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全力推动和保障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协调推进“补短板、拉长板和创新板”的“三位一体”有力有序进行,集中力量坚持不懈补短板,持续不断拉长板,持之以恒创新板,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动能。
1.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要坚决补齐
从全局看,云南实际上只有一个经济增长极,科研、资本等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滇中地区,而滇西北、滇东北、滇东南地区则生产要素相对缺乏。2018年,昆明、曲靖和玉溪3个市生产总值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8.7%[8],怒江州生产总值总量不到全省生产总值的0.9%。2018年,昆明市生产总值总量为5206.9亿元,而怒江州为161.56亿元,与昆明生产总值总量相差32倍;2018年,昆明人均生产总值为7.68万元,怒江人均生产总值为2.95万元,与昆明人均生产总值相差2.6倍。(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云南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极为突出,着力解决该问题,坚决补齐短板,力争更大作为,实现高质量开放式发展是“十四五”的重要课题之一。
表2 2018年云南各州(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局“数据云南”掌上数据库App。)(www.xing528.com)
2.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格局要加快改变
云南具有面向“三亚”肩挑“两洋”的独特区位优势,但其处于全国交通基础设施末梢的格局尚未改变,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从省内看,截至2018年,云南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5184km[9],与全国高速公路里程最高的广东省(9002km)相差3818km,与排名第二的河北省(7279km)相差2095km。从省外看,中越国际铁路线云南段已全线贯通,但仍面临着中越铁轨不统一运输成本过高的问题;云南与缅甸铁路至今只通至大理,与老挝铁路刚起步建设,至今还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而泛亚铁路网的构建,更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可实现。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迫切要求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创造条件,把重点项目纳入到国家的年度大盘子里,主动作为,使云南成为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战场”。
3.支柱产业大而不强的趋势要迅速扭转
云南是一个资源大省,资源型特色产业是云南现代经济最具个性化的增长点,更是云南经济稳中求进的重要基础。目前,烟草、矿产、石油炼化、旅游、对外贸易、绿色能源六大产业对云南经济起着支撑作用,以2018年云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上述六大产业的产值占据了全省生产总值80%左右的比重,撑起了云南经济的大半边天,其在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云南的支柱产业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以绿色能源中的风力发电为例,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面临着产能过剩、发电不稳定等问题,离开政府补贴,多半经营亏损。在新形势下,要求我们不但要做大支柱产业,更要做强支柱产业,不断助力使其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牵引力,扭转产业结构支撑不足的问题。
4.开放水平长期低下的矛盾要着力克服
云南的开放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至今云南对外贸易规模仍然较小,出口产品中初级原材料出口比重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只占较小份额。此外,由于缺乏比较优势出口产业以及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导致商品竞争力不强,致使云南长期以来只是其他省区的商品过境通道。至今,云南省外向型经济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结构性问题突出,若要指望外向型经济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和促进作用,云南省仍然任重道远。2018年,云南省进出口总额为1973.02亿元,全国进出口总额30.51万亿元,云南省只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646%。可见,云南的对外开放在全国范围仍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即便与周边省区的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比也处于落后位置,云南省对外开放在全国的影响力亟须进一步加强,开放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十四五”期间亟须受到重视、得到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