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现状。
目前,各国的服务行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服务行业,千方百计地、争先恐后地竭力挤进中国市场。这既给我国市场带来了竞争活力,也给我国服务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01—2012年,服务业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实际投资额不断增加,期间增长了6.7倍,年均增长率为77.8%。与此同时,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持续提高,2012年为54.97%,呈现外资主要投向服务业的态势。以保险业为例,外资保险公司一进入中国就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业务发展非常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德国安联保险、意大利忠利保险、英国英杰华保险、加拿大宏利保险等众多知名公司纷纷在华开展业务。截至2018年,共有22家外资产险公司及28家外资寿险公司在华设立,2004—2018年,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从413亿元增至11609亿元。
对于服务型跨国公司来讲,中国市场还有一块很具有潜力的市场,那就是商务中介机构,包括会计行、律师行、资信资产评估机构、咨询业等。发达国家服务业跨国公司无论在经验、声誉上还是在管理、组织以及人才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国广大的市场需求就给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当然,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也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首先,许多服务业跨国公司表示至今仍然处于亏损状态,高昂的固定成本以及员工的费用,使许多公司入不敷出,短时期内还无法盈利。其次,中国的服务专业人员缺乏是服务业跨国公司遇到的主要问题,而且许多跨国公司花费巨大代价培训员工后,员工却跳槽,这也是非常棘手的。最后,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制度的不完善对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尽管如此,广阔的中国市场还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服务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不难预料,随着中国日益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服务市场将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下面就主要服务行业的跨国公司代表进行简单介绍:
摩根·斯坦利总公司下设9个部门,包括:股票研究部、投资银行部、私人财富管理部、外汇/债券部、商品交易部、固定收益研究部、投资管理部、直接投资部和机构股票部。目前在全球27个国家的600多个城市有代表处,雇员总数达6万多人。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摩根·斯坦利位列218位。摩根·斯坦利开拓新兴市场的特点是大胆而不失谨慎,公司前总裁麦克就曾说过:“最大的冒险就是不去投资。”
②运输业——联邦快递。
联邦快递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输公司之一,专门从事全美和许多国家范围内包裹和文件的专递服务。联邦快递于1971年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2020年7月,福布斯2020全球品牌价值100强发布,联邦快递排名第99位。联邦快递设有环球航空及陆运网络,通常只需一至两个工作日,就能迅速运送时限紧迫的货件,而且确保准时送达,并且设有“准时送达保证”。其FedEx Ground部门在北美洲运送小包裹;其FedEx Custom Critical致力于紧急快递业务。联邦快递一直坚持一个非常简单的经营理念——100%的顾客满意。
③电信业——AT&T。
AT&T全称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其前身是1877年成立的贝尔电话公司,在2019福布斯全球数字经济100强榜位列5位。AT&T是全球性通信和计算机公司的权威,不仅是美国最大的电信设备研究和制造商,更是美国最大的通信服务公司,其主要业务部门有四个:通信服务集团,主要提供全球通信业务服务;网络系统集团,主要提供通信网络的软件、硬件及管理技术;AT&T环球信息服务集团,主要提供信息技术和服务;多媒体产品和服务集团,主要提供通信、计算、信息及娱乐相结合的多重多维产品。作为全球性公司,AT&T在全世界为商业、个人、通信服务部门及政府部门提供通信服务、网络通信产品和计算机系统,目的是致力于世界各地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地联络,并向人们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在缩短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方面保持了世界通信领域的领导者地位。
沃尔玛是世界著名的折扣零售连锁店,从最初小镇上的一家杂货店发展成为世界最大、最成功的零售帝国,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位列第1位。从1962年沃尔顿建立第一家沃尔玛折扣商店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和理念,使沃尔玛一直处于不断创新和快速成长的状态。沃尔玛的发展战略是:反相扩张战略、零售形式创新战略、天天低价战略和顾客第一战略。
⑤专业服务——麦肯锡。
麦肯锡咨询公司是美国1926年成立的专门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服务的国际性公司,业务网络遍及全球,已成为具有“世界第一咨询机构”称号的国际性管理咨询公司,其创建者麦肯锡是管理咨询思想之父。麦肯锡的成功在于拥有一支卓越的咨询队伍和“与客户一起成功”的经营理念。麦肯锡公司属私人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股权归近600名现任董事所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每家麦肯锡分公司都由资深的麦肯锡咨询董事“Partner(合伙人)”和专业咨询顾问组成。
(2)中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鉴于中国各服务行业的产业基础、行业规模、开放进程存在较为显著的异质性,中国服务业“走出去”也应是有先有后、按照一定次序依次走向世界。那些产业基础良好、资金实力雄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将率先在全球实现资源整合与配置;而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竞争力尚不强劲的行业将首先立足国内市场,在夯实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国外投资(表6-6)。
当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中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所占份额基本维持在4成左右。自中国加入WTO后,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使中国成为全球商务活动的聚集地,国内众多租赁和商务服务企业逐渐成长并发展壮大,这些服务企业将其在国内市场积累的经验带向世界,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批发和零售业是中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支主力军,其比重在多数年份都达到20%以上。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批发和零售业业态,新零售新业态形式层出不穷,国内互联网巨头借助在国内批发和零售行业建立起来的巨大优势,加紧在国外布局,积极争夺国外批发和零售市场,掀起中国批发和零售业走出国门的热潮。金融业是未来中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增长极,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在2008年曾经达到30.47%,虽然此后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无法遮盖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美好前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未来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呈现显著下降态势,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了制度与文化等较多障碍,于是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企业开始缩减对外投资规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外直接投资比重整体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6年比重一度飙升至12.12%,反映出中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但2017年因受美国加大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裁与限制的影响,该产业对外投资比重出现大幅度下降。与此类似的是房地产业,其对外直接投资比重经过逐年增加,到2016年达到接近10%,2017年开始有所回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比重维持在2%左右。其余5个服务行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都在1%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迅猛增长,表明在党中央“文化自信”政策引领下,中国文化产业逐渐崛起,中国文化将搭乘“一带一路”春风散播到世界各地。[1]
表6-6 中国各服务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核心概念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规模经济
复习思考
1.简述服务业直接投资的“三优势理论”。
2.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什么?
3.服务业跨国公司具有哪些特点?
拓展阅读
一、国际服务外包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经历了大量转移制造业后,现在又开始将其非核心的服务职能向海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新的服务生产国际分工的前景广阔,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服务外包,或称离岸服务外包,系指跨国公司将本来自身执行的非核心服务生产职能,通过建立可控制的离岸中心或国外分公司,包给境外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去完成。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大企业与印度中小公司间的服务外包活动集中在IT服务和软件领域。随着网络技术、高速数据网络方面的进展,外包范围扩大到一系列管理事务,企业把许多业务流程外包(简称BPO),主要涉及金融、保险、医疗、人力资源、抵押、信用卡、资产管理、顾客服务、销售及研发等领域。外包服务层次越高,所需技能和知识水平越高,风险越大,其附加值和回报也就越高。为了进入国际BPO行业,服务外包承接企业先从基本的低风险服务开始,积累了经验和技术后,再转向提供较为复杂的高端服务;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在客户所在国设立办事处,并逐步与全球主要外包公司建立伙伴关系,以便在行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与制造业外包相比,服务外包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服务部门只有约10%的产值进入国际贸易,而制造业则超过50%;第二,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使原来非贸易的服务变为可交易,服务外包的步伐快于制造业;第三,商品生产转移大部分只涉及制造业公司,而服务外包则涵盖服务业、制造业及其他行业所需要的服务流程;第四,现代服务业没有污染,资源消耗也相对较少;第五,服务外包的技能密集程度通常高于设在国外的制造业,对白领职位的影响特别大;第六,服务外包的资本密集程度和成本较低,因而比外包制造业的迁移具有更大的随意性。
目前,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正迅速扩大。美国是服务外包的首发地和最大客户,约占全球IT和BPO服务的70%,欧洲和日本也有不同程度的服务外包。大公司是服务外包的主角,不少中小企业也有外包意向。离岸服务外包较大部分流向爱尔兰、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已成为服务外包首选地和主要承接国。中国、俄罗斯、巴西、罗马尼亚、菲律宾、委内瑞拉等新兴市场国家正成为日益重要的外包承接国。南非、加纳、尼日利亚、肯尼亚、越南、柬埔寨等也相继参与到承接外包服务行列。
二、中国软件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中国软件出口的主要特点
1.软件出口增速趋于平稳
2018年中国实现软件出口额412.27亿美元,同比增长9.8%,增速趋于平稳;合同数量59867份,比2017年微弱下降0.13%;软件出口协议金额由2017年的571.82亿美元下降到560.89亿美元,降幅为1.9%,是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说明中美贸易摩擦对国际市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表6-7)。
表6-7 2010—2018年中国软件出口规模与增速 亿美元
续表
数据来源:商务部服贸司。
2.信息技术外包结构继续优化
第一,软件产品出口下降,信息技术外包持续增长。2018年软件产品出口执行金额10.96亿美元,仅占2.66%,较2017年下降3.45%。近年来,软件产品占软件出口比重逐年下降,2015—2018年占比分别为5.12%、3.45%、3.02%和2.66%。2018年信息技术外包完成执行额401.31亿美元,占比达97.34%,保持10.2%的增速。
第二,从信息技术外包出口结构来看,软件研发外包占主导,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软件研发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运营和维护服务外包的执行金额分别为255.90亿美元、88.17亿美元、52.35亿美元,占比分别为64%、22%、13%,其中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增速达28.2%。
第三,云服务外包(简称云外包)成为新的增长点。2018年云服务外包执行金额为4.53亿美元,在信息技术外包中占1%。云服务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和流程化的云平台为客户提供即需即用的无缝服务,使服务商与用户、合作伙伴形成共生关系,一起实现价值的协同创造,从而实现服务效率和创新速度提升。据统计,2018年中国与云计算相关的运营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1.4%,在信息技术服务中占比达30.0%。在全球市场,中国的公共云服务商规模和实力仅次于美国,Synergy研究显示,2018年美国拥有40%的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中国拥有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等全球领先的公共云提供商。可以预见,云外包有望成为我国软件出口的新增长点。
表6-8为2012—2018年中国对沿线国家软件出口规模及比重。
表6-8 2012—2018年中国对沿线国家软件出口规模及比重 亿美元
续表
数据来源:商务部服贸司。
3.美欧日等主要出口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2018年中国软件出口200多个国家与地区,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28国、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占整个软件出口额的70.09%,其中欧盟、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和印度均实现了两位数高速增长。
4.“一带一路”沿线成为中国软件出口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一带一路”沿线诸多国家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洼地,巨大的数字鸿沟和市场前景为我国软件出口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第一,我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速高于同期整体增速。2012—2018年我国对全球软件出口执行金额从194.17亿美元增至412.27亿美元,合同数由52683项增至59867项,年均增速分别为16%和2%,同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执行金额由26.87亿美元增至69.71亿美元,合同数由8724项增至11814项,年均增速分别为22.71%和5%;第二,我国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执行金额低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2—2018年我国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接单量全球占比由16.56%提高至19.73%,执行金额全球占比由13.84%提高至16.91%。2018年我国软件出口全球单位合同规模69万美元,沿线国家和地区为59万美元,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第三,我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软件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2018年我国软件出口东南亚地区38.43亿美元,占比55%;其次是西亚和北非地区11.89亿美元、南亚地区10.42亿美元和独联体国家4.65亿美元,分别占17%、15%和7%。从具体国别分布看,执行金额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新加坡(23.06亿美元)、印度(8.11亿美元)、俄罗斯(3.34亿美元)、马来西亚(3.17亿美元)和印度尼西亚(2.90亿美元),以上5国占我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额的58%,其中新加坡一国就占33%;第四,中国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中国软件企业将沿线国家和地区作为重点布局。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目前我国共有5家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入围“一带一路”企业影响力排名前50名。金蝶集团、用友软件在新加坡建立了研发中心,金山在越南首发了英文版办公软件KingSoft Office、360和金山与泰国Asiasoft进行业务合作,微信、茄子快传已经在东南亚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中国的移动支付软件、打车软件以及跨境电商软件在中亚、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也在迅速提升。
5.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
我国软件出口的区域分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东部地区继续发挥主力作用。2018年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出口执行金额占比分别为88.21%、4.89%、3.50%和3.32%。执行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省市共计8个,分别是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北京、辽宁和四川。
在东部地区中,江苏、浙江和广东位列前三,执行金额分别为128.15亿美元、58.39亿美元和48.03亿美元,同比增长5.1%、13.7%和-6.3%。山东和福建增速最快,分别达48.0%和47.1%,其中山东超过北京列第5位,福建超过天津列第7位。
中部5省出口规模列前3位的分别是江西、湖北和湖南,执行金额分别为4.19亿美元、4亿美元和3.8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8.8%、45.9%和7.9%。西部地区四川、陕西和重庆列前3位,执行金额分别为13.74亿美元、3.74亿美元和2.6亿美元,同比增长9.8%、5.4%和2.6%。四川和陕西主要依托成都和西安两个中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城市的产业集聚和引领作用。东北地区辽宁出口规模继续保持绝对领先优势,2018年软件出口额13.62亿美元,增速8.2%。吉林和黑龙江规模均不足亿美元,且出现了18.4%和35.9%的下滑。(www.xing528.com)
(二)数字经济新生态促进软件出口转型升级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数字经济主导的新产业生态体系,从而促进了创新体系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治理体系优化,并对数字服务贸易具有重要影响。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高速宽带、无缝覆盖、智能适配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数字服务贸易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融合,推动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不断涌现。
1.数字经济对软件出口拉动效应显著
2018年软件出口前10位的省市与数字经济总量前10位的省市有8个重叠,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从地区分布可以清晰看出自东向西梯次递减的态势,东部地区省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和软件出口均表现较好,其中广东、江苏、上海、浙江4个省市的数字经济总量和软件出口总量居于前列,说明数字经济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融合应用场景。这些地区以ICT主导的产业结构和大力推进数字经济的政策导向都是拉动软件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2.数字技术创新引领软件出口转型升级
第一,数字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R&D经费支出达12020.43亿元,人均数字经济R&D经费支出达864.73元/人;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投入达5622亿元,研发投入占软件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0.2%。从创新产出看,2018年我国共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104839件,同比增长48%,登记数量迈上百万量级台阶。普华永道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中,中国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阿里、腾讯、百度、携程和京东,其中阿里研发支出达36亿美元,研发强度14.4%,全球排名45位。
第二,原创能力由跟跑为主转向多领域并跑和领跑。近年来,我国在机器强化学习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这两项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2017年5月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在我国诞生,为人类在量子计算领域的进展打开了新的窗口。“神威·太湖之光”作为世界首台并行规模超过千万核、计算性能超每秒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已在众多科学及工程领域取得100多项应用成果,几乎涵盖了高性能研究的所有重要应用领域。在行业标准方面,移动通信代际升级实现了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到“4G赶超、5G引领”的重大跨越,使我国无线通信技术成为具有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的高科技领域。
3.数字经济快速推进软件行业融合应用新生态
第一,数据驱动软件行业发展动力变革。工业经济时代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主要依赖物质资本投入,而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动力。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感知无处不在、连接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大量蕴含的隐性数据不断被采集、汇聚、加工,通过数据的流动,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自动化,能有效解决个性化定制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
第二,工业软件加速制造过程快速迭代。工业软件推动制造方式向实体制造与虚拟制造融合发展,实现研发、设计、仿真、试验、制造、服务在虚拟空间的仿真测试和生产,通过软件定义设计、产品、生产和管理等制造各环节,制造过程快速迭代、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成本快速下降。
第三,平台推动分工方式由线性分工转向网络化协同。数字经济的产业分工协作模式以开放化平台为核心,一方面向下整合并开放硬件和开发资源,降低工业App的开发壁垒;另一方面不断汇聚工业企业,并撮合应用开发者和企业用户之间交互,构建一个网络化的分工协作生态,实现数据资源、制造资源、设计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中国软件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软件出口企业面临的数字化转型任务艰巨。数字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适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埃森哲2018年发布的《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显示,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仅有7%的企业突破业务转型困境成为“转型领军者”。
第二,软件出口的标准化体系和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首先,面向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标准还比较欠缺,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领域还没有建立标准化的系统平台。其次,与软件出口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目前涉及软件出口监管的规定散见于《对外贸易法》《海关法》《软件出口管理和统计办法》等不同的法律法规。随着中国软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需要保护。如加密软件及技术管制在各国出口管制条例中都有严格标准和申报程序,其中美国的《出口管制条例》(EAR)是最为复杂完善的法规之一。
第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软件工程师的知识更新和专业转型提出了必然要求。据估算,未来的20年中约占总就业人口76%的劳动力会受到来自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取代低端编码人员,夺走一部分软件外包业务。因此,软件工程师需要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拓展国际化视野,向国际注册软件工程师发展。
此外,云服务成为数字贸易的关键基础设施。但海量存储的基础设施投入、“云平台”的异地存储和灾备、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仍然突出。[2]
案例专栏
【案例1】万豪酒店集团发展战略
随着1982年半岛酒店正式管理北京建国饭店以来,国际酒店集团,诸如万豪、洲际、希尔顿、喜达屋、雅高等酒店,便不断进军中国市场,且日益壮大。截止到2017年7月,也确定筹建的国际酒店客房以突破三亿间,中国成为亚洲第一的酒店增量市场。在如此喜人的酒店业发展背后,却是国际酒店难以实现盈利的尴尬境地。2016年全国50城国际酒店投资回报率显示,仅19个城市投资回报率为正,且仅6个城市静态回收期在20年之内。可以看到,国际酒店在中国的扩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全球最著名的酒店管理公司之一,万豪国际集团自1957年问世至今,凭借出色的服务水准、先进的设施和技术以及优异的服务,赢得了公众的广泛赞誉和客户的高度信任。万豪集团近年来一直以其优良业绩居世界酒店集团之首,并多次被世界著名商界杂志和媒体评为酒店业内最杰出的公司。2016年,万豪并购喜达屋酒店,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随着并购的完成,2017年万豪国际酒店集团营业收入228.94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实现净利润13.72亿美元,同比增长75.90%。截止到2017年,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在全球开设酒店数达6520家,客房数量超过120万间。然而,随着收购热潮退去的还有万豪的营业收入。2018年万豪第二季度营收低于预期,致使其股价下跌4%。尽管万豪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但效果显然不够。
万豪酒店集团专注美国国内市场,拥有多个精选酒店品牌,在亚太区覆盖率较低。而喜达屋偏重于海外市场,在亚洲布局完善,致力于生活方式品牌酒店。合并后其全球格局打开,加上万豪集团本身财务状况良好,资金充裕,为其加速拓展海外市场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万豪最大优势在于顾客管理体系。万豪有5400万会员,喜达屋有2100万会员,合并后万豪引以为傲的预订系统与喜达屋行业领先的SPG俱乐部,将使万豪拥有巨大的客户信息库。最后,万豪还有完善的服务体系、酒店类型覆盖面广、品牌优势强等特点。而喜达屋旗下的W酒店品牌亦备受市场青睐,强强联合,使得万豪酒店集团的优势突出。
万豪与喜达屋合并后会涉及双方整合资源、Sales force CRM系统转换等问题,会削弱万豪针对会议和活动团队的销售能力。两个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也需时间来磨合、调整。而万豪酒店集团却仍想要实现酒店的快速扩张,导致酒店内部招聘和管理存在波动性,引发人才需求缺口大,酒店管理人才缺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快速扩张带来的又一问题是管理层制度的局限性,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政策不一。万豪首创的连锁经营模式,前期确实有助于酒店集团的扩张,但这种连锁经营+标准化作业会使得酒店的创新受到极大的限制,本地化经验难度大。
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为酒店业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消费不断升级、观念转变的今天,消费大众享受生活,对品质的追求愈发明显。中高收入者对高档酒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酒店市场的巨大潜力正在释放。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和蓬勃发展无疑也助力了酒店业的发展。万豪拥有完善的酒店预订系统,如果能与互联网电商之间达成战略合作,无疑会大大增加万豪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竞争的时代,酒店之间的竞争其实质就是顾客信息资源的争夺战,因此大数据是决定酒店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内本土高端酒店品牌的崛起给万豪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2017年度中国高端酒店市场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皇冠假日及喜来登的市场占有率相对领先,两个品牌均有5%的市场占有率,其次是锦江和金陵达到4%的市场占有率,且前十排名的酒店品牌中国产品牌占据6席,说明本土品牌也占据了高端酒店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且,物价的上涨直接增加了酒店营业成本。国际酒店集团往往自视甚高,不肯降低运营价格,反观本土酒店品牌,在二十多年的打磨下,已形成完善科学的酒店管理经营体系,且价格低廉,因此更受市场和投资方青睐。此外,其他国际酒店集团的扩张压力也对万豪的发展形成威胁。如洲际酒店携手百度,打造酒店AI时代;希尔顿酒店与碧桂园酒店集团的战略合作等。[3]
思考题
1.借助SWOT分析万豪酒店集团的优劣势及机会和挑战。
2.尝试对万豪酒店集团的后续发展给出一些建议。
【案例2】华为模式: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治理及发展之路
华为公司之所以能够抵抗住美国特朗普政府动用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国家力量的极限施压与极限制裁,不仅不被美国的贸易战击垮,而且取得了令国人自豪、令美国竞争对手焦虑及害怕的企业经营及研究开发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华为公司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治理及发展模式,本文称为华为模式。从新分布经济学及分布学派的视野看,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治理及发展的华为模式具有如下五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共享共治型的创新型的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华为公司作为中国一家优秀的民营高科技跨国公司,企业所有权主体、使用权主体、中间管理层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基层产品线操作主体共同参与企业治理并共同享受企业治理成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共治的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创新型企业治理模式。这一企业治理模式的优点有三:一是企业所有权主体、使用权主体、中间管理层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基层产品线的操作主体共同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最大限度发挥企业全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二是摆脱外部资本的操纵和控制,华为公司不是一家上市公司,可以有效避免上市公司中外部资本短缺盈利冲动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不当影响和干预;三是形成企业共同应对危机与挑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攻坚克难的企业文化,能够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取得规模报酬递增优势。
第二,创业领袖群合作型企业管理模式。华为公司的创建、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以任正非先生为核心的创业领袖群的卓越管理与分工合作,形成创业领袖群体合作型企业管理模式。创业领袖群之间的团结协作和分工合作,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管理中的沟通成本,在企业管理层中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基础,推动了企业发展壮大。这一企业管理模式优点有三:一是企业核心管理团队团结合作,具有强大的团队管理能力;二是企业管理团队之间分工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各具特色的禀赋优势,取长补短,专业化优势与规模化优势相互整合为企业的核心管理竞争优势;三是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领域培育梯队化的企业管理者和企业领袖,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与制度基础。
第三,科技精英分工合作型团队化企业研发模式。华为公司作为一家从事高新技术开发与经营活动的跨国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始终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如果不能够在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则不可能长期保持市场竞争力,更不可能持续发展壮大。科技精英之间分工合作,共同推进企业新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形成具有华为特色的科技精英合作型的团队化企业研发模式。该研发模式优点有五:一是科技精英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科技精英之间相互分工合作,形成专业化与规模化的高效研发能力;三是维护企业在前沿技术和未来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四是排除短缺利益和非技术因素对企业长期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影响和制约;五是形成企业独特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文化,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和人类科技持续进步。
第四,全球化市场拓展模式。华为公司虽然是一家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本土民营企业,但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企业发展,形成全球化市场拓展模式。其全球化市场拓展模式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向全球客户出售产品和服务,目标市场与客户资源的全球化;二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提供,形成全球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提供的网络体系;三是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全球化需要,能够满足全球各地各种类型客户的多样化、多元化和动态化的需要,即产品与服务范围的全球化;四是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体系,甚至成为全球新兴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建构者、维护者与完善者。全球化市场拓展模式使得华为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研究开发、生产与服务资源,形成全球化竞争领先优势,降低了单一市场依赖风险,提高了企业应对单一市场风险的能力,最为典型的便是当美国政府限制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对华为公司的经营业绩影响有限,华为公司持续保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第五,理想型企业顶层目标管理模式。华为公司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赢得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即客户的认可,这与该企业的顶层目标管理模式不无关系,该企业具有显著的理想型企业顶层目标管理模式。除了利润目标和市场目标,大型跨国企业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具有远大理想,具有奉献精神,关心人类文明进步。理想型企业顶层目标管理模式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除了市场和利润目标,企业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公平正义目标;二是遵守市场伦理规则,反对通过市场垄断和不断竞争取代不当利益和市场竞争优势;三是通过企业的社会经济活动引领人类科技发展与文明进步。企业顶层管理目标需要契合人类文明进步与公平正义理想,才能够持续赢得最广大的客户资源和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尊重。
可见,华为公司作为中国优秀跨国高技术公司的代表,其治理模式和发展之路具有显著的中国印记和中国特色,能够为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从华为公司的治理与发展之路,可以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多数成功跨国公司成长与发展的原因及路径,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企业层面的典型表现及标志。[4]
思考题
1.简要分析华为治理模式和发展之路的显著特征。
2.尝试对华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案例3】中软国际BPO中心的战略管理
中软国际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大型综合性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提供从咨询、解决方案、外包服务到人才培养的“端到端”软件及信息服务,涉及政府、制造、金融、电信、高科技、交通、能源等主要信息技术垂直行业。中软国际BPO业务中心,前身为大连信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2008年被并购进入中软国际,主要从事对日本的业务流程外包、数据处理、图形图像处理、CAD设计业务,是大连最早的BPO公司,在业界有较高的声誉,在大连本地有员工近千人。
BPO中心的市场销售中心设立在日本东京,根据业务性质划分下设BPO、EPO两大业务单元,业务单元下设交付部,同时设有销售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行政部、运营管理部、IT运维部六个职能部门。在生产管理上,由各交付部负责人予以安排,各部门协同合作。BPO中心各级业务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基层发展起来的技术骨干,对公司的业务非常了解,凭借多年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开展业务管理。公司的基层业务人员多来自大中专院校毕业生。BPO事业部主要开展对日数据处理、流程外包、桌面排版印刷业务,下设数据处理部、分析制作部、图形处理部三个交付部;EPO事业部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桥梁、船舶领域CAD设计、CAD生产设计业务,下设建筑设计部、工程设计部、机械设计部三个交付部;同时设有销售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行政部、运营管理部、IT运维部六个职能部门。
中软国际集团公司非常重视企业的战略管理,每年召开战略会议,分析探讨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并组织各业务线编制战略规划,指导业务发展实施。按照集团的管理模式,BPO中心也开始深入分析企业的环境和竞争态势。
(1)行业分析。
管理层对公司所在的行业进行了分析。由于BPO行业是较为新兴的行业,市场并不够大,专业的市场研究及咨询机构对BPO行业的分析很少,能够参考的资料非常少,大家只能靠自己的分析。管理层回顾了公司从1992年成立至今行业的变化。结合目前各业务的市场增长率、盈利情况、客户需求情况、行业竞争情况及技术的成熟程度对行业所处的周期进行了定位。管理层认为目前BPO行业正处于成长期,行业的市场增长率高,客户需求高速增长,并有众多竞争者进入,竞争开始激烈,技术渐趋定型。其中,公司的一个主要业务——数据处理业务,已经开始逐步进入成熟期,市场增长率低,赢得市场份额非常困难;技术成熟,竞争非常激烈,已经开始了价格战,盈利能力下降。
通过对现有BPO企业的人员发展情况分析得出,对日BPO行业集中度不高,还没有超大规模企业出现,市场分散在各个中小型公司中。未来的市场份额将向大企业集中,形成较高的集中度。BPO行业集中度的上升将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2)五力分析。
管理层针对目前公司面临的竞争展开了五力分析。管理层认为,企业面临的现有企业的竞争程度比较高,竞争日渐激烈,出现几家有优势的企业竞标大规模业务;小规模业务在众多中小业务中展开竞争。潜在进入者有一定的障碍,需要行业经验启动培训期大概为半年。替代服务的威胁比较低,基本没有替代性服务。外包商讨价能力较低,目前基本可以指导外包商的价格,并通过长期合作控制价格。与客户讨价能力适中,但是大项目客户可以主导价格。
(3)竞争对手分析。
管理层组织了一次对大连市主要竞争对手的资料查找,对主要的竞争对手展开了分析,并由管理层对竞争对手进行了评价。从BPO业务的投标对手来看,直接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同大连益德穿梭、大连亿达信息技术、沈阳O.RID等公司,经常会在投标中与这两家公司竞争。在EPO方面,同DaNIS、大宇宙公司都有共同的客户。另外,海辉、华信、现代这些以对日ITO业务为主的公司,也将触角发展到BPO领域,形成了竞争。同时,行业内也有简柏特、埃森哲这种国际大公司从事中高端BPO业务。
管理层选取了价格、质量、管理成熟度、市场开拓能力、客户满意度、持续发展力、人才新引力、行业口碑8个指标,与主要竞争对手进行了评分对比,通过综合评价,管理层认为目前在6家主要竞争对手中出于较具有竞争力的位势,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客户需求分析。
价格一直以来都是所有客户最为关心的,低价高质是客户的基本需求。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被广大日本公司看好,能够找到合适的中国公司,扶助其开拓中国市场,日益成为客户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很多公司都喜欢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合作,因为只有这样的公司,才能够灵活对应他们的需求,及时对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为了更好地移转业务,追求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也逐渐成为客户的需求。[5]
思考题
简要总结一下中软国际BPO中心的战略管理经验。
【注释】
[1]钟晓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挑战及策略[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4).
[2]王晓红,谢兰兰.我国数字贸易与软件出口的发展及展望[J].开放导报,2019(5):19-28.
[3]吴霜.国际酒店集团发展战略研究——以万豪酒店为例[J].福建质量管理,2019(6).
[4]保建云.中国跨国公司崛起、华为模式与世界格局演化[J].人民论坛,2019(34).
[5]王平平.中软国际BPO中心战略管理案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