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特色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竞争力

构建特色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竞争力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特色创新体系是“5+8”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构建特色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竞争力

云南省“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构建特色创新体系是“5+8”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在推动国内大循环方面,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关键;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科技创新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基础。

1.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

以科技应用为抓手,不断加深与国际领先科技创新企业的紧密合作程度,推进以科技企业孵化为中心的“云南省科技创新园”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壮大创新产业集群,推动建设若干国家化、智慧化、专业化的产业科技研发基地。加快推进昆曲玉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灵长类生物医学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红河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抓好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关工作,建设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滇中城市群,培育发展若干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特色区域创新增长极;有序推进沿边、藏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带建设,择优布局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加快推进北航云南创新研究院、云南中药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北大—云白药医学创新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昆明高新区升级建设,支持建设云南实验室,支持打造若干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2.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运用大数据、智能制造、云计算等新技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承担省级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创新决策、成果转化的主体;构建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交流合作,派出科技联络员到上海、深圳等地开展科技入滇和科技招商。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和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开放创新创业资源,依托自身优势为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技术对接、研究开发与管理咨询等服务支撑,推动跨界融合、协同创新。

3.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www.xing528.com)

更新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一是培养造就一支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强面向市场化的科技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享科技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工作,在“双一流”学科的部署下,加强与国际名校、名师和名实验室的合作与交流,提升科技人才“走出去、引进来”的质量。二是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高新产业的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来滇创新创业,并作为领军人才组建和打造创新团队。三是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激励。开展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支持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提高智力密集型项目间接经费比例并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加快科技人员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效和科研院所工资分配自主权,健全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通过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股份和分红激励等方式引进科技型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加快实施股权和分红试点,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与分配;鼓励民营企业采取高薪聘用、股权激励、兼职兼薪、特聘顾问等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职业经理。

4.加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打造新优势,推进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提前部署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生物多样性、农业、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材料与矿冶、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基础技术加快实现重大突破。重点围绕新材料(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水电铝材一体化、水电硅材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及绿色电力技术、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业技术研发与开发项目,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技术攻关计划,在信息技术、重大装备、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前瞻布局技术研发,创新技术攻关组织机制,着力破解一批瓶颈技术,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推动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5.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通过科技评价改革,突出实绩和贡献的市场化评价导向。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快推进《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制定,实施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方案,提升供给端转移转化能力。修订省级高新区认定办法,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导向的检测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州(市)、县(市、区)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综合检测统计。落实财政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强化绩效补助激励导向,提高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继续建设线上线下覆盖全省的技术市场,推动实现“技术需求方—中介机构方—成果供给方”三方联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