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起飞”阶段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传统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稳定时期,新的价值结构建立并成为主流。其中,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起飞成功的关键。对于服务业来说,人们对服务业产品需求的增长要快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劳动力必然由制造业流向服务业。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饱含科技、人力及资源等现代经济发展关键要素的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增长方式,表现出以高科技和知识应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就在服务业中,计算机程序和网络这类术语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

1.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分析

(1)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是最早用不同的发展阶段来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经济学家,后来马克思不仅将这种方法用来描述经济发展过程,还用来描述社会发展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早期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其中较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当属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斯托,他根据经济史的一些事实,提出了经济发展的5个阶段理论。罗斯托认为:“根据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任何社会都可以归入下面5种情况之一:传统社会、为起飞准备条件、起飞、成熟社会和高消费社会。”

①“传统社会”是指生产率水平停留在“牛顿定律所带来的人类对世界的科学认识能力以前的状态”。由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处于原始状态,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的生产完全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的扩张主要依靠人口和土地的增长;在生产结构方面,因为生产率的限制,人们的生产活动必然集中于农业部门。

②“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基本上是一个转型期,即由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的过渡时期,之所以有这样一个阶段主要是因为科学知识要实践于生产,需要社会在各方面做出准备。罗斯托认为,要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传统社会不会从内部自发地产生变革的力量,因此需要外部的冲击。这个阶段是一个激烈的动荡期,社会观念、文化价值和制度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与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一样,罗斯托认为,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占劳动人口大多数的农业劳动力向工业、交通、贸易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农业和社会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革命性生产率变革是起飞的条件;因此,在经济上逐步表现出社会商业化的趋势,如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商业化的经济活动、对交通和通信投资的出现和扩大等。但由于处于转型期,传统社会的力量仍然很强大,所以转型的步伐就依赖于传统社会的制度刚性。如果传统社会的制度刚性很强,转型不能完全完成,就会形成二元的经济格局。

③罗斯托将“起飞”定义为“一种工业革命,与生产方式的理解变革紧密相连,在短期内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起飞”阶段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传统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稳定时期,新的价值结构建立并成为主流。推动起飞阶段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还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和新的政治力量;在产业结构上,起飞阶段主要表现为现代部门的增长,传统产业如农业也经历商业化进而产业化,成为现代农业。其中,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起飞成功的关键。

④“成熟社会”是一个更长的发展阶段,是一个依靠技术不断进步以达到高度物质文明的阶段,也可以说是“纯技术阶段”,即基本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结构是稳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主导产业的变化。

⑤“高消费社会”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大部分人的基本衣食住行完全得到满足;二是人口高度城市化就业劳动力高度“白领化”。由于技术完全成熟,物质财富高度发达,资源分配开始超越个人领域,出现社会福利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在罗斯托看来,福利社会的出现是技术成熟的结果,技术成熟是福利社会出现的前提条件。

(2)配第—克拉克定理。

①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产生。技术水平、生产规模、流通规模、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变化,使世界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结构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特点是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其主要表现在服务业产值和服务业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克拉克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的12个部门的劳动力组成结构的变化,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化时期劳动力在10个主要经济部门之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认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部门结构的分布模式有着密切相关性。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克拉克总结出在经济进步过程中,“劳动人口由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转移到商业和服务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与经济增长同步,但通常在接近40%时便稳定下来,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则不断增长。

克拉克在阐述其观点时引证了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早在1691年所发现的相关规律,两人的研究成果最后被文献指定为“配第—克拉克定理”。这一定理作为有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关系的经验性总结,被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所证实,如库兹涅兹(Kuznets)、富克斯(Fuchs)、钱纳里(Chenery)等。也可以从目前各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现状中得到印证,越是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越高,产业结构中的农业所占的份额越少,制造业、服务业所占的份额越高。可以说,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

②配第—克拉克定理的解释。第一,克拉克的分析。克拉克认为,除了远古时代,在人类社会的其他各个发展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产品总是有规律地提高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对农产品相对需求的下降,是引起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主因。工业的每小时劳动产出和人均产出的增长速度都快于其他产业,而对工业品的需求却相对稳定。因此,随着经济的进步,工业劳动力必然会逐步减少;即便是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工业劳动力也会减少,因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快,对其产品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对于服务业来说,人们对服务业产品需求的增长要快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劳动力必然由制造业流向服务业。显然,克拉克认为,配第—克拉克定理所揭示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随人均收入提高的演进规律的根源在于:服务业的需求增长快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快于社会对其产品需求的增长。

第二,富拉斯蒂埃的解释。法国经济学家富拉斯蒂埃对劳动力在产业间演进顺序的分析与克拉克的分析明显不同。他认为,技术进步是引起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这种演进的速度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是不同的,也缺少规律性。技术进步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总量;另一方面改变了生产结构,生产结构的改变又会相伴产生需求结构的改变。因此,技术进步丰富了供给,而富足的供给又会使人类某一层次的欲望和需求迅速得到满足,进而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情况造成一方面技术进步支配着一个不断成长的生产结构;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愿望又决定着日益增长的消费结构,而这两者之间是不协调的。这种不协调迫使生产适应强烈的消费需求,并不可避免地促使劳动力从需求已经饱和了的产业部门转向那些需求旺盛的产业部门。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农民离开土地,工人改换行业的劳动力转移现象。

2.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是20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服务业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根据各国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服务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充当基础设施。运输、通信、金融、教育保健公用事业等服务业是每个国家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这些服务部门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www.xing528.com)

(2)作为中间环节。特别是生产者服务,如数据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会计服务、法律服务、广告服务等,这些中间投入通过与工业活动和其他服务业相互作用,其效能将会影响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3)对经济的战略意义。一般来说,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被许多国家看作经济增长的重心,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有效地控制宏观经济政策,其管理经济的其他方面就会发生困难。

(4)服务业可以发挥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特别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总是把服务业看作经济增长、取代夕阳产业、实行结构调整的基本着眼点。

(5)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媒介、教育、出版、旅游等服务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内容,通过这些服务行业的活动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消费模式。

服务业对一国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同国家、不同服务部门,具体情况会大不相同,应该具体行业具体分析。

3.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1)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之后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就一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而工业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这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一次新的经济革命,是从技术到产业组织、经营管理商业模式、运行体制、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可以称之为“服务革命”。它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总体趋势。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在60%左右;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2/3;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1/5。而且,服务业正成为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是服务业自身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体现。

(2)服务业升级的知识化。信息通信技术与服务业相融合,促使服务业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转向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促进了服务业的现代化。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等,主要以资本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充当“资本的中间人”;现代的生产性服务业向信息、广告、市场调查、会计、律师、管理资源等领域拓展,主要以知识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充当“知识的中间人”。当前,服务业发展的专业化、信息化、知识化趋势不断增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力军。

(3)服务业内容的中间化。这主要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产业的中间人”,成为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来源,也是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其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在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向生产部门传递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也传递了比较优势,可以深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融合,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营风险。

(4)服务业分布的集聚化。城市是服务业功能集聚的主要场所,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现代城市绝大部分是服务业中心,服务业在城市经济、资本、信息、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大规模流动,促进了城市的功能转型。

(5)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化。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走过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外部化过程。随着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企业的研发、设计、仓储、营销等服务职能逐渐分离出去。20世纪50年代,许多跨国公司开始把商务活动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从而使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政府公共服务的外部化即政府向社会和市场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演变、从“大政府”向“小政府”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对于社会和市场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小政府”不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并配置人员来参与提供;另一方面,“服务型政府”又必须成为公共服务的最大供给者,政府向社会和市场购买服务因此成为一种必然。

(6)服务业拓展的离岸化。得益于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以及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经济贸易制度的完善,服务的可贸易性大幅度增强,服务贸易流量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日益提高,服务外包发展迅猛;服务业跨国投资壁垒明显降低,服务业转移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服务业离岸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全球化阶段。

创新是服务经济的生命线。技术创新与服务经济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一方面,技术创新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服务经济的发展需求引领着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以后,推动经济向内生增长模式转变,引领创新的主要动力是服务业。当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整个产业链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对整体经济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越来越具有关键性作用。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当代服务创新的新内涵,包括供应链、运营、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的综合创新。

遵循这些发展规律与趋势,世界经济沿着三个维度向服务经济转型:一是沿着市场化、社会化方向挖掘服务经济发展的深度,其主要路径是推动制度变革、空间集聚(城市化)、产业融合等;二是沿着信息化、知识化方向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高度,其主要路径是推进科技创新;三是沿着离岸化、全球化方向拓展服务业发展的广度,其主要路径是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