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中医药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上古时期,有着“寿圣”美誉的武夷彭祖曾长期在光泽干坑一带活动,并亲手在光泽境内的福建最高峰——香炉峰修建了一座盘古庙,香火鼎盛。寿圣彭祖在光泽的医药活动和学术思想对光泽医药界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光泽籍著名药师徐仲山,在闽赣一带瘟疫流行期间精心为广大患者救死扶伤,深受两地民众信赖;北宋《太平广记》记载的徐仲山与乌鸦精“人鸟联姻”及其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神话传说十分动人,千百年来在闽赣边陲的百姓中广为流传;闽赣一带多处建有纪念徐仲山的庙宇,坐落于光泽县止马镇的徐仙庙至今仍然香火不断。
三国时期药祖葛玄曾长期在光泽县寨里、司前一带修道、炼丹、为民治病。他首开了中医药矿石入药的先河。光泽县多地建有纪念葛玄的庙宇,以供奉这位太极仙翁,如:寨里镇山坊村仙鸣峰九龙盘顶的“仙峰寺”、司前乡岱坪村金仙崖的葛仙庙等。葛玄在光泽县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传说,对光泽县的医药有重大的影响。
元朝时期著名医学家、中医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对光泽的影响深入人心。在光泽县司前乡举安村有一座纪念朱丹溪的丹溪寺,与众不同的是,它是一座兼具医馆性质的宗教场所,信众可以在此求签问药,几百年来,香火兴旺。
明朝时期光泽县衙对医药非常重视,据《光泽县志》(康熙版)记载,光泽县在明朝时就已存在官办的医药学校,教授“阴阳学”(“阴阳”学说被认为是中医认识和诊疗疾病的理论基础,这里的“阴阳学”实为“医学”的代称),校址设在“县东登云坊委巷”,明洪武十八年(1385),改为“惠民药局”,主管全县的药业,明弘治五年(1492)迁建于“县治西”,明正德十二年(1517)又将“阴阳学”与“惠民药局”并建二学为一,明万历年间(1573—1620)“改建于县谯楼门外”。(www.xing528.com)
明清时期光泽县名医荟萃,涌现出李默安、裘尚均、元道一等技艺精湛的中医药界名流。这一时期,光泽县医药理论成果丰硕,出版了明朝上官稷的《摄生录》、清朝何国模的《默庵医论》、黄骥的《金匮要略还真》、何高雍的《医学存真》(12卷)、黄绍光的《伤寒还真》等医学著作。
民国时期光泽县名医众多,有著名中医师彭祖德、张仲机、严锦清,骨伤科名医曾道献,蛇伤科名医方良泰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光泽建昌帮药业发展迅速,6.1万人口的光泽,就有著名中医师50人,青草医师11人,药店、药行、药栈76家。较出名的有郑湖恩的“隆盛号”、饶立功的“德记号”、雷农柏的“雷涌号”、傅德昌的“德昌号”、余春霖的“太和春”、何玉池的“寿而康”、高瑞的“福康号”等,主要面对周边40余市县及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开展中药贸易,俨然是一个中药材集散地和贸易中心。
以上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光泽县中医药界各个时期的真实状况,他们无论在临床治疗实践方面还是在中医药理论研究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