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科学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的基础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中,深度强化农村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三者间的协调关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科学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的基础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在充分尊重云南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的条件下,确保规划、观念、政策等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顾及当下、惠及长远、统筹全局,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1.产业兴旺——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借助产业发展,使得精准扶贫任务得以有效推进。“十四五”期间,云南应从对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转到县域内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来,将产业兴旺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瞄准更高的发展目标,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带贫,使“产业兴旺”的结果不止惠及贫困户,也惠及全体农户,推进“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

(1)优化乡村产业结构。遵循“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总体要求,形成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以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为发展方向,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和组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业。

(2)大力夯实乡村产业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田间配套工程,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推动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将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有机结合,推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链与服务链对接;围绕现代农业,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新型服务业,并以此为契机增强农村吸引力;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优化乡村营商环境。

(3)推动乡村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用好各地独具特色的乡村自然资源、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人文信念和生态信仰、多元主体对于产业创新发展的独特视角,推动加工业前延后伸,挖掘农业多元价值,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描绘功能多样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图景。

(4)鼓励农村多元经济发展。丰富农村经济主体和市场主体,鼓励各种市场下乡,积极参与农村的发展。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积极推动环境友好型企业在乡村落地;充分借助发挥教育培训、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育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多元化就业途径;创新多元主体利益联结模式,推动农村经济多元融合发展。

(5)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发挥乡村振兴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把各类涉农资金尽可能打捆使用,形成合力。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加快构建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动全面实施财政涉农资金绩效管理;坚持土地收入用于乡村振兴,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提高涉农保险保障能力。

2.生态宜居——全面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1)提升生态与发展间协调能力。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中,深度强化农村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三者间的协调关系。持续提升农业农村污染源防治水平,进一步加快实施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全力巩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2)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清洁家园、水生态环境等工作,推进道路、广场、环卫设施建设及美化和亮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充分保护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深度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卫生健康教育工作,从源头减少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同时,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不能一味对标城市,应在遵循村庄原始风貌、尊重乡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突出乡村特色、凸显乡土味道、体现“乡愁”情怀。

(3)美丽乡村示范。在遵循村庄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率先打造15个美丽示范县,梯度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示范镇建设。广泛推动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整治、拆除违章建筑,实施庭院改造,实现雨污水分流、燃气管道入户等,完善村庄配套功能,全面提升村庄环境面貌,为云南省美丽乡村打造样板。

3.乡风文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www.xing528.com)

(1)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家族文化、宗族记忆及精神传承,为“乡风文明”建设付诸具有云南特色的实践。

(2)弘扬发展特色乡土文化。立足当地特色,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注重保存与弘扬优秀文化精髓,保护当地文化的瑰宝,寻觅乡土的根脉。通过弘扬特色乡土文化,发挥文化的滋养和涵育作用,实现以文化育民、乐民、惠民,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加强乡土文化保护意识、加大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壮大乡土文化人才队伍,传承并弘扬独具云南特色的乡土文化。

(3)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依托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打造民族文化产业链和延伸价值链,加强对民族文化企业的培育。将民族地区的经典故事、民族传说、特色民族元素与文创、动漫影视新兴产业相结合,扩大文化产业的辐射范围。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拓展融合途径,发展独具云南特色的文旅多元融合产业。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培育乡村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加强云南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力度,挖掘其更具时代精神的深度诠释。

(4)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以乡村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开展乡村文化需求调查,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合乡村民众生活需要。加强和巩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保护意识,培育地方公共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及独具属性的文化品牌。以乡村文化资源为载体,举办“乡村戏台”“乡村学堂”等文化活动,使文化服务有根基、有传统、有影响。

4.治理有效——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战斗力强的基层组织,勇于吸收农村致富能人、农民企业家进基层党组织,鼓励弘扬其超前的发展思维,敢想敢干的工作作风,发挥自身强项,带领乡村人民顽强拼搏、共同致富。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集各项优势资源,带领农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扶持农民创业就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激活农村基层活力,拓宽乡村经济发展空间。

(2)创新搭建村民自治机制。重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领头人”带动作用,真正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优秀干部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体面职业。着力化解农村“急难愁”问题,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参与感、责任感。

(3)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促进乡村道德建设,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以主流价值观引领道德风尚,发挥乡村道德标杆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乡村德治水平。

5.生活富裕——持续保障改善乡村民生

(1)持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我省应将基础设施的重点下放到农村,加快补齐交通、水、电、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加快推进防洪防涝工程、管网一体化的建设工程,全面提升乡村居民人居环境硬件设施供给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切实增强农村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健全农村人口长效稳定增收机制。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提升当地特色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在稳定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基础上,健全农村人口长效稳定增收机制,拓宽农村人口增收途径,进一步完善农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多元增收体制机制,其中主要包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基于以上体制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节收入结构。

(3)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加强乡镇、行政村基层平台建设,扩大就业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提高农村人口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