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源于新西兰籍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描绘的一条表示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在研究英国1861~1913年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的实际统计资料时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鉴于此,他认为1913~1957年的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也存在同样的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率下降;反之,则相反。他把二者之间的这种替代关系描绘成一条曲线,因而经济学家将这一曲线称为菲利普斯曲线。通常货币工资的变化率等于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再加上通货膨胀率。因此在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条件下,货币工资变化率基本上与通货膨胀率相同,因此原有的菲利普斯曲线被改造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在研究通货膨胀问题时,通常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形形式来说明价格调整过程,故又称其为价格调整曲线。
图12⁃4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2⁃4所示,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这条曲线表明,在失业率较低的年份,通货膨胀率较高;在失业率较高的年份,通货膨胀率较低。也就是说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或负相关关系。因为,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提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充分,失业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www.xing528.com)
菲利普斯曲线通常会与横轴相交,并且,一般在交点处失业率大于零。这表明,在通货膨胀率等于零时,经济中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存在明显的政策含义。如果政府希望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水平,则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这一政策目标,但这种政策要以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反之,如果政府试图降低通货膨胀率,则可通过增加失业率换取这一目标的实现。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第二,在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经济中的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即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第三,一项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同时实现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双重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