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了4万亿元财政激励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在政策的刺激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在2009—2010年,我国出现了物价上涨的通胀局面,中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攀升,中小企业发展的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深受影响。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该规划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措施。2011年,我国对中小企业重新定义,将中小企业细分为中小型企业。2012年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各部门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务实推动扶助中小型企业专项行动实施。201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关于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入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健全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将民营企业培育成为增强经济活力,推动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球金融危机后,从2012年起,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但我国中小企业仍在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科技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出现了波动,2014年底,我国私营企业数量达到213 789家,与2009年相比,私营企业的数量缩减了16.4%;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为14 390万人,较2009年增长了71%。三资企业的数量共计55 172家,与2009年相比,缩减了26.8%。三资企业的就业人数为2955万人,较2009年增长了73.9%。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其中90%都是中小企业。中国现今有8000多万中小企业,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仅仅为3年,能存活到5年以上的仅仅占10%左右。这就意味着在未来10年,超过80%的企业可能会走向死亡。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虽然出现了缩减,但是就业人数反而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无力经营,被迫倒闭,但是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加之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在改善民生,振兴国家经济,解决就业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品牌、营销、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决定共同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推进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中国银行各分支机构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政策协同,发挥中国银行“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平台”的作用,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改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全球市场,利用全球要素。(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