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经了国际化时代、跨国公司化时代、全球化时代及今天的创新时代,特色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题。无论是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其实质都是通过促进经济发展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在根本上满足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云南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特色”二字,历经70年的奋斗,从“五大支柱”到“八大重点”,都植根于对云南独特资源禀赋的统筹开发和利用。立足特色、放大优势、拓展优势,创造新的优势,这既是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云南跨越式发展的不二法门,更是发展云南、贡献国家的根本前提。在“十四五”期间,应当以特色资源为基础、特色产业为核心、特色产品为支撑、特色技术为依托,先行打造“特色经济强省”。
1.特色资源优势为基础
统筹研究分析云南省的发展历史和省情实际,“十四五”期间特色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云南自有的特色资源禀赋作为基础,用活区位、气候、自然、民族文化四个方面的资源优势。
(1)利用特色区位优势、紧抓新时代发展机遇。云南地处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地理结合部,具有沟通“两洋”、连接“三亚”的重要优势。由于连接东亚、南亚、东南亚37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便于灵活使用国内、国外各类生产要素,云南成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汇合点,具备充足的国际通道和口岸开放条件。
(2)立足特色气候资源、做优新时代发展基础。云南省内气候呈立体式分布,既有四季如春的整体气候特征,又有“十里不同天”的区域气候特点。良好的光热水土组合条件,以及全国前列的空气质量,为云南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休闲康养旅游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3)挖掘特色自然资源、强化新时代发展条件。云南既是北回归线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绿洲、也是动植物生活的天堂。是国内外知名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使得云南拥有依托特色资源、探索创新型产业发展途径的先行条件。
(4)围绕特色民族文化资源、释放新时代发展动能。云南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世代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相互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文化特征,共同构成了淳美、丰富而又包容、多元的云南文化。既有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也有游耕文化和畜牧文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文化大观园”。
2.特色产业培育为核心
2020—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对于云南而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必须着手引导现有的“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产业结构向市场化、特色化的方向转变,将“十四五”作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1)紧抓“三基”产业,推进现代化进程。将基础设施、基础原材料、基础产业作为云南“十四五”期间的一大重点,把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区域内合作作为云南“三基”产业发展的腹地,逐渐放大到全省各区域的“三基”产业发展外延,瞄准南亚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基础原材料需求及基础产业产品需求,集中构建“核心—带动—辐射”的国内外圈层式互融发展格局,形成云南“十四五”期间“三基”产业发展态势。(www.xing528.com)
(2)做强“三特”产业,凸显差异化优势。围绕现有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发展示范,全面统筹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组成“三特” 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集聚式、联动式发展布局。同时,以高原特色农业为核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为先导,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以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业为重点,促使现代服务业迈向高端。
3.特色产品打造为支撑
“十四五”云南特色经济必须以特色产品作为实际的支撑,从传统产业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新型服务业产品三个层面实现经济发展的提速升级。
(1)提升“云系”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产品。深耕“云系”传统产品,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产品有机化、绿色化认证,打好云烟、云茶、云花、云果、云菜、云药等具有云南特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2)巩固“滇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品。立足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深化与国内外产业发达地区的产研合作,提升产品制造水平,重点以现代中药与民族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品和“滇贵”“滇屏”“滇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带动产业实现整体突破。
(3)创造新型服务业特色产品。大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型政务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同时,在整合旅游资源、强化设施配套的基础上,积极构建“ABC”智慧型旅游大环线,即大滇南A型文化旅游环线、大滇东B型运动旅游环线、大滇西C型生态旅游环线,实现景区串联、服务升级、消费创新。
4.特色技术创新为依托
强化与国内先进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联系。一方面,以滇中新区和滇中城市经济圈为核心,整合省内科研力量,在科技交流、教育交流、应用交流的过程中,着重针对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前沿技术,提升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以各州(市)产业聚集区为单位,通过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广揽国内外前沿成果转化,提升生产技术创新水平。鼓励全省企业与个人,围绕特色资源、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从技术应用的角度上,着力提升基层创新能力,实现以与实际发展相适应的基础工艺创新,带动“匠人精神”落地生根。
围绕“特色经济强省”的打造,以富有竞争力的“三基”“三特”产业结构,夯实基础、创新赋能,助推全省“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带动全省生产总值保持中高速度增长(平均每年高于全国2%),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不低于10%,公共财政收入和财源建设取得大突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增长12%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