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琴
光泽县中医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即有众多医术高明的中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较有名的私人中医师50人,私人中药店76家。这些个体中医中药者在1956年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有的成为国营医药企业的工作人员,有的则转为各级医院里的国家医务人员,但中医的医术和中草药的制药术并没有丢失,为光泽县中医院的创办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光泽县中医药研究所可谓是光泽县中医院的前身,当时所里集中了一批中医、中药的人才和有志于中医事业发展的医务人员。在光泽县中医院的发展之路上,人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名字。中医方面的名医有李鸿栋、王一明、张光照、颜长才、姜有川、廖祥麟等;中药饮片加工炮制方面的专家有余春霖、吴文轩、封光力、黄晓春等。他们在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特别是中药的炮制加工,由于原来的力量较为分散,客观上制约了光泽县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
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当时中医中药事业后继乏人的状态,下发了56号文件。文件要求有条件的县都要创办中医院,向集体医疗机构和社会招考人员。当时王新华在县卫生局看到这份文件后,欣喜若狂,立即借回所里学习,正好所里在修订《中药加工与炮制》一书,大家结合县里的实际,讨论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余春霖老先生与县领导很熟,并敢说敢为。大家便推他为首,去找当时分管卫生工作的刘光辉副书记和宣传部长刘改祥。
1979年3月,县委宣传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召开全县中医药人员座谈会,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1978)56号文件。县委领导十分重视,县委宣传部长刘改祥主持会议,县委书记邓裔孙、副书记刘光辉亲临听取意见并作指示。参加会议的有全县中医药界知名人士44人,会议开了3天,气氛非常热烈,一致认为光泽县中医药事业源远流长,名医辈出,传统制药工艺饮誉全省,老一辈中医药名家仍然健在,具备成立中医院的条件。县委决定在光泽县中医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光泽县中医院,并于同年5月11日县政府以光政综字(1979)122号文“关于成立福建省光泽县中医院及启用印章的通知”,批准建院。
二十多年来,光泽县中医院的发展经历了创业建设、适应调整和飞速发展三个阶段。
从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是光泽县中医院的创业建设时期。1979年5月16日,在光泽县中医院筹备小组6个成员的基础上,抽调、借用本县卫生系统12人,筹备组组长官发炳,为创建中医院呕心沥血,艰苦操劳,从建院土地的征用到资金的筹集事必躬亲。原中医院没有一座专门场所,筹备组想尽一切办法,住院部借用原光泽驻军6729部队57分队营房(今县邮政局所在地)20间,面积约500平方米,暂设床位10张;门诊部租用二一七路官姓民宅,面积约80平方米,开办费由县卫生局暂借l万元。经过紧张筹备,1979年7月1日,由光泽县卫生局杨新副局长主持挂牌仪式并开诊,官发炳任首任院长。光泽县中医药界梦寐以求的第一所中医医院诞生,结束了中医中药分散、从属的地位,为光泽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院创办之初,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光泽县财政艰难,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官发炳及筹备组有关成员几上省城,找福建省卫生厅领导说明光泽筹建中医院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省上表示同情,对他们敬业精神深表敬佩,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光泽县中医院的建设尚未列入福建省卫生厅的盘子,筹建时未下拨资金,只有向县里批借1万元,其中5000元用于购药,大部分的药材要自己加工炮制,却连炒药房都没有。他们便在围墙边搭建了几间棚屋,用来炒药。虽然要忍受闷热和难闻的药味,但余老等几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都干得非常起劲。几位医生轮流上班,没有休息日,虽然接待的病人很多,医院效益不错,但他们没拿一分补贴,一心只想办好中医院。就这样,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他们走过了最初的创业之路。并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优质的中药、精湛的诊疗技术赢得了社会的信赖。
在创业建设的十年中,中医院的发展受到上级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中医院的建设初具规模,床位增加,人员编制扩大,科室日趋齐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科研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卓有建树。首先院址几经搬迁后,在省卫生厅、县政府共同关心支持下,于1984年10月拨款22.6万元,新建门诊住院综合大楼,并于1987年迁入新大楼,建筑面积达3596平方米,其次在编职工总数从25人增加到5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人;床位从15张扩大到70张;科室从单一的中医大内科,发展至3个门诊部(院部、东关、坪山)和1个住院部;年人均业务收入从2160元增加到7773元,固定财产从3千元增长为45.6万元;门诊增长58.8%,住院增长439%。(www.xing528.com)
随着中医院发展壮大,光泽县的中药及理论研究工作也得到迅速发展。建院尹始,中药老前辈余春霖、吴文轩、封光力即受聘为中药加工炮制顾问,组建并扩大中药加工厂建制,形成老中青人才梯队,同时购置设备,继续发扬建帮加工炮制工艺,生产优质中药。1985年12月“光泽县振兴中医药大会”召开,会后成立“光泽县中医学会筹备委员会”,1986年上半年经科协批准正式成立“光泽县中医学会”,同时举行了第一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14篇。据统计,至此,有18人在省级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临床各科及药学论文11篇,市县一级120篇。
中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可喜的成绩。1985年被评为县“卫生工作先进单位”,1986年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医院”称号,同年建阳地委、行署授予“文明单位”牌匾。
前进之路总是充满着曲折。光泽县的中医事业在跨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遭遇了发展瓶颈问题。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医疗制度和医疗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6年,有一半以上职工在院外承包,医院效益滑坡。1996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率先在全县大力整顿医疗市场,取得重大成效。
从1997年起光泽县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1998年,光泽县中医院综合实力跃居南平市前三名。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光泽县中医院“二级乙等中医院”称号。2001年11月22日《福建卫生报》头版刊登题为《加快观念更新,注重内涵建设,光泽县中医院建设上新台阶》文章,《闽北日报》发表《顺时者昌——光泽县中医院改革发展启示录》全方位报道光泽县中医院的改革发展进步事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全国2600余家中医院中选出第一批百家中医院作为医疗质量监测网点,光泽县中医院作为全省5家之一榜上有名。评上“二乙”之后,光泽县中医院又把创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作为本院发展的契机和动力,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坚守中医药特色,完善就医流程,强化特色专科专病诊疗,提高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率。2010年6月通过福建省卫生厅“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验收;2013年10月通过全国“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验收。
现在的光泽县中医院共有编制床位超百张,职工人数近200人,临床科室齐全,专业技术人员高中级职称近50名。年度门诊病人达9万人,住院病人近4千人次。
光泽县中医院创立、建设和发展的几十个春秋,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折射出党的新时期中医院政策贯彻实施的巨大成就。
注 (1)作者系光泽县文体新局书记。
(2)本文原刊载于《光泽文史资料》第22辑,经作者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