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
由问卷反馈统计分析结果可知,50%的企业认为本企业在所在行业技术更新频率较低和一般(图5-1);2018年企业新产品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在3%—5%的企业为45%,3%以下为12%(图5-2);在企业技术创新方式中,技术引进后吸收创新占比24%,委托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占比13%(图5-3);在企业创新动机选择中,产品升级改造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机占比48%,4%的企业无技术创新动机(图5-4);调查企业中已经实施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中,30%的企业能提供晋升或培训机会,24%企业实施了住房、加薪等物质奖励,19%的企业采取了创新成果和产业化奖励,12%的企业利用企业科研项目资助,8%的企业能够经常参加高层次学术研讨和交流,3%的企业支持员工攻读学位,还有4%的企业无任何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图5-5)。
图5-1 所在行业技术更新频率
图5-2 2018年新产品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图5-3 企业技术创新方式
图5-4 企业技术创新动机
图5-5 企业已经实施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
上述统计数据反映出目前多数企业主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频率普遍不高,创新方式仍然是以产品升级改造为主的渐进性创新,涉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少,具有突破性创新的自主研发则更少。很多企业经营上存在短期行为,忽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研发自有资金投入严重缺乏,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低,无法持续支持创新活动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此外,企业缺少提升员工创新能力的意识和举措,对科研项目、高层次学术研讨与交流和员工攻读学位等创新能力培养的资助力度也很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新技术企业对双元创新产生机会的有效识别,阻碍了组织内部人员对外部新知识的吸收与转化。
(二)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不够
据统计年鉴数据可知,截至2018年末,张家港全市人才总数35.52万人,占苏州全市的12.8%,其中高技能人才7.1万人,占比全市12.3%,高层次人才2.85万人,占比全市11.6%。苏州全市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人才数累计250人(其中张家港13人,占比5.2%),省“双创人才”数累计873人(张家港113人,占比13%),“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人数累计1206人(张家港189人,占比15.7%(图5-6)。
图5-6 各类高级人才比重
问卷调查中,关于企业对技术创新服务的需求,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培训,位居需求的第一位(图5-7)。在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中:31%认为是缺乏创新人才,位居制约因素的首位(图5-8)。此外,从企业人员结构、来源和年龄分布看出,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超过50%的企业数量仅为3%,来自外省超过50%的企业为17%,仅有2%的企业本科人数超过50%,硕士及以上人数超过20%的企业占比2%。19%的企业30—50岁员工占员工总数超过70%(图5-9~图5-14)。
图5-7 企业对技术创新服务的需求
图5-8 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因素
图5-9 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
图5-10 来自外省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
图5-11 本科学历人数占员工总数
图5-12 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占员工总数
图5-13 50岁及以上人数占员工总数(www.xing528.com)
图5-14 30-50岁人数占员工总数
以上数据显示,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是制约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水平的根本所在。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县级市的张家港,毗邻苏州、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其地域、文化、经济环境对各类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难以形成人才聚集高地,加之区域内缺乏一流大学、科研院所,难以自我培养高端复合人才,从而导致区域科技人才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高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无法对区域创新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撑,严重制约了两种创新源的萌生与发育,这也是县域双元创新发展急需突破的瓶颈。
(三)科技金融扶持机制还需突破
被调查企业中,28%的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主要融资模式是采用所得税减免,24%的企业使用创新投入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3%的企业采用风险投资,21%的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企业专项资金扶持,16%的企业实行银行贷款,7%的企业利用新产品专项资金,仅有1%的企业利用贷款财政贴息,此外,没有企业享受专利权质押和企业债券两种融资模式(图5-15)。
图5-15 技术创新主要融资模式
关于现有政府人才资助政策的调查,49%的高新技术企业反映由于资助政策要求过高,而未受到任何资助或奖励,所占比例最高;18%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享受了高层次人才资助,21%企业获得了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励,7%企业曾得到大学生创业扶持。另外,23%的高新技术企业认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因素是缺乏资金支持,仅有5%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享受了“人才房”和姑苏人才的资助(图5-16)。
图5-16 现有政府人才资助政策
由双元创新理论可知,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模式中无论是渐进性创新还是突破性创新,资金支持是前提和保障。统计数据反映出目前县域科技金融虽然已经被提到了一定高度,所得税减免和创新投入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两种融资模式在实际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行,但是其他几种融资模式支撑项目开展仍有现实难度,科技金融总体还不够发达。调查发现,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很难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种类和数量,专利权质押融资模式在实际中基本没有实施,导致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产品比较单一,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渠道不够丰富。针对科技人才资助政策中,将近一半的企业反馈资助政策要求过高,而无法享受,显示了政府出台的一些金融政策力度和广度均非常有限,真正受益的高新技术企业比较少。此外,县域企业向上申报各类国家科技项目数量不多,成功获得资助的项目更是屈指可数,使得企业创新缺乏“国家队”的支持,势单力薄导致创新发展阻力重重。
(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据统计年鉴数据可知,截至2018年末,全市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3家,其中张家港109家,占总数的15%,企业技术中心505家,张家港51,占总数的10%,工程中心90家,张家港7家,占总数的8%,国家级“众创空间”52家,张家港2家,占总数的4%,省级“众创空间”190家,张家港15家,占总数的8%(图5-17)。
图5-17 各类“创新平台”比重
在问卷调查中,39%的高新技术企业认为政府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提供财政、税收、贷款等各类优惠政策,32%的企业要求搭建科技合作平台,还有29%的企业希望提供科技信息(图5-18)。18%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众多因素中,选择外部市场环境不够完善,8%认为是外部政策环境不完善,4%选择无法保护创新成果。关于企业对技术创新服务的需求,31%的企业选择合作研发,23%的企业要求技术指导(图5-8)。
图5-18 政府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
以上统计数据说明,目前县域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起点低、力量弱等诸多困难与问题,高新技术企业和地方政府均缺少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研发团队,研发水平高、研发投入大的企业研发机构少,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科技服务市场不发达,产学研科技合作渠道不够畅通,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网络化协作的服务体系,滞缓了创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不仅导致创新产出效率低,而且严重影响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五)鼓励万众创新的政策机制有待探索
被调查企业中,22%的企业员工认为住房、加薪等物质奖励政策,能激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17%的企业员工选择创新成果和产业化奖励政策,17%的企业员工选择提供晋升或培训机会,17%的企业员工选择政府和企业科研项目资助,10%的企业员工希望是政府重点人才培养计划,9%的企业员工要求经常参加高层次学术研讨和交流,8%的企业员工希望本企业支持攻读学位(图5-19)。
图5-19 员工认为能激励技术创新的企业政策
统计数据说明员工对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的需求种类各异,当前县域“大科技”的理念还未完善,科技创新的氛围还不浓厚,各部门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未能在全县域范围形成有机协同的创新管理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的总抓手尚未完全落实,科技人才活力尚未充分释放,适应新常态的科技工作新机制尚未形成,未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潮。企业和政府应出台促进创业的机制,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实际层面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