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更注重六大重点

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更注重六大重点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更加关注科技、文化、人才、体制机制、生态、区域协调等六方面的建设,拓展未来新空间。)3.“十四五”国家将更关注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发挥未来,全国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预计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未来人口总量将不会突破15亿。

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更注重六大重点

“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五年规划,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五年规划,是主动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格局抢抓新机遇的五年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更加关注科技文化、人才、体制机制、生态、区域协调等六方面的建设,拓展未来新空间。

1.“十四五”国家将更关注科技硬实力的提高

当今世界,通过发展现代化科技来提升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我国提出的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集中反映了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比如: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煤化工人工智能等持续突破,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高难度油气田、核电、超级水稻领域的技术逐渐成熟。未来,我国将紧抓历史机遇、努力弯道超车,加快创新发展,抢占科技革命的先机,实现“从大向强”的转变,加快迈入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2.“十四五”国家将更关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当前,文化成为一国综合国力衡量的标准之一,可以说,一个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决定了这个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在政策支持和人们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背景下呈现迅猛增长态势,我国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支出从2012年的1689.2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3522亿元[5],增长了108.5%(如图4所示)。由近一倍的投入增长可见,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视程度。因此,“十四五”期间要求我们继续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谋划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让被收藏文物、坐落在土地上的文化遗存、书写在古籍里的汉字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吸引力,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文化风貌,使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加深国内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图4 2012—2018年全国文化传媒公共财政支出趋势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官方网站。)(www.xing528.com)

3.“十四五”国家将更关注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发挥

未来,全国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预计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未来人口总量将不会突破15亿。因此,人才和人力资源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在中国老龄化持续发展的当下,国家更加注重人才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成为了顺势而为的必然决定。2017年初,武汉打响了全国“人才大战”的第一枪。各个城市纷纷响应,相继出台了相关引才落户政策,截至目前,全国大约有20多个城市参与其中,从就业落户、购房补贴等方面着手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打通“绿色通道”。 “十四五”期间,将更加注重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实现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才管理”;从“人才为我所有”到“人才为我所用”的飞跃;实现人才的数字化管理,使人力资源服务与技术深度融合;注重多样化人力资源开发,给人才机会与平台,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提高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实现人力资源创新开发,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储备人才。

4.“十四五”国家将更关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中国现有的体制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及其高速增长,并将中国从低收入阶段带入中等收入阶段,但很难支撑中国经济顺利进入高收入阶段。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许多的内涵和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是“十四五”期间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比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持续深化,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全覆盖体系将更加严密;存贷款利率管制将更大程度放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将更加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逐步提升;通过户籍改革,使得流动人口完全实现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推动各领域改革稳步持续向前。中国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制度成熟而持久、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5.“十四五”国家将更关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民生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关系“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实现。针对气候变化政策,我国政府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2030年目标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工作,已经公布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中国2020年之后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的目标,可以肯定中国气候变化的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向和路径是不会改变的。以碳排放交易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碳排放交易量累计接近8亿t [6],碳排放交易额累计超过110亿元,建设碳市场,有利于从源头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降低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也有利于实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更加完善碳市场的建设。此外,优化国土空间、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倡导绿色消费模式依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6.“十四五”国家将更关注区域协调持续发展

继“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协调发展将多角度、多维度挖掘我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动力,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将有利于提高老少边穷地区和沿边开放水平;强化措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培育发展符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有利于激发东北深厚产业优势;推动中部崛起,将形成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经济发展带,这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多层次、全方位、与时俱进的区域协调战略,不断完善的区域政策体系,正深刻重塑着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未来,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坚持全国“一盘棋”思路,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