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最终影响国民收入。在经济过热时,总需求过剩,价格持续上升。这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促使市场利率提高,使投资者较难得到信贷,从而对投资产生抑制作用,达到消除通货膨胀的目的;在经济不景气时,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这时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量,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促使市场利率下降,从而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促进投资增长。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1)调整法定准备率。当经济萧条时,为了降低利率,增加总需求,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会尽可能地按最低要求留足准备金,因而在同样数额存款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放款的数量增加。当经济过热时,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减少总需求,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则在同样数额存款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放款数量减少。
调整准备率并不只是变动商业银行存款中放款的比例,而且会对整个银行体系中存款数量产生倍数影响。这一点可以借助金融系统中的货币创造乘数来说明。例如,假定现在的法定准备率是10%,若某家银行得到额外的100元存款,即货币供给量增加100元,则该银行将按照10%的准备率留有10元准备金,然后将剩余的100×(1-10%)=90元贷给消费者或厂商。而银行给个人或企业发放的贷款会转向他们指定的账户,因而第二家银行那里增加了90元存款。与第一家银行一样,第二家银行留下9元作为准备金,将其余的90×(1-10%)=100×(1-10%)2=81元贷给个人或企业。如此不断地继续下去,最初银行系统中只增加100元存款,但最终存款的增加量可以达到,即
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会以等于法定准备率倒数的倍数增加。相反,若银行因客户提取而损失存款,那么整个银行系统中的存款将成倍缩小。
变更法定准备率对货币数量会产生剧烈的影响,因此调整法定准备率手段被认为是最严厉的货币政策。(www.xing528.com)
(2)变更再贴现率。变更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鼓励其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的贴现成本,以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抑制消费和投资。
由于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最终贷款人,因此中央银行变更再贴现率事实上对商业银行向个人和企业实施贴现时的贴现率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变更再贴现率对市场利率会产生示范效应。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
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提高市场上政府债券的价格,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过热时,卖出政府债券,将减少商业银行的资金准备,降低市场上政府债券的价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抑制投资,控制需求,平抑物价。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灵活的政策手段,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政策手段。
除以上三种主要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也采用其他一些货币政策手段,如道义劝说、严格或放宽信贷条件、贴现配额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