创新促进产学官对话会议”,发布了《通过产学官合作强化共同研究指南》,对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推动实施了提升国家创新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包括促进纳米、生物、IT等尖端技术领域创新融合的“先端融合领域创新创出基地形成计划”,基于产学共创平台的“共同研究推进计划”,为培育新的主干产业创造的“技术和系统改革基本模式”,从种子挖掘到产业化的全程无缝支持的“A-STEP计划”等,这些措施,为该国工业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机床工业发展就是其创新发展战略成功的一个例证。日本从战后机床工业技术落后20年跃居世界一流,与美、德并列为世界上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化三大强国,创新战略战术准确至关重要。在发展数控机床的战略战术上,该国与美、德不同。美、德以汽车、宇航工业,一流高档先进数控机床为主攻方向,技术先进,价格较贵。而日本,则以大、中、小企业所需的量大面广、中档偏高的数控机床为主攻方向,能占领广大市场。该国企业既重视产品开发创新,又重视产品质量、经营质量。企业除了有长期营销战略眼光外,微观决策也快,平时注意国际形势变化,积累科研数据,根据市场发挥确定创新方向、用户需求,迅速提前投资,将技术转化为商品,率先开拓占领市场。日本数控机床所需配套技术、基础的元部件齐全,质量过硬、技术先进,产品开发投放市场的速度超过美、德。其微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控控制技术(3C),特别是数控基础所需配套件、软硬件,技术过硬,互相成套,基础技术坚强,数控系统、各种功能部件、机电、液气光元部件、先进刀具、测量、附件、精密轴承、车轴、伺服电机等等一应俱全。这是日本在发展世界未来数控机床、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等方面的远见卓识与战略战术。现代先进数控机床由硬件、软件组成。硬件是材料、工艺、质量等的结晶,软件是知识、逻辑、智慧等的结晶。在今天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软硬件要达世界一流,全靠知识。日本人民坚持刻苦学习,不断创新,勇于进取,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与战略决策,这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美国创新产业政策
21世纪美国的产业政策至少包括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其他改善经济环境、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重在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确保美国的全球创新领导者地位,由国防部、国立卫生研究院、能源部、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科学基金、农业部、商务部等实施。产业组织政策,重在优化市场结构、改善美国企业的竞争力,由联邦贸易委员会、司法部、各级司法机构等来实施。此外,还有一些产业政策,或推动经济发展或用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分别由联邦小企业管理局、经济发展局、农业部、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等不同的部门来实施。美国总统和美国国会、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和美国州政府机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等部门都有参与制定国家产业政策的权力或机会,并彼此互动。美国的产业技术政策在美国创新活动中仍旧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对本国企业或明或暗的研发补助、资金信贷、风险投资其他形式的产业技术政策,都是当下美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积极实施各种产业政策推动技术引领和产业振兴,引导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比如,自《谢尔曼法》出台到美国《横向并购指南》2010年的最新修订以来,美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并购重组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自然成为美国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并购重组,美国陆续发布了《横向并购指南》《国家合作研究与生产法》《竞争者之间合作的反垄断指南》等多项产业组织政策,在优化市场结构和改善企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使得企业开展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合作变得容易,从而导致大量高科技公司并购重组,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除了产业技术类政策,美国还有很多重在优化市场结构和改善美国企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政策、旨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其他产业政策。
(三)某集团创新产业规划
从一个年产值不到2000万的小厂到多元化、国际化的工业集团,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某集团电器完成了一个国际化家电企业的成长蜕变。在塑造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的品牌思路,针对不同阶段的市场需求及社会现实,给予品牌不断“注入”新的理念,使得品牌始终保持着新鲜的生命力,回顾过往,主要对品牌进行五次品牌理念的更新升级(图6-1),从1994年的品牌1.0版:“制冷强大”→1997年的品牌2.0版:“质量为王”→2010年的品牌3.0版:“科技领先”→2013年的品牌4.0版:“责任担当”→2015—2020年的品牌5.0版:“服务世界”,可以看出格力集团坚守实体经济,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在逐步实现“弘扬工业精神,掌握核心科技,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一流服务”的企业使命。
图6-1 某集团品牌发展历程(来源:某集团官网)
某集团创新产业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www.xing528.com)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集团提出研发经费“按需投入、不设上限”,仅2018年研发投入就达到72.68亿元。经过长期沉淀积累,目前累计申请国内专利78756项,其中发明专利40047项;累计授权专利43419项,其中发明专利10050项,申请国际专利2435项。在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排行榜中,其电器排名全国第六,家电行业第一。现拥有30项“国际领先”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中国专利奖金奖4项。
二是坚持质量为先。恪守诚信经营的宗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严抓质量源头控制和体系建设。据中标院统计发布,自2011年以来,某集团顾客满意度、忠诚度等诚信经营衡量指标连续9年保持行业第一。2018年,公司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2019年,该集团电器参与起草的《质量管理基于顾客需求引领的创新循环指南》获得批准成为国家标准。
三是坚持转型升级。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升级,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2013年起,该集团相继进军智能装备、通信设备、模具等领域,已经从专业空调生产延伸至多元化的高端技术产业。目前,其智能装备不仅为自身自动化改造提供先进设备,同时也为家电、汽车、食品、3C数码、建材卫浴等众多行业提供服务。人均产值从2012年的91.2万元跃升至2018年的149.6万元。2019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05.08亿元,税收贡献157.90亿元。自2005年开始由空调主业带动自主研发压缩机、电机、电工与智能装备等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2012年以后在家电制造等传统领域迈向纵深,主攻空调、高端装备、生活品类和通信设备公司四大业务。2015年公司开始进军智能装备领域,围绕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智能物流仓储等相关行业进行自主研发,逐渐掌握了智能自动化核心技术,显示出企业在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不断进行开疆拓土,向“全球化、多元型工业集团”转型的全新发展战略。目前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业集团。
(四)某集团产业转型规划
该集团秉承用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经营理念,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一家集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数字化业务四大板块为一体的全球化科技集团,产品及服务惠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亿用户,形成了多品牌组合。集团在全球办公室数量超过100家,拥有全球员工数量超过15万,员工来自全球21个国家。企业内部营造的是一种开放,公正,公平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创新平台和资源激励其创造价值,成就自我,与企业共同发展。该集团始终坚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并以此贡献人类,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生活更舒适、更轻松、更美好。近五年集团投入研发经费累计400亿元,拥有研发人员数量超过1万,获得授权专利数量5.7万件。
企业拥有“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和全球经营”三大战略主轴,以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核心转型战略;“全价值链”卓越运营,持续优化造血能力;搭建国际化平台,加速海外市场扩张为具体实施对策。2012年以来,集团以成为“全球领先科技集团”为目标进行产业转型,逐渐从一家“消费电器”企业向“工业系统自动化”企业过渡,加大研发投入,调整组织结构,通过构建“4+2”全球化研发网络,建立研发规模优势;同时布局前沿技术,建立从先行研究到产品开发的四级研发体系,即颠覆新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共性技术与基础技术→个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图6-2),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抢得先机。
图6-2 某集团产品四级研发体系(来源:某集团官网)
现阶段该集团在多个产品系列已是全球重要的制造商之一,并通过精益业务系统MBS(集团独有的一种业务模式,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品质、短交期、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以拉动为主轴,以战略部署、人才育成和日常管理为核心的精益管理体系)、自动化和信息化打造智能制造工厂,同时以T+3模式(依托数字化深化,沉淀统一的方法论、固化成熟的业务流程,实现全链路动态可视,构建“全价值链”的协同推广的商业模式。从客户下单的第一阶段(TO),到备料(T1)、制作产品(T2)、发货(T3),全流程交期12天)推动“全价值链”业务变革,提升和建设世界级水平的制造能力和系统。2020年中国“智造业”年会上,某集团对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路径提出了“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的新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